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決定組建中央社會工作部。這一舉措既順應了傳統社會工作向現代大社會工作轉型的新趨勢,更是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社會建設的必然選擇。目前,我國人口正延續負增長狀態,總和生育率持續下降,人口發展面臨嚴峻的結構性挑戰。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實踐領域,社會工作亟須在新時代轉型發展中主動回應人口高質量發展命題。面對生育率持續走低的社會現實,專業介入應突破傳統微觀服務邊界,充分發揮社會工作的資源鏈接優勢,構建涵蓋個體賦能、家庭功能修復、社區支持網絡建設及政策倡導等內容的多主體、多層次介入機制,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
一
服務對象擴展:構建全民生育支持體系
作為一項長期性、多維性和復雜性的工程,提升生育率無法僅憑女性個體生育意愿的調動實現,更需要通過家庭責任共擔、性別平等推進、公共福利擴容等系統性改革,將生育從個體化生存博弈轉化為可持續的社會再生產能力。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從弱勢群體向全體人民的轉變實現了從選擇性救助向普惠性服務的跨越,構建覆蓋全民生命周期的生育支持網絡,有利于推動社會公平與包容性發展。這一轉型既是對人口發展新格局的主動回應,更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實踐路徑:一方面,突破了傳統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側重生育分娩短期干預的局限,有利于構建基于全生命周期視角構建涵蓋婚戀促進、生育保障、兒童撫育及老年贍養等全鏈條的制度體系;另一方面,補足了傳統生育支持政策體系非物質層面支持的缺口,有利于打造包含物質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評價支持在內的“多維賦能框架”。在生育支持領域的實踐中,社會工作服務對象的擴展突破傳統救濟邊界,依托精準化需求評估技術,構建“全周期、全過程、全主體”的服務網絡,貫穿婚育決策、孕期保健、兒童撫育等生育全周期,覆蓋個體、家庭、社區等生態系統,形成預防性、發展性、治療性服務融合的多維支持體系。這種服務網絡的確立,標志著社會工作從補缺型救濟向發展型福利的歷史性跨越。
二
治理場域延伸:全局治理生育友好型社會
社會工作的場域從社會治理局部向社會治理全局轉變,其社會行政功能的價值在政策執行中持續釋放,為多元主體的治理參與提供制度化的協同平臺。傳統社會工作多聚焦于如困境孕產婦救助、失獨家庭心理疏導等局部治理場景的補救性干預,其服務局限于問題發生后的被動響應。從橫向的角度出發,造成生育焦慮的有健康、經濟、文化、職業和環境等多個因素。這些壓力源可能包括生理上的變化、心理上的調整、社會角色的轉變以及與伴侶、家庭和社會的關系變化等。因此,生育議題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其絕非個體或家庭的孤立責任,而是關乎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公共性命題。降低生育成本需綜合考慮多個環節,關注育兒者在各時間節點的獨特訴求,為育兒主體提供各類支持。社會工作轉型背景下,治理場域的延伸旨在系統解決生育困境,能夠整合如醫療、教育、就業等分散的生育支持政策,打破部門壁壘,形成政策合力,解決生育、養育、教育中的多維壓力,避免政策碎片化導致的執行低效。同時,積極構建新型婚育文化,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倡導尊重生育的社會價值,提倡適齡婚育、優生優育,規定男性彈性育兒假、增設護理假,消除男性育兒角色的性別偏見,鼓勵夫妻共擔育兒責任。治理場域從“局部干預”到“全局治理”的轉變,既體現了社會工作參與社會治理的效能升級,也為破解低生育率困局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
三
功能角色升級:協同促進生育友好生態
社會工作功能從強調福利服務向福利服務與社會治理的雙重角色或復合角色轉變,擴展了社會工作的服務范圍和影響力。傳統社會工作在生育支持中往往扮演單一福利輸送者的角色,通過物質援助或個案服務緩解家庭生育困境,難以觸及制約生育意愿的結構性矛盾。功能角色升級后的社會工作通過個案管理采集訴求和具體困境識別、社區動員激活基層支持網絡、社會治理反饋等手段,將生育支持的公共福利服務與社區參與的社會治理優化目標相結合。服務與治理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服務是治理的目標和載體,治理是服務高效、有序運行的保障。這種角色升級不僅實現了微觀服務與宏觀治理的辯證統一,更在生育成本社會化分攤機制建設中,構建起連接個體訴求與公共政策的制度橋梁,推動形成生育支持政策制定、執行和反饋的動態優化系統,為破解低生育率陷阱提供可持續治理方案。社會工作“服務與治理”的雙向賦能,一方面,可運用專業方法為家庭提供育兒指導、生育焦慮疏導等個性化服務;另一方面,可依托社區、政府、市場與社會資源,提供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住房支持政策等系統性支持。這種功能升級實現了“助人自助”向“助人自助與生態共建”的變遷,進而形成個體賦權與社會賦能的良性循環。
四
供給主體優化:形成多元生育支持共同體
社會工作供給從單一主體向多元協同轉變,為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注入系統性動力。傳統模式下,政府主導的福利供給難以覆蓋生育支持的全鏈條需求,而大社會工作通過職責集中和機構整合形成系統性的科學治理體系、協同網絡,可針對不同群體需求提供差異化服務,整合政府、市場、社會組織、社區及家庭的資源與優勢,構建起立體化、精準化、差異化的服務網絡。協同供給不僅可以拓寬生育支持的資源,也能通過主體間的責任共擔與功能互補,實現從政策保障到服務供給再到文化支持的層級式覆蓋。這種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使生育支持體系更具保障與韌性,為提升生育意愿、優化人口結構提供可持續支撐。社會工作在資源鏈接者角色實踐中,需構建“政府主導、企業協同、社區支持”的三維聯動機制。政策層面,做好頂層設計,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健全就業保護法律法規,鼓勵用人單位提供生育關懷與幫助;市場主體責任履行層面,在依法保障合法權益的基礎上,鼓勵有條件的用人單位配建母嬰設施、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務、組織開展寒暑假和課后兒童托管活動,積極為職工分擔育兒壓力;社區治理層面,社區利用優勢做好信息采集和意見征詢工作,及時、準確地了解家庭生育意愿和生育需求,提供更有針對性、更具人性化的生育支持服務。
社會工作在服務對象、治理場域、功能角色和供給主體上的轉型,為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提供了理論與實踐的雙重突破。以社會工作轉型為契機,通過全民生育支持體系覆蓋、全局治理生態培育、“服務與治理”雙向賦能以及多元主體共治機制的創新,不僅可以破解傳統生育支持的結構性矛盾,更能讓社會工作的服務理念與社會治理目標緊密結合,將生育支持從家庭責任上升為全社會共建共享的公共議題。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依托社會工作轉型,將生育友好理念深度融入基層治理體系中,進一步加大社會工作介入生育服務的力度,為推進人口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在大有可為的時代里實現大有作為。
注: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支持基地項目“湖湘女性文化融入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研究(23JD065)”、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重點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家庭結構權變與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研究(23A0692)”研究成果。
來源:中國婦女報
作者:湖南女子學院黨委書記,二級研究員段美娟
編輯:高 萍
校對:徐凡景
審核:洪鈺婷
終審: 趙 喆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吧!!
送你小花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