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的火還沒熄滅,中國周邊又一場沖突突然爆發,王毅外長早已打開天窗說亮話。那么,泰國和柬埔寨為何會大打出手?其后續又會有怎樣的走向?
當地時間7月23日,俄烏第三輪直接談判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耗時不到一小時就草草收場,唯一的成果是確認繼續推進俘虜交換。烏方雖然提出在8月底前舉行兩國領導人會晤,并釋放愿意停火的信號,但從俄總統助理梅金斯基的表態來看,雙方距離達成真正的停火協議還差得遠。特別是在無人機攻防戰愈演愈烈的當下,停火信號和戰爭現實之間的落差越來越大。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則在晚間講話中稱,此次伊斯坦布爾會晤的核心目標,是為領導人會晤做鋪墊,他強調烏方重視戰俘問題,并期待借此機會推進停火談判。但俄方的態度依舊冷淡,表示“時機未成熟”,強調只有在就具體協議達成共識后,才會考慮兩國元首會晤。
這就造成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談判表面上在推進,實際卻缺乏實質性進展。而與此同時,戰火并未停歇,無人機襲擊持續升級。顯然,俄烏雙方都清楚,這場持續3年多的沖突不是靠幾場談判就能收場的,當前的談判更像是一種“外交過場”,意在爭取時間、博取國際輿論支持,實質上的戰略目標并未動搖。
正是在這種大環境下,東南亞的另一場突發沖突吸引了全球目光。7月24日上午,泰國與柬埔寨軍隊在奧多棉吉省邊境地區發生交火。柬方稱,泰軍率先開槍,柬軍“依法自衛”;泰方則表示,柬軍越界挑釁,泰方進行必要反擊。
綜合消息看,沖突爆發的導火索是7月16日一名泰國士兵在巡邏時踩中地雷受重傷。泰方指控這是柬方新埋設的俄制地雷,還放出圖像和排雷記錄作證。柬方則反駁稱,那是戰爭遺留地雷,并且泰國士兵偏離巡邏路線,擅自進入柬方領土才引爆了地雷。
互相指責的結果,就是外交大戰全面升級。7月23日晚,泰國率先宣布驅逐柬埔寨大使,并召回本國駐柬大使,柬埔寨隨即對等反制,宣布外交關系降級,并驅逐泰方全部外交人員。短短24小時,局勢急轉直下。24日上午,泰國軍方甚至出動F-16戰機,摧毀了柬方兩處軍事設施。
分析來看,這場邊境沖突背后,不只是一次單純的軍事摩擦,更暴露了地區安全機制的脆弱與無序。很多評論指出,泰柬之間的邊界爭議早已有之,但以往能通過雙邊談判逐步管控,之所以這次失控,既有國內政治博弈的因素,也與外部地緣博弈升級密切相關。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國的角色開始凸顯。7月中旬,王毅外長在吉隆坡分別會見了泰國外長瑪里和柬埔寨副首相兼外交大臣布拉索昆。王毅外長的話直截了當:中方不偏不倚,愿在當事方需要時發揮建設性作用。更重要的是,王毅外長強調,泰柬是“搬不走的鄰居”,必須本著與鄰為善的精神,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
不難看出,中方并沒有簡單地為哪一方“站臺”,而是從大局出發,提出了三點明確態度:一是支持和平對話,不鼓勵訴諸武力;二是中方始終堅持公正立場,不偏袒任何一方;三是愿意協助構建地區多邊協調機制,避免類似沖突失控升級。這番“打開天窗說亮話”的發言,其實釋放出強烈信號:中國不會充當地區事務的旁觀者,更不會坐視鄰國之間陷入持久對抗。畢竟,一個穩定的東南亞,對中國周邊安全和“一帶一路”倡議都至關重要。
可以預見,此次泰柬戰火再起,中方依然會成為穩定器、溝通橋梁和建設性力量。我們不做“裁判”,而是積極勸和促談,正是這種不居高臨下、但又積極參與的姿態,才是在國際局勢動蕩之際穩住區域大局的關鍵;相比之下,美西方在俄烏沖突中的拱火,顯然是破壞和平努力的主要動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