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后期,四野兵力最雄厚,三大戰役打完,軍委指示各野戰軍整編、確立正規兵團建制,四野足足分了6個兵團番號。但事實上他們只建了4個主力兵團,到解放戰爭結束,也沒有啟用預留的第16和第17兵團。
論官兵數量等硬件,四野有能力編出6個兵團;然而其他野戰軍沒有這樣的條件,除四野外最強的三野,滿打滿算也只能編4個兵團,一野更是編2個都相當費勁,所以四野首長們經過斟酌,在兵團數量上,不宜明顯超出兄弟部隊。
還有一點因素:兵團不是為了建而建,要形成戰斗力才有意義。從北平解放到渡江戰役爆發,一共不到3個月時間,四野要在戰爭進行期間編練出6個主力兵團,并且指揮系統、人員配備完整,是有相當困難的。
這便出現了一個很特別的情況。為了壓縮兵團數,四野實際建立起的4個兵團,每一個都超過16萬人,比其他野戰軍的單個兵團規模龐大許多,四野的兵團,幾乎強到了一個頂倆的程度。一野成軍時,整個野戰軍的兵力也抵不上四野的一個兵團。如果四野把編制用滿,真建立起6個兵團的話,第16和17兵團司令員,最有可能是誰呢?
已有的4位兵團司令,都是指揮大兵團的優秀人才:蕭勁光、程子華、劉亞樓和鄧華。但四野是不缺虎將的,在這四人之外,再選出兩個兵團級的軍事主官,難度并不大。
第一個人選比較明顯,就是黃永勝。黃永勝在49年軍改初期,擔任第14兵團副司令,輔佐劉亞樓;后來14兵團部參與空軍建設,部隊撤番,黃永勝被調到了13兵團繼續當兵團副司令。為什么說他最有可能當兵團司令員呢?
因為后面的實際發展軌跡證明了這一點:49年底程子華脫離野戰軍,改任山西省委書記,正是黃永勝接班執掌第13兵團。1950年鄧華出任13兵團司令員后,黃永勝又當了15兵團司令。
所以黃永勝本就是四野正牌的兵團司令員,只不過任職時間稍晚。按照他解放戰爭中的戰功,以及四野指揮系統對黃永勝的器重程度,若49年真建立16和17兵團,黃永勝幾乎可以鎖定其中一個兵團司令員的崗位。
第二個人選,很可能是李天佑。有人可能會質疑,“旋風司令”韓先楚,軍事指揮才能放在全軍都出類拔萃,四野設立6個兵團,他還不能勝任其中一個兵團的司令員嗎?從能力上看,當然是綽綽有余的。但韓先楚的劣勢在于資歷,他最主要的貢獻在解放戰爭時期,并且49年軍改時還處于上升階段,直到1950年5月解放海南,韓先楚的軍內聲望才接近巔峰。
倒是李天佑,競爭兵團司令員的優勢比較顯著。論能力和經驗,在東北打四平時,他已經獨立指揮過10萬大軍;49年初的天津戰役,李天佑成為西線攻城總指揮,統一領導38軍和39軍兩大四野王牌。這都是野司著重培養他、信任他的標志。
另外李天佑具備資歷優勢,紅軍時早早當上紅一方面軍主力師長,抗戰初期還是八路軍686團的首任團長:二野第5兵團司令員楊勇,當時只是他手下的副團長。所以不管從哪個角度看,李天佑都很有競爭力。第16和17兵團若真建起來,黃永勝與李天佑擔任司令員的可能性較大。
本欄目由軍事歷史作家運營,專注于軍情、軍史、戰史、國際關系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全貌,帶來精彩細節。作品覆蓋圖文、視頻、音頻領域,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也歡迎您點贊、評論支持,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