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幾天,白宮那邊又整了個大活兒。咱們聊的不是什么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是關乎未來幾十年國運的大棋局——人工智能,也就是AI。
7月23日,特朗普,這位重返白宮的“老熟人”,“唰唰唰”連著簽了三道行政命令。目標就一個,無比清晰,甚至帶著點火藥味兒:在AI這個賽道上,絕不能讓中國跑到美國前頭去。
這操作快得讓人有點反應不過來。前一天大家還在討論美聯儲的利率,后一天整個華盛頓的焦點就全被這三道命令給搶走了。這已經不是什么“小院高墻”的打法了,這簡直是要把整個院子都推倒,重新給你畫規矩。
但最有意思的,還不是特朗普本人。而是他的副手,J.D. 萬斯。這位曾經的“鐵銹帶”代言人,現在的副總統,在記者會上,對著一堆閃光燈,說了句石破天驚的話。你聽聽,他說:如果美國自己限制自己,讓中國反超,那怪不了別人,只能怪美國領導人政策愚蠢。
這話太直白了,直白得不像個政客。這哪是說給中國聽的,這分明是說給美國人自己聽的,甚至可以說是吼給國會山那幫議員們聽的。那種“再不抓緊就來不及了”的緊迫感,比任何官方文件都來得真實。
第一板斧:為“算力怪獸”松綁,環保也得讓路
先看特朗普的第一道命令,也是最狠的一道:為了加速建數據中心,直接放寬環保法規。
你可能覺得,建個數據中心,跟環保有啥關系?關系大了去了。AI,尤其是現在的大模型,就是個“電老虎”和“水老虎”。訓練一次GPT-4級別的模型,耗電量夠一個美國家庭用幾十年,冷卻服務器還得用掉海量的水。所以,數據中心建在哪,環評是個天大的門檻。
特朗普這一招,等于說:“都別管了,先建起來再說!”他甚至授權,可以用聯邦政府的土地來給AI項目供電。這背后藏著一個讓美國精英層夜不能寐的事實:在AI的基礎設施建設上,美國已經開始感到吃力了。
咱們看組數據。就在過去不久的2024年,全球數據中心建設投入里,中國市場的增速是美國的近兩倍。再往前看,2023年,中國的總發電裝機容量一年就增長了差不多400吉瓦,這是什么概念?相當于新建了十幾個三峽大壩的發電量。而美國呢?同期增長也就幾十吉瓦。
這個差距是實打實的。AI競賽,說到底也是一場能源競賽、基建競賽。中國這些年默默無聞搞的“東數西算”,把東部沿海的數據需求,拉到西部用風電、光伏來解決,這盤大棋的威力,現在才真正顯現出來。
特朗普的這道“環保豁免令”,看著霸道,實際上是想用行政命令的蠻力,去追趕中國用市場和規劃跑出來的速度。這就像一場馬拉松,你發現對手體力比你好,節奏比你穩,你沒辦法,只能抄近道,哪怕這條近道上全是荊棘和泥潭。
我個人覺得,這恰恰暴露了美國模式的內在矛盾。 它一直標榜自己是小政府,市場自由競爭。但真到了關鍵時刻,發現市場的效率比不過國家級的戰略規劃,就立馬掉頭,用起了“看得見的手”,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立了幾十年的環保牌坊。這是一種深刻的制度性焦慮。
第二板斧:打造“AI北約”,想給中國斷“朋友圈”
接著看第二道命令:規范AI的出口標準,為盟友提供一整套“美國制造”的AI方案。
這話聽著挺好聽,好像是要帶著小弟們一起發財。但你只要稍微了解點美國外交的“黑話”,就知道這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拜登時期,對付中國AI用的是“堵”,直接禁運高端芯片,不讓你買。效果怎么樣?不能說沒用,但結果你也看到了,中國自己的AI芯片產業被倒逼著加速發展,各種“繞過”方案層出不窮。
特朗普現在換了個玩法,從“堵”變成了“拉”。他的算盤是,我不光要自己強,我還要拉著一幫盟友,用我的技術、我的標準、我的硬件、我的軟件,形成一個封閉的“技術圈子”。你想加入這個圈子,行,那就得跟我的標準走,潛臺詞就是,不能用中國的。
這招,說白了,就是想在數字世界里搞一個“AI版的北約”。通過技術捆綁,形成一個排斥中國的技術生態。比如,以后德國的汽車搞自動駕駛,日本的機器人要升級,想用最先進的AI,就得買美國的全家桶。
這背后,是對“中國節奏”的恐懼。什么叫中國節奏?就是中國不光自己玩,還拉著全世界一起玩。從“一帶一路”的數字絲綢之路,到跟中東、東南亞國家的AI合作,中國正在構建一個開放的技術合作網絡。這個網絡不排他,誰想來都歡迎,大家有錢一起賺。
這就讓美國很難受了。它習慣了當“群主”,制定規則,誰不聽話就踢誰。現在突然發現,旁邊有人另開了一個群,不光人氣旺,還不收管理費,你說他急不急?
