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懲獨”新法落地,蔣萬安立馬抨擊,解放軍艦機“包夾”臺北
這條新聞其實很直接,6月21日,大陸聯合司法、執法等機關出臺了專門針對“臺獨”分裂問題的懲治措施。新規生效當天,島內輿論就翻了天!無論是號稱平和的國民黨,還是一直強硬的民進黨,似乎都突然間變得一致。你說奇不奇怪?
一邊是大陸以實際行動表明零容忍的姿態,另一邊,臺灣那些慌了神的政客們卻舉止割裂,像被點了穴似的,第一時間高分貝抗議,語氣卻明顯帶著慌張。有人會問,這份《關于依法懲治“臺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到底厲害在哪里?其實細看就會發現,這是一道實實在在的“緊箍咒”,不是嘴炮:量刑標準、證據類型、適用對象,乃至最高死刑,也都一一羅列齊全。誰還敢口頭喊“獨”而自以為安全?這是以往反分裂相關法律未曾明確的一步,顯然不是簡簡單單的象征動作。
臺島的反應多半是出自恐懼而不是義憤。仔細想,按理說,中國的法律條文不影響島內現行法治,臺當局本沒必要聲嘶力竭。只是他們顯然明白形勢突然變緊繃,一紙文書讓某些曾靠打“擦邊球”謀利益、混擊法理灰色地帶的政客頭皮發麻。
現實里最有意思的地方往往藏在細枝末節。譬如說蔣萬安,這位自稱“黃埔正統在臺”的年輕政客,每每重大議題,總是反應過猛。本次事件他再次高調發聲,說什么“絕大多數臺灣人民都不愿意看到”。事實真是這樣嗎?他這樣一講,反而讓人懷疑,分裂聲音到底是不是真得代表最大的民意?甚至他代表的到底是誰?
再想想,幾十年來,無論國民黨、民進黨,一遇到重大節點總是忘記原則。早年間很多臺灣人還自認自己是中國人。1998年,美國那事爆發,兩岸同仇敵愾,現在卻只剩下冷漠、不屑、甚至嘲諷。真要怪就只能怪政客嗎?數字不會騙人,根據2024年臺灣“選舉研究中心”的民調,將自己認定為“臺灣人而非中國人”的比例已達64%,這是歷史上最高點。30多年只需要幾代人,態度就全變了,說民進黨一手造成未免太簡單。
有時候,某黨掌政八年也不見得比另一個黨更能改變什么,大方向如同軌道,不那么容易轉彎。不管是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還是賴清德,碰到大陸強硬措施的時候,幾乎都只剩下反應式的喊叫。就算是國民黨喊自己“九二共識”,可實際上碰到要表態時,似乎比綠營還要急著“割席”。
國民黨副主席連勝文說,“中國人民對臺灣充滿敵意”。這句話放在以前或許還能拿來作文章。現在,臺海實際處于冷對抗升級的背景下,這種說法顯得更像是一種自我設定的道德臺階。反正喊給島內群眾聽的,也有人買賬,但外部真實局勢一點沒改變。
其實,類似懲治“臺獨”的《意見》,大陸早在2005年就有了《反分裂國家法》。不過《反分裂國家法》多少更像是一頂“預