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我在海島當老師》正式出版。周其星,這位詩人老師的支教故事,自此在柔韌的純質紙面上鋪陳開來,并帶著油墨的芬馨,縈繞于每位心系孩子、心系未來、心系當代教育的讀者心頭。周其星想要表達的一以貫之的詩教理念、對城鄉教育現狀的深度思考、對教育本質的理想主義叩問,都經由本書責編張怡的妙手,徐徐展開,好評如潮;而我,作為出版方一員,也有幸親身感受過海島支教的現場,回想兩年前的所見所思,如今更想從一位文學編輯的角度談起——這是關于《我在海島當老師》的前傳,也是一篇遲到的教育觀察日記。
2023年春天的閱讀,從一部《平安批》開始,于書海中將其擷取,想要借此了解潮汕文化的一二。不曾想,鄭夢梅下南洋的故事讀畢,尚在掩卷回味中,即有機會落地揭陽機場,取道汕頭,在小公園的中山紀念亭前,與周其星老師會合,接著過跨海大橋,上南澳島,縈繞心頭的那些潮汕故事,就這樣真實地鋪陳開來……
南澳縣是廣東唯一的海島縣,隸屬汕頭,處于祖國海疆前沿,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當年,鄭夢梅們乘坐的西式洋船,是否也曾與這座島嶼擦肩而過,繼而駛入南海,駛向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遼闊海域?而那一封封從番畔發出的“僑批”,是否也曾被送進這座島上的小舟大埠、漁人船家?來不及像尋常游客那般,通過一次絕美的環島游細細品味潮汕風情,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就直奔此行的目的地——南澳縣后宅鎮中心小學。周其星老師從2022年10月開始,就在這里支教?!段以诤u當老師》這部書稿,則是我們向他發出的文字邀約。
從支教老師的宿舍走出,上山腳井路,走街串巷,過媽祖廟,木棉樹下小駐,炮仗花前流連,最后在南澳縣政府對面的早餐店里,買份拇指生煎,端一杯豆漿,再拐個彎,綠蔭掩映下,一棵大榕樹從容淡定地立在操場草坪中央,教學樓坐落在右手邊。后宅鎮中心小學西校區,到了。我們走的,正是周老師每天上課的必經之路。
踩著上課鈴聲,和雀躍的孩子們一起擁上三樓,來不及寒暄,我們迅速在311班的教室后排坐下,學生們已經掏出字帖,埋頭專心練字了。喧嘩的教室,瞬間安靜下來。在每堂課開始的5-8分鐘時間里,并不急于授課,而是讓學生們通過“寫字練心”,安撫躁動的心情,快速進入課堂角色,這是周老師的獨門訣竅。
行過師生禮后,正式的教學開始了。周老師轉身在黑板上板書課題,寫下剛勁有力又不失秀氣的正楷粉筆字。他們學到了部編版《語文》教材三年級的第三單元《趙州橋》這一課。也許是有意而為,周老師把“州”字寫成了“洲”,學生們先是竊竊私語,后又著急忙慌地紛紛指出“錯了、錯了”,周老師作出恍然大悟狀,笑著擦除重寫,趁機拆解“州”的象形字,引導學生區別“州”和“洲”的不同。
接著,他開始講授課文。
周老師的課堂緊湊生動,意趣盎然,善于捕捉兒童心理,重難點突出,富有層次,高潮迭起,聽者自然是聚精會神、積極參與。師生互動程度非常高。四十分鐘聽下來,有兩個環節令我印象最為深刻。
遇到重難點詞語,鼓勵學生寫到黑板上。此為其一。
你會看到,每次約5-6名學生,被同時請上講臺,這些男孩女孩們拿起粉筆,在黑板上陸續寫下:石拱橋、李春、雄偉、歷史悠久、世界聞名、創舉……周老師提煉的詞語,強化了學生對趙州橋的建筑特性、歷史沿革和地理價值的理解與記憶。你看,那女孩挺直了脊背,手肘抬起,像刻字一樣,一筆一畫鄭重地寫下“歷史悠久”;一旁的男孩則抓耳撓腮,猶豫不決,“石拱橋”的“拱”字到底還是忘了;另一個男孩大筆一揮,“世界聞名”寫成了“世界文名”,剛回到位子上,還沒屈膝坐定,就一個箭步再沖上講臺,舉起手掌抹去“文”改成“聞”,末了,還幫旁邊那位補寫了“石拱橋”的“拱”字……周老師看到這些并不干預,他等學生們都寫對入座,再帶領全班溫習,齊聲朗讀課文的時候,要求重讀這些詞語。于是,自信朗朗、抑揚頓挫的齊整的童聲,回蕩耳畔。
講解重點段落后,即刻鼓勵學生用身邊的事物,進行仿寫。此為其二。
“河北趙縣的洨河上有一座趙州橋,而我們眼前,就有一座南澳大橋?!痹趺捶抡绽?,寫寫家鄉的這座橋,是周老師給學生們提出的新問題。描述自己最熟悉的事物,是能夠迅速激發孩子自信心和想象力的巧妙的教學設計。