所以,這第二道命令,本質上是一場“標準之爭”和“生態之爭”。美國試圖用技術和政治上的優勢,強行制造“二選一”的局面,逼著其他國家站隊。但這招在2025年的今天,還好不好使,真得打個大大的問號。畢竟,誰會跟自己的市場過不去呢?
第三板斧:清理“門戶”,劍指內部“不統一”
第三道命令,最有“特朗普特色”:聲稱要清理AI算法里的“政治偏見”,推動聯邦標準統一化,取代各州的限制法規。
特朗普的原話是,現在的AI太“左”了,被一些州的“政治正確”給帶偏了,限制了創新。這話聽著是不是很熟悉?還是那個“MAGA”的味道。
但剝開這層政治外衣,核心就四個字:“效率優先”。
美國是聯邦制國家,每個州都有自己的立法權。比如加州,對AI的倫理、隱私、數據安全要求就特別嚴,各種聽證會、立法草案,一套流程走下來,黃花菜都涼了。這讓硅谷那幫科技巨頭們頭疼得要死。
特朗普這道命令,就是要給這些巨頭們開綠燈。他的意思是,別在州一級吵了,都聽聯邦的。我給你們定一個全國統一的、相對寬松的標準,你們只管往前沖,盡快把技術變成產品,推向市場。
這反映出美國內部在AI發展路徑上的分裂。一邊是主張“科技向善”、強調監管和倫理的“剎車派”,另一邊是信奉“發展就是硬道理”、主張先干再說的“油門派”。特朗普顯然是“油門派”的掌門人,他覺得任何猶豫和爭論,都是在給中國超越美國的機會。
這道命令,其實是在拿美國的社會共識當賭注。 為了追趕中國的速度,他選擇性地忽視了技術發展可能帶來的社會問題,比如偏見、歧E視、失業等等。這種“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用在工業時代或許還行,用在能影響人類思維和決策的AI時代,風險有多大,不言而喻。
萬斯那句話,捅破了最后一層窗戶紙
聊完這三道命令,我們再回頭看副總統萬斯那句“前所未有”的話。
他說“只能怪美國領導人政策愚蠢”。它幾乎是在公開承認:美國今天在AI領域的焦慮,根源不在外部,而在內部。
它承認了美國的政策可能正在犯錯,可能因為內部的黨派斗爭、因為僵化的體制、因為短視的政治考量,而錯失良機。這是一種深刻的自我反思,也是一種巨大的不自信。
一直以來,美國都以“山巔之城”自居,認為自己的制度是全世界最好的。但今天,面對AI這個全新的物種,面對中國這樣一個體量和速度都前所未有的競爭者,這種自信開始動搖了。
特朗普的三板斧,看似招招凌厲,實則充滿了矛盾和無奈。
他想用行政命令對抗市場規律和物理規律。
他想用政治站隊對抗全球化的商業邏輯。
他想用壓制內部分歧來換取表面的效率。
這所有的操作,都指向一個核心:美國害怕的,并不是中國在技術上領先,而是害怕自己正在失去定義未來的能力。 它害怕被拖入一場由中國設定節奏和規則的競賽中。
而中國的回應,就顯得從容很多。外交部發言人還是那幾句老話:“堅持開放、包容”、“反對零和對抗”。這話不是說給美國聽的空話,而是中國一直在做的事情。
當美國在筑墻的時候,中國在修路。當美國在搞“小圈子”的時候,中國在擴大“朋友圈”。這種理念上的差異,最終會體現在技術發展的路徑和結果上。一個把AI當成霸權工具,另一個把AI視為普惠機遇。哪條路能走得更遠,能贏得更多人的支持?答案其實不言而喻。
說到底,這場AI之爭,早就超越了技術本身。它是一場發展模式、治理理念和全球視野的正面較量。 特朗普今天可以簽三道命令,明天也可能再推三道。但靠堵截和封鎖,是擋不住江河東流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