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我們家終于完成了那個說了三年的“上海之旅”。
其實我們不是那種特別愛旅游的家庭,主要是我媳婦一直覺得南方太熱,帶著小孩不方便。
但上海這個地方,說實話,心里還是有點向往。魔都嘛,小時候聽大人講過黃浦江、外灘和南京路,后來網上又總有人說什么“上海腔調”,我是真沒見過到底長啥樣。
這次來上海,我們仨住在老西門那一片。選那是因為朋友推薦,說那里還能感受點老上海的味道。
我兒子今年七歲,正是皮得不行的年紀。一路上我其實最擔心的就是他鬧騰,結果到地方第一天,他就被路邊的老式理發店和弄堂小店迷住了,問我“爸,這里怎么像動畫片里的場景?”我一時也答不上來。
一、上海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城市?為什么這里的歷史這么厚,但很多周邊的城市好像沒啥存在感?
說起來,上海在我印象里一直是高樓林立、快節奏、什么都貴的地方。
可這次住進老西門,發現上海其實很亂糟糟的,很“人間煙火”。
早上六點半,樓下小巷子就有賣粢飯糕的阿姨,邊炸邊和隔壁老頭嘮嗑,聲音大得像在吵架。
我第一次買,阿姨問我要不要辣醬和咸菜,我愣是沒聽懂她說啥,她又重復一遍,還帶著點上海話的腔調,帶勁兒。
吃下一口,外皮脆得掉渣,里面是軟糯的米團,配上咸菜,真頂餓。
后來溜達到新天地、田子坊、武康路,發現上海歷史真是全寫在街道上了。
一邊是法式梧桐、老洋房,另一邊是二十層高的寫字樓。
我家小孩最喜歡的是豫園,非要拉著我和媳婦去看那條九曲橋。
我站在橋頭,突然就有點明白為啥上海這地方總讓人念叨。
它不是古都,不像南京有名氣,也不像蘇州那樣有園林氣息。
但它歷史層層疊疊,洋氣和土氣并存,像個什么都能裝的口袋。
說真的,上海周邊的嘉興、南通、昆山我也去過,感覺都挺安靜的。
只有上海,這種歷史的密度和復雜度,讓人一頭霧水,越看越覺得有意思。
二、上海的本幫菜為啥偏甜?真的是所有上海人都愛嗎?
這趟上海行,我的味蕾徹底被“甜”征服了。
第一天晚上,朋友請吃本幫菜,點了紅燒肉和油爆蝦。
那紅燒肉色澤亮到發黑,咬一口,油脂都化了,甜味直沖腦門。
我媳婦吃了一塊,皺著眉頭說“怎么有點像在吃糖?”
我笑話她“這才是本幫味道!”
可吃到第三塊,我也有點招架不住了。
油爆蝦的甜味更明顯,連帶著醬油香氣,入口卻沒有想象中腥味。
我問朋友,上海人都這么吃嗎?她說老一輩肯定喜歡,年輕人其實也吃辣。
后來在靜安寺附近的小館子,點了蔥油拌面,黑黢黢的醬油拌著細面,面條滑,醬香濃,還是帶點甜。
我兒子倒是吃得香,直呼“比東北拉面好吃”。
我又琢磨,這甜口本幫菜,可能和上海人性格有關。
慢條斯理,溫吞吞的,沒啥急躁,味道也是細膩的,不像川菜那種咸辣痛快。
不過,真的不是所有上海人都愛甜,年輕人吃火鍋、麻辣燙照樣很狠。
三、外灘的夜景真有傳說中那么神嗎?有必要特意跑一趟嗎?
說到外灘,這地方真是讓我又愛又恨。
我們那天傍晚過去,結果人山人海,光是找個好點的視角都費了半天勁。
小孩吵著要看江對面的“高樓變色”,我只能扛著他往前擠。
等終于站到江邊,魔都的夜景全開了。
浦東那一排摩天大樓,燈光像在比賽誰更閃,東方明珠、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連著黃浦江水,折射得眼花繚亂。
我媳婦拿手機拍了幾十張照片,回頭一看,還是現場看最震撼。
但說實話,外灘的夜景,和我想象的有點不一樣。
我以為會很浪漫,結果更多的是熱鬧、喧嘩、甚至有點混亂。
有穿旗袍的小姐姐在江邊凹造型,也有大叔拿著音響跳廣場舞,還有一對情侶當街吵架,氣氛很魔幻。
我家兒子看完直說“像動畫片里的城市”。
我覺得外灘夜景是挺值得看的,但如果你不喜歡人多,建議別節假日來。
或者,早上一大早來,燈光雖然沒那么絢爛,但江邊的安靜,另有一種味道。
四、上海的“海派文化”到底是啥?和其他城市比有啥不一樣?
