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辦、國辦《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發布。文件中提出,推行由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同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權利。這讓同城同權受到廣泛關注。基本公共服務涉及公共教育、勞動就業創業、社會保險、醫療衛生、社會服務、住房保障、公共文化體育、殘疾人服務等方面。我國是人口流動大國,困擾外來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務問題該如何破解?各地實現同城同權有哪些新探索呢?
羅榮熬來自河南,2021年由于工作變動的原因,羅榮熬舉家搬到溫州樂清。到新的城市生活,羅榮熬最擔心的就是孩子的教育問題。
浙江溫州樂清市虹橋鎮第五小學學生家長 羅榮熬:“怕有一些公立學校的門檻高,私立學校費用比較高。附近私立學校很少,要上的話也到市里面,小孩的接送各方面都是問題。”
羅榮熬的憂慮,也是很多在外務工人員最關心的問題。這些年,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推進,大批人員到戶籍地以外的地方務工,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成了他們很大的困擾。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馬亮:“現在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性,意味著隨遷子女和本地戶籍人口的子女會存在沖突,如果允許非戶籍人口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可能就會出現本地戶籍人口和外來流動人口之間的公共資源配置難題。”
羅榮熬對孩子入學可能遇到的問題做了各種準備,讓他沒想到的是,在樂清,外來務工人員只需要提供戶籍證明和實際的居住情況說明,就可以為隨遷子女辦理入(轉)學,羅榮熬的孩子很順利就在他工作地點附近的公辦小學入了學。而在2019年之前,隨遷子女想要進入樂清的公辦學校學習還有著一定的條件限制,而民辦學校學費貴、教學質量也參差不齊。
浙江溫州樂清市教育局黨委委員、副局長 王小強:“有社保、暫住證等入學門檻要求,主要是依據地方公辦教育資源,當公辦入讀不了的時候,可以通過民辦隨遷子女學校滿足入學條件,但是滿足入學愿望的同時,不能享受公辦帶來的同等待遇。”
樂清是外來人口占比很大的城市,每三名學生中,就有一名隨遷子女。這讓當地政府意識到解決問題的緊迫性。從2021年起,當地先后出臺多份文件,從政策、供給、服務三個方面破解隨遷子女教育難題。
浙江溫州樂清市教育發展中心綜合信息科副科長 黃正森:“第一份出來的文件就是關于隨遷子女入學轉學的便利化,放寬入學條件、應入盡入、不設門檻,同時在轉學上做到零拒絕服務,出臺的文件有十來份。”
除了放寬入學門檻,在解決隨遷子女進入公辦學校難的問題上,當地引導辦學條件不足的民辦學校退出辦學,拿出真金白銀擴充優質公立學校教育資源,把學生平穩分流到公辦學校。在此基礎上,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的公平性上,樂清教育部門也做到“陽光招生”和“零擇校”原則招生。
黃正森:“在招生入學的時候都是同批次搖號,在編班的時候也是不區分戶籍、地域的區縣,把他們進行混合編班,保證他們入學機會均等的情況下,也能夠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解決隨遷子女入學教育這項民生領域的關鍵小事,讓外來務工人員更有獲得感、歸屬感。近五年,樂清新改擴建公辦幼兒園36所、新建義務教育學校14所。民辦學校在校生占比由原來的16.2%下降到4.5%。
王小強:“從前期提供學位保障,應收盡收,應招盡招,提供百分百公辦學位基礎上,有學上,現在是好上學,再到上好學,有品質入學這個角度轉型。”
隨遷子女的入學保障需要長期堅持和不斷優化。當前,樂清在隨遷子女入學通道多樣化和申請手續便利化、統籌解決100%就近入學和辦學水平校際差異等方面仍有不足。做好教育這項基本公共服務,逐漸實現同城同權,樂清已經有了下一步的解決方案。
王小強:“下一步在入學轉學申請上提供網上報名、企業集體辦理,轉學申請等一件事便利化通道。同步實施教師全員輪崗交流,著力實現隨遷人員家庭教育指導的高質量和全覆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中強調,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險、住房保障、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等享有同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權利。《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中,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同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權利再次被強調。在我國新型城鎮化戰略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同城同權至關重要。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馬亮:“新型城鎮化的一個核心就是外來人口的本地市民化,這些本地市民化的實現核心就是本地公共服務怎么保障,如果只是他來這里工作,而沒有讓他成為一個可以享受各類公共服務完整的人的話,其實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新型城鎮化。”
劉星岐,今年2月入職東莞的一家企業。在東莞,只要有社保而且沒房就可以申請當地保障性租賃住房。經過申請,劉星岐一個月后就搬進了這樣的保障房。申請時,劉星岐還享受到了人才租房補貼。
東莞不分戶籍一視同仁的保障性租賃住房政策讓劉星岐這樣的外鄉人節省了很多房租,東莞有一千多萬常住人口,外來務工人員占了七成。龐大的外來人口數量,讓當地政府很早就關注到他們的住房需求。早在2014年,東莞就打破戶籍壁壘將外來務工人員納入公租房申請范圍,但政府房源對龐大的外來群體來說杯水車薪。轉機出現在2021年,東莞被列為全國保障性租賃住房試點城市。
廣東東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 劉安良:“工廠企業,包括學校、醫院原來也配建了大量宿舍,嚴格來說這些就是保障性租賃住房。但有個問題就是中小企業、中小單位的員工,因為沒有配這些宿舍,他們就沒有辦法享受這些政策紅利。認識到這一點之后,我們從2021年開始就把重點放在社會面房源的籌集上。”
試點城市的政策加持讓東莞有了向前一步的勇氣,但面臨的堵點和難點也十分突出:缺地、缺錢。2021年,東莞土地開發強度已經超過50%,財政捉襟見肘,各鎮街對此也沒有積極性。為了破局,東莞啟動無人機三維航拍,掃描識別所有建筑,疊加人口房價數據形成精準調研,用事實說服鎮街園區。在錢的問題上,東莞用足用好中央和省里的補助資金、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政策性金融工具,多途徑保障項目建設和發放住房補貼所需資金。
馬亮:“為外來人口提供住房保障其實面臨很多挑戰,一方面是城市土地資源有限,住房的建設運營和維護也需要巨大的政府財力投入。保障性住房,怎么樣長期可持續地運營和發展,怎么樣去動態管理,這些問題都是考驗城市治理的難題。”
2023年,東莞對公租房保障政策進行修訂,強化兜底功能。現在東莞全市已經累計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9.65萬套,當地還發力滿足新市民安家需求,2021年試點籌集1.5萬套共有產權房,2024年新開工6個配售型保障房項目共3691套。城鄉一體、多層級租購并舉的保障體系已經初具雛形。
劉安良:“對低收入群體,用公租房做兜底保障;對就業創業的青年人用保障性租賃住房提供過渡性住房選擇;對于那些在東莞工作有一定年限,也到了結婚生子年齡拖家帶口的家庭,現在大力發展這種產權型保障房,讓對于購買商品房感到吃力的家庭,通過買配售型保障房在這里置業安家。”
目前,東莞產權型保障房已經基本實現鎮街園區全覆蓋,配租型保障房完成三分之二鎮街的覆蓋。隨著外來人口年齡和結構的變化,東莞在保障性住房的服務策略上也在隨時跟進調整,破解用地等難題,滿足新市民對美好居住需求的向往。
劉安良:“為了破解用地難題,市委、市政府最近這兩年提出一種思路,就是結合現代化產業園建設,集中配套保障性租賃住房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未來重點工作還是要努力拓展房源,讓政策紅利能夠給更多的外來務工人員享受。”
醫療衛生、公共教育、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關乎民生,連接著民心。像東莞、樂清這樣的城市已經率先進行了基本公共服務同城同權的有益探索。但這一目標的實現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滿足人們的期待還有一段距離。
馬亮:“在同城同權方面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它是一個很長的過程,要循序漸進,分階段地推進,最開始要實現有服務,到后面實現服務好,當前要去更多關注各類基本公共服務怎么樣實現均等化。”
專家指出,基本公共服務在各城市及區域間差異巨大,要更好地實現同城同權,既需要完善頂層設計,也需要人口流出地與人口流入地更好地進行政策銜接和服務對接。幫助新市民更快融入城市生活,讓他們進得來、留得住、能發展,就要把他們在常住地生活的急難愁盼轉變為幸福答卷。
馬亮:“加強頂層設計,進一步理順相關制度,更好地構建跨省跨城的公共服務統一標準,同時也要加強地區城市之間的協同,實現資金的對接,政策的銜接,甚至是數據的共享,也應該更多鼓勵各地,根據本地的情況去探索創新機制,把一些創新機制在各地進行試點,進而在全國推廣。”
實現公共服務的同城同權是一項需要循序漸進,分階段推進的工作。據介紹,國家基本公共服務現行標準規定的81項服務項目中,已經有62項實現了常住地提供,剩余的就是下一步要攻堅的。同時,對于每個城市,面臨的具體情況都不一樣。這就需要各地根據自身情況做好規劃、精準施策,通過公共服務的覆蓋和普及,去實現城市的包容性發展,真正地讓外來人口感受到城市的溫暖。
原標題:《重磅民生文件公布!各地實現同城同權有哪些新探索》
欄目主編:顧萬全 文字編輯:董思韻
來源:作者:央視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