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曉紅/文
7月22日、23日,國新辦分別舉行“介紹2025年上半年外匯收支數據情況”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有關情況”的新聞發布會,釋放出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清晰信號。
中國坐擁3.6萬億美元凈資產,人民幣跨境結算占非銀行跨境收支比重達到53%。二者并行意味著什么?一個可能的解讀是:中國國際收支結構正發生升級性的變革;另一個隱含的意義是:全球金融秩序的重塑中,人民幣開始成為新興的重要變量。
2025年12月18日,海南自貿港全島將正式“封關”,也將為有序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發揮“試驗田”的作用。
市場積極回應。時隔9個月,A股上證指數在7月24日重新站上3600點。
聯博基金市場策略負責人李長風表示,6月份以來,中國股市溫和上漲,主要受益于中美貿易摩擦趨緩及中國經濟數據表現超出市場預期。這也暗示投資者或應更加聚焦中美資本市場轉型帶來的結構性投資機會。
一
一張是流量,一張是存量,構成中國國際賬戶體系的兩張表——國際收支平衡表(BOP)與國際投資頭寸表(IIP)均不乏“亮點”。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李斌在發布會上表示,上半年,企業、個人等非銀行部門跨境收入和支出合計7.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0.4%,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其中,人民幣在跨境收支中的比重達到了53%。上半年,銀行結匯和售匯規模合計2.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規模為歷史同期次高。這些數據表明,我國跨境貿易和投融資活動繼續保持活躍。
截至今年3月末,我國對外負債7.1萬億美元,同期,我國對外資產10.7萬億美元,資產類型和持有主體多元,資產與負債相抵后,凈資產為3.6萬億美元。“這也是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發展成果的反映。”李斌說。
據李斌介紹,1—5月份,股權性質來華直接投資凈流入311億美元,同比增長16%;來華證券投資凈流入約330億美元,逆轉了去年下半年凈流出態勢。對外投資有序推進。1—5月份,股權性質的對外直接投資519億美元,同比基本持平,對外證券投資保持活躍。
可圈可點的數據背后是,從“藏匯于國”到“藏匯于民”的國家資產10年結構轉型回響。
中國已穩居全球第三大債權國。10年來,中國的對外凈資產從2014年約1.6萬億美元提升到2025年3月的3.6萬億美元,且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儲備資產在對外金融資產中的占比從70%降至不足40%;非儲備資產(如證券、直接投資)持續擴張,股權類資產增速遠超債券;黃金儲備、非美元資產與人民幣資產全球配置不斷增強。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賈寧表示,通過國際收支平衡表和國際投資頭寸表,可以全面反映一國對外經濟發展和經濟內外部平衡狀況。
賈寧表示,近年來,我國經常賬戶運行穩健。首先,貨物貿易順差是我國經常賬戶順差的主要來源。其次,服務貿易更加活躍,逆差總體收窄。再者,我國投資收益逆差從2022年高位逐步回落,也有助于促進經常賬戶穩定。今年1—5月,投資收益表現繼續向好,外資在華投資收益同比增長17%,我國對外投資收益增長12%,投資收益逆差基本穩定。近三年,我國經常賬戶順差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值在2%左右,今年一季度經常賬戶順差為1654億美元,初步估計二季度順差有所收窄,經常賬戶順差與GDP的比值總體看處于合理均衡區間。
賈寧表示:“我國資本和金融賬戶逆差相應形成對外資產積累,國際收支保持自主平衡。”
與之對應,人民幣匯率保持基本穩定。李斌表示,今年上半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1.9%,上半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7.15—7.35之間雙向浮動,既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了基本穩定,也發揮了調節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的作用。
有分析認為,得益于貿易順差持續高位、估值效應正向轉化(非美資產價值上升)、資本項結構改善(外資回流中國債市、股市)等三大驅動因素,我國凈資產增幅明顯。
在國新辦發布會開場介紹中,李斌不經意提及的幾個“歷史”數據頗具深意,一改市場的慣性認識。在資深人士看來,人民幣在跨境收支中的比重達到了53%,是一次歷史性跨越,不僅重構了結算結構,更隱含著三重制度意義:人民幣使用能力躍升——從貿易貨幣向投資貨幣進化;支付系統獨立性提升;境內金融市場吸引力增強,人民幣資產正在形成“新錨點”。
事實上,長期以來,由于中國作為持有數萬億美元對外資產的債權國,在國際資本輸入與輸出過程中,其對外投資收益軋差長期為負(即投資收益逆差),這一現象曾引發關注與討論。
然而,國際收支平衡表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投資收益項實現凈收益719億元人民幣。這一積極變化,直接帶動了“凈誤差與遺漏”項目自2010年以來首次轉正。
與此同時,根據美國財政部數據,截至2025年5月,中國持有的美國長期國債余額降至7563億美元,創下自2009年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二
在7月23日國新辦舉行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昌林表示:全島封關運作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標志性工程,是進一步擴大開放的重要舉措,具有里程碑意義。封關定于2025年12月18日正式啟動。
封關,是指將海南全島建成一個海關監管特殊區域,實施以“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島內自由”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制度。
王昌林表示,1978年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在12月18日這一天啟動封關運作,具有重要象征意義,也是向世界展示我國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開放的決心和信心。
有分析指出,從“商品開放”邁向“制度型開放”,不僅僅是歷史的傳承與范式的升級,即從特區“政策洼地”向自貿港“制度高地”的躍遷,測試與國際規則的接軌能力。
據商務部部長助理袁曉明介紹,2020年—2024年,海南實際使用外資總額已超過建省后前32年的總和;同期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速超過30%,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升。
在推動海南自貿港高水平對外開放方面,袁曉明指出,將持續提升制度型開放水平,支持海南自貿港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開展先行先試。聚焦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擴大市場開放、公平競爭等制度創新,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同時,持續發揮開放平臺的疊加優勢,持續培育發展新動能。
與此同時,海南封關還意味著:在中國境內,首次出現一個“關外化”區域,構建起人民幣計價—結算—清算的完整閉環生態。
例如,7月21日,《海南自由貿易港跨境資產管理試點業務實施細則》正式發布,首批試點額度為100億元。細則規定,境外投資者可使用境內外資金參與試點產品投資,相關資金以人民幣計價和結算,募集資金應主要投向境內市場,構建起人民幣資金“閉環運作”機制。該機制在制度設計上允許居民與非居民資金并行運行,有助于推動人民幣“體內循環”的初步探索。未來,海南有望在離岸貿易、背對背信用證等方向上,逐步開展制度性試點,打造人民幣國際使用的功能型高地。
展望未來,李長風指出,大國關系的博弈仍將延續,但中國經濟的轉型步伐不會停止。盡管短期內市場可能受到政策節奏及外部不確定性的擾動,但隨著企業質量持續改善,加之國內利率下行,中國股市的長期投資價值正在逐步顯現。
(作者 歐陽曉紅)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歐陽曉紅
經濟觀察報首席記者 長期關注宏觀經濟、金融貨幣市場、保險資管、財富管理等領域。十多年財經媒體從業經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