這次來上海,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海派”倆字。
但說實話,什么是“海派”,我一開始真沒太明白。
朋友跟我解釋,說上海是個“包容”的地方,南來北往的人都有。
我一開始還不信,覺得哪有城市不包容的。
可住了幾天,真有點體會。
比如我們家住的那片弄堂,隔壁住著一戶福建人,開著家小面館。
再往前走,巷口有家新疆拉面,老板是塔城的。
路上還能碰到東北老哥擺攤賣鍋包肉。
大家都在上海扎根,互不打擾,各自過各自的日子。
我在小區樓下的菜場買菜,和攤主聊了幾句,她說早年是安徽人,來上海二十多年,已經覺得自己是“半個上海人”了。
還有那天去田子坊,遇到一對年輕情侶,男的陜西人,女的湖南人,兩人在上海開了家手工咖啡店,主打中式風味。
店里還掛著毛筆字和舊上海的黑白照片,挺有意思。
我突然明白上海的“海派”,其實就是一種“啥都能來”的氣質。
這里沒啥純粹的“土著”,大家都在這里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活法。
和北京的“皇城根”不一樣,也不像廣州那種“嶺南味”,上海的氣質是混搭,是流動,是“你行你就上”。
五、上海的地鐵、出租和共享單車,真有那么方便嗎?日常生活會被逼瘋嗎?
上海的交通,真是讓東北人頭大。
地鐵是真的密,一開始我還笑話媳婦“這有啥難的,地鐵都寫著漢字”。
結果第一天一上2號線,換乘3次,愣是暈頭轉向。
而且上海地鐵早晚高峰絕對不是開玩笑,人擠人,孩子都快被人群推著走。
但整體來說,地鐵是真的方便,去哪兒都能到。
我有一天特地騎了共享單車,沿著徐家匯、衡山路一路晃,發現騎行道還挺寬敞,路邊綠化也好。
不過上海的騎車人不多,可能還是因為太熱。
出租車倒是很容易打到,司機師傅話不多,但基本都很專業。
有一天我們一家三口去迪士尼,凌晨五點出發,師傅一言不發,路上一邊放評彈,一邊用滬語和調度員聊天。
我完全聽不懂,但氣氛特別松弛,和東北的出租車司機比,簡直是兩種世界。
但也有頭疼的地方,比如老西門那一帶,早晚高峰打車幾乎不可能。
我兒子還吐槽說“上海人走路太快了,一點都不等人”。
我媳婦總結一句:上海適合喜歡快節奏和自由的人,但不適合“磨嘰”的性格。
最后說說這五天的“魔都美食”體驗,順便聊聊我們家幾個意外發現
上海美食,真是讓我家刮目相看。
我們不是那種美食打卡黨,基本都是看心情,餓了路邊找家順眼的店就進去。
第一天中午,在老西門吃了生煎包和小籠包。
生煎包皮子脆脆的,咬一口湯汁爆出來,差點燙到我兒子。
小籠包的皮薄到幾乎透明,蘸點醋,鮮得很。
媳婦吃了兩個就心滿意足,直說“這比東北包子精致多了”。
晚上又去吃了排骨年糕,軟糯粘牙,排骨醬香十足。
我一開始覺得年糕沒啥味,結果配著排骨一起吃,味道糯糯的,越嚼越香。
還有一次偶遇路邊的蔥油餅攤,老板是江蘇人,餅做得特別薄,蔥香混著油香,一張下肚,立馬覺得滿足。
最意外的是一家老上海的鹵味店,鹵雞爪、百葉結、醬鴨,味道偏甜,但很入味。
我兒子只愛吃雞爪,啃得滿手是油,根本停不下來。
我們還試了幾家網紅奶茶店,說實話,味道其實一般,價格還貴。
還是本地小吃更讓人滿意。
我媳婦最喜歡的,是南翔小籠包,吃了三天都不膩。
我最懷念的,是靜安寺邊上的面館,那碗蔥油拌面,便宜又下飯。
我兒子的心頭好,是南京路的麥當勞,說是“比本地的好吃”。
關于上海生活的節奏和氣息,這里有些瑣碎但真實的小事
上海的節奏,說快也快,說慢也慢。
早上八點,樓下就是一堆外賣小哥,騎手穿梭,速度飛快。
但到了中午,巷子里曬衣服的阿姨們,跟門口的保安能聊半個小時,說的都是家長里短。
晚上九點多,還有人在弄堂口打羽毛球。
我們有一天晚上溜達到淮海中路,看到路邊有小伙子拉著手風琴表演,還有流浪貓在垃圾桶旁邊蹲著,氣氛很有生活味。
我媳婦感慨說:“上海其實也沒那么高冷,住久了應該挺舒服。”
我有點猶豫地說:“舒服是舒服,就是房價太嚇人了。”
這次上海之旅,留下了許多意外的“疑問”,也許正因為真實,所以更難忘
這五天,我們一家三口,把上海當成了半個家。
從一開始的“期待”,到后來的“迷茫”,再到最后一天依依不舍。
我發現,上海這個城市,你永遠搞不懂它的全部。
它有歷史,有腔調,有煙火氣,有快節奏,也有溫柔的一面。
我腦子里蹦出來五個疑問
上海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城市,為什么這里歷史這么深厚,周圍的城市卻沒那么多存在感?
本幫菜真的非得那么甜嗎?年輕人都喜歡嗎?
外灘的夜景到底值不值得特意來看,還是只是“打卡”?
所謂“海派文化”,是啥?和北京、廣州到底有多不同?
上海的交通、美食、日常生活,真的那么方便舒適嗎,住上幾年會不會瘋?
說了這么多,真心覺得上海是個不容錯過的城市。
這里的歷史、文化、美食、節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都是值得慢慢體驗的。
下次有機會,還想帶著家人再來一趟,去那些還沒來得及打卡的地方。
也許,到時候,還會有更多新的“疑問”等著我們一家去發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