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武裝在河北、山東、河南三省交界的廣大地區創建了冀魯豫抗日根據地。
山東聊城、菏澤、濟寧等地是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烽火硝煙的抗日戰場到如今欣欣向榮的發展熱土。
黨的十八大以來,聊城大力推進平原特色的鄉村振興,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城市面貌日新月異。
山東聊城市莘縣大張家鎮紅廟村,見證了抗日戰爭時期,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開展平原抗戰的歷史。
1938年底,八路軍第一一五師部隊進入魯西南地區,推動了該地區抗日游擊戰爭的進行和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和日寇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戰斗。
1941年7月1日,魯西區、冀魯豫邊區兩個區黨委合并為新的冀魯豫邊區黨委,駐地就在紅廟村。
聊城市委黨史研究院院長 史成華:聊城是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區,數十萬人拿起了武器,不畏強暴、浴血奮戰,共進行大小戰斗數千次。
1939年5月,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在山東泰安肥城陸房地區與日軍展開陸房突圍戰,八路軍以傷亡200多人的代價,斃傷日偽軍1300余人,成功突圍。
1939年8月,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東進支隊在山東濟寧梁山縣創造了全殲日軍一個大隊300多人的戰績。
1941年1月,八路軍魯西軍區在山東聊城莘縣蘇村阻擊日軍,斃敵300余人。
八路軍的英勇抗戰使日軍遭受重創,日寇集中大批兵力,對冀魯豫邊區進行瘋狂“掃蕩”。再加上遭遇自然災害,冀魯豫邊區一度面臨巨大困難。
為了應對當時的困難,冀魯豫邊區開展了大生產運動,當時的報紙上用大篇幅宣傳“把廣大勞動力組織起來參加生產”“部隊要親自動手生產,開荒種地發展手工業”等等,經過共同努力,冀魯豫邊區戰勝了困難。
聊城市委黨史研究院院長 史成華:至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冀魯豫邊區創建和發展了一支包括主力兵團和地方部隊在內的10萬余人的人民軍隊,約2000萬人口的平原根據地。
近年來,紅廟村充分挖掘和傳承紅色文化,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帶動鄉村振興。
在中共中央冀魯豫(平原)分局舊址對面,一片片種植大棚鱗次櫛比,一排排村民們的二層小樓拔地而起。
莘縣大張家鎮紅廟村村民 張士國:我們紅廟村老百姓都富起來了,290多戶也住上二層的小別墅樓了,每戶都有小汽車開。
在聊城莘縣的農業科技園區,一項蔬菜種植技術叫作“滾動式水培”,下面放的是水和營養液,通過自動化、周期性的滾動來給蔬菜的根系補充水和營養。
種植技術“吊掛式氣霧培”,通過管道可以把植物所需的水和營養,噴灑在植物的根系上,而且這個過程是可以循環利用的。
這個蔬菜大棚是通過農業物聯網技術,智能化地控制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等等,從而給蔬菜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目前,莘縣擁有日光溫室30萬座,瓜菜復種面積達到100多萬畝,年產量突破520萬噸。瓜、菜、菌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居全國縣域首位。莘縣蔬菜,已經成為聊城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響亮品牌。
山東聊城一家客車公司的產品現在已經暢銷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汽車裝配車間工人 張振東:看著一輛輛凝聚著我們心血的客車駛下現代化生產線,奔赴全球各地,心里滿是自豪。隨著企業效益的提升,我們的工資也提高了。
近年來,聊城積極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等重大機遇,著力推進高端裝備制造、化工新材料等特色制造產業,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積極發揮冀魯豫三省交界優勢,建設冀魯豫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打造“高鐵疊加、高速成網、飛機起降”的綜合立體大交通格局。
聊城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 王海濤:濟鄭高鐵的開通運營,聊城正式邁入“高鐵時代”,可直達17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至北京最快2小時27分鐘。
黨的十八大以來,聊城全面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更新,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加快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提升居民幸福感。近年來,聊城建設了200余個各具特色和創意的“口袋公園”,讓居民推窗見綠,家門口就能健身休閑。
聊城市民 邱紅:現在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放眼望去,碧水藍天、滿目青翠。在這樣的環境里鍛煉身體,心情非常愉悅。
2024年,聊城糧食總產超117億斤,實現22連豐。
2024年,聊城全市生產總值實現3167億元。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