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午
#114名孩子最純粹方式挽留支教老師#
#大學生支教結束上百名學生含淚相送#
同時登上微博湛江同城熱搜榜
兩個話題總閱讀量逾55萬+
7月22日,共青團中央官方微博發文:近日,廣東湛江,支教大學生臨別時,孩子們給老師們準備了手捧鮮花,一句“我沒有哭”感動在場師生。微博視頻中支教大學生與孩子們相擁的場面,感動了眾多網友。
這溫情一幕的主角
是連續兩年在此開展支教活動的
嶺南師范學院“追希”黨員社會實踐隊
(下稱“追希”突擊隊)
一場跨越兩年的約定
藏著最純真的信任
去年盛夏,隊員小龔在課堂上對孩子們許下 “明年一定回來” 的承諾。這份簡單的約定,成了孩子們心頭最珍貴的期盼。
今年七月,當佩戴 “班主任” 胸牌的小龔再次走進河頭中學,孩子們眼中的光瞬間亮了。兩年來,“追希” 突擊隊的隊員們不僅帶來課本知識,更用創意課程為鄉村孩子打開新世界:
手工課上
橡皮泥捏出的地理模型
讓抽象的地圖變得可觸可感
音樂課上
第一次接觸簡譜的孩子們
跟著旋律哼唱,
眼里閃爍著好奇的星星
科學課上點亮的簡易電路
讓他們驚呼 “原來電是這樣跑的”
結課班會上,孩子們點燃禮花,遞上親手制作的謝師禮 —— 有的是歪歪扭扭的紙星星,有的是畫著老師模樣的漫畫。讓隊員們深切體會到,支教不止于知識傳遞,更在于用陪伴喚醒鄉村孩子對未來的向往。正如隊員在日記中所寫:“孩子遞來手工謝師禮的瞬間,我更堅定了成為人民教師的初心。”
臺風天的追車兩公里
每一步都是舍不得
7月20日
臺風 “韋伯” 的預警打亂了原定計劃
為安全起見
支教隊決定提前撤離
凌晨的校園,十余名學生悄悄越過校門,緊緊抱著老師的行李不肯撒手;校門外,更多孩子舉著告別卡片,隔著欄桿默默守望。當車輛緩緩啟動,令人淚目的一幕發生了:
孩子們突然追了上來,有的騎著自行車拼命蹬踏,有的光著腳丫在雨里狂奔,紙飛機載著手寫的鉛筆字 “老師,我會努力考去城里” 飛向車窗。兩公里的路程,他們一邊追一邊喊 “老師不要哭”,通紅的眼眶里,是超越年齡的懂事與深情。
“那些奔跑的身影,讓我們明白教育不只是授課,更是心與心的托付。” 隊長陳同學哽咽著說。隊員們隔著玻璃向孩子們 “比心”,淚水模糊了視線,卻清晰記得每個孩子含淚的笑臉。
雙向奔赴的光亮
映照教育最本真的模樣
這段視頻火遍全網,并非偶然。2023年“追希” 團隊離別時,孩子們騎車追送兩公里的場景就曾讓全網讀者淚目。兩次刷屏的背后,是一場跨越山海的 “教育共鳴”。
當城市的喧囂與鄉村的寂靜相遇
支教隊員用兩年時光
兌現“知識傳遞”的承諾
孩子們則用兩公里追車
詮釋“情感回響”的純粹
手工課上的橡皮泥模型里,藏著鄉村孩子對世界的好奇;紙飛機上的稚嫩字跡中,躍動著改變命運的決心;而隊員日記本里的滾燙文字,寫滿了當代青年對 “教育公平” 的踐行。
共青團中央轉發時評論:“這不是離別,是‘我會努力奔向你’的約定。” 孩子們追的是漸行漸遠的車,更是心中那束被點亮的光;隊員們帶不走的是追車身影,卻把 “教育為民” 的種子埋進了青春。
這場雙向奔赴
讓全網看見
教育的真諦從不在高樓大廈
而在支教老師彎腰教孩子折紙的耐心里
在留守兒童追車時
那句 “老師不要哭” 的懂事里
在 “明年一定回來” 的承諾與踐行里
正如網友所言:“我們為這兩公里落淚,是因為在物質喧囂的時代,終于看到最樸素的教育 ——用真心換真心,用微光聚星河。” 而這,正是能穿透屏幕、感動全網的力量。
為這群積極投身鄉村振興事業的年輕人
來源:綜合自湛江日報(記者潘潔婷)、湛江云媒(關月)@共青團中央
視頻/圖片:通訊員楊雨馨、嶺南師范學院、中新網
編輯:周子琪
視頻號編輯:劉小瀅
審核:林小軍、羅穎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