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第二屆中拉人權圓桌會在巴西圣保羅舉辦。圓桌會開幕前,主辦方舉行《習近平關于尊重和保障人權論述摘編》讀者分享活動。巴西南里奧格蘭德州聯邦大學青年學者伊西斯·帕里斯·瑪雅(Isis Paris Maia)在現場分享了自己的學習感悟。
伊西斯·帕里斯·瑪雅說,研究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演進,實際上也意味著深入理解相關政策是如何制度化推進,以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條件、提升基本權利的可及性,并推動以人為本的發展導向。
瑪雅認為,當大家談及中國的人權問題時,必須認識到中國走的是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這一路徑深深植根于其歷史進程和發展模式。這一立場直接影響了中國對人權內涵的界定及其實現路徑的選擇。中國模式將生存權和發展權作為人權的基石,強調保障民眾基本生活條件,包括糧食、住房、教育、醫療和就業,這是實現人的尊嚴的首要步驟。
在實踐層面,這一理念體現為中國在通信、交通、能源和公共衛生等基礎設施領域的大規模投入,旨在消除貧困、改善民生。當前,隨著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中國的治理能力與政策規劃水平正邁向一個新的階段。
伊西斯·帕里斯·瑪雅指出,翻閱《習近平關于尊重和保障人權論述摘編》一書便會發現,人人充分享有人權,是人類社會的偉大夢想。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始終尊重和保障人權,并把生存權、發展權作為首要的基本人權。 通過持續推動南南合作和在人權領域加強公共政策協同,中國為完善全球人權治理體系、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人權秩序作出了積極貢獻。
來自中國、巴西、阿根廷、烏拉圭等國家的80多位政學界代表出席活動。嘉賓們一致認為,《習近平關于尊重和保障人權論述摘編》為國際社會了解中國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相關理念及實踐提供了重要窗口。他們表示,這部著作不僅深化了中國與拉美國家在教育和思想文化領域的交流互鑒,也為促進全球人權事業的相互理解與協作拓展了新路徑。
編輯:程爾凡 涂恬 吳艷鵬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