“廣東省汕頭市的南澳島邊,有一座南澳大橋?!薄獙W生們脫口說出地理位置;“南澳大橋是一座跨海大橋?!薄獙W生們很快描述出橋的特性;“南澳大橋在2015年正式通車?!薄獙W生們又挖出橋的歷史。當然,這個具體年份,是周老師提供的“技術支持”。從趙州橋到南澳大橋,在小小的課堂上,周老師幫助這些土生土長的南澳孩子,定位了自己“從哪里來”的精神坐標。我想,這正體現了語文課作為我們的母語課存在的現實意義吧。
聽完《趙州橋》,接下來的四十分鐘,還是語文課。收起課本,拿出詩歌本,周其星老師的特色詩教課開始了!也就是說,此刻,我們正和311班的孩子一起,坐在“彩色的詩歌教室”里,現場聆聽“課堂版”《更大的宇宙》。
周老師把詩教課從深圳實驗小學,毫無保留地帶到南澳后宅鎮,一點點啟發這里的孩子讀詩、寫詩。在他來之前,這些孩子并不知道現代詩是什么,也從沒想過自己會成為小詩人,他們和詩歌的距離,是從陸地看星星的距離。但經過了大約半年沉浸式的詩歌學習,周老師欣喜地發現了數位“南澳小詩人”,他每每翻看方格稿紙上那些字跡質樸的詩作,都會收獲滿心的感動。
從此,這些孩子和詩歌的距離,變成了從陸地上捕撈落入海中星星的距離——海風吹動海浪,把星星送上海灘,孩子們光著小腳丫,在沙灘上奔跑,釋放著他們的想象力,誰也不知道自己會踩到哪一顆。于是,精美的詩作,誕生了。
學生的課堂小練筆
這堂詩教課,周老師先是帶領孩子們一起讀美國詩人華萊士·斯蒂文斯的組詩《觀察黑鳥的十三種方式》,體會詩人的詩情詩意。再讓孩子試著以《觀察樹木的七種方式》或者《贊美春天的樹》為題,為學校操場上的那棵大榕樹,寫一首詩。孩子們時而吵吵嚷嚷,時而低頭思索,提出五花八門的小問題,周老師都一一作答。聽著聽著,我忍不住也在聽課筆記上,胡亂涂寫了幾筆。課堂過半,周老師請幾個孩子朗讀作品,他再一一指導、修改。
我看著自己寫下的那幾個潦草的“詩句”,想到作為文學編輯的“顏面”,竟然不敢抬頭看周老師的眼睛,這才體會到了在我們的小學課堂上,學生敢于發問、敢于回答、敢于和老師積極互動,是多么難得??!由此,我也愈發感受到了在周老師的課堂上,師生之間那份珍貴的尊重與平等、理解與關注,以及始終散發著的濃濃的善意與詩意。
我獲得周老師和小詩人們的授權,把這堂詩教課的若干成果展示給大家:
贊美一棵樹的三種方法
張潔菲/文
一棵樹有很多種思想,
一種思想等于一種枝丫。
贊美一棵樹,
不是用語言贊美,
而是用心,
用行動。
樹不是人,
人也不是樹。
樹無法體會人的貪婪,
人無法體會樹的痛苦。
榕樹
昊澤/文
榕樹是一個忠實的朋友,
陪伴了我一個小學,
就像媽媽陪伴了我上半生。
贊美春天的樹
吳恩萱/文
我是一棵大樹
一摸我就感到害羞
樹的思想
是它的根
樹的煩惱
也是它的根
鳥是樹葉
樹是家
春天的榕樹長出了新的葉子
就像新的未來和新的希望
秋天的時候
是樹木的黃金時刻
同時也是農民伯伯的時刻
一眨眼一瞬間 一年過去了
種子重新發芽
榕樹一年又一年
一歲又一歲
樹蔭長了 童年短了
周老師說他有一個愿望:請人把這些詩作刻在南澳島的礁石上,留下來。南澳島上的礁石眾多,備受游人追捧的網紅燈塔卻只有三座——紅色的長山尾燈塔、白身綠頂的錢澳灣燈塔、一大一小紅色條紋的三囪崖燈塔。
于是,周老師還有一個愿望,就是用詩歌和文學,為南澳島的孩子們建造“第四座燈塔”。
在南澳島聽課,注定是這個春天里一段不同尋常的經歷。課外,周老師還帶我們結識了漁民朋友——阿成和他的妻子靜珊,他們是南澳島上不折不扣的“漁后代”。作為年輕的“90后”,他們出島讀完大學后,從廣州、深圳返島創業,積極投身南澳島的鄉村振興事業。聽著阿成用帶有潮汕口音的普通話,為我們興奮地講述“漁后代”那充滿質感的生活細節,我仿佛看到了南澳更加絢爛的生機與未來。周老師答應我們,關于這些,他會在《我在海島當老師》中,一并呈現。
那么,我想用我在南澳課堂上,不敢讀出的那首小詩為本文作結。當然,是我修改過的,因為后來周老師這樣教我:你寫詩,如果覺得第一次寫得不好,那么就再寫一次——
南澳春天
曾經想來南澳
并不是以這種方式
云霧給山戴上一頂帽子
我走進母語的課堂
燈塔四海都有
無人島卻只在阿成的小艇上
滾燙的詩歌的靈魂
就像滾燙的功夫茶
是鳳凰單樅、木棉樹
還是炮仗花
云澳、深澳、青澳
都不能分享來自外省人的注視
我把這個春天的神往
唯獨埋在后宅小學的榕樹下
兩年過去了,我再也沒能寫出更佳的詩意來。然而我相信,已經讀六年級、即將畢業的311班的同學們,一定寫得出。用心讀完并真心喜愛《我在海島當老師》一書的讀者們,也會找到一座屬于自己的詩意的棲居的“海島”。周其星老師說,他會繼續做一座橋,連接著我們與這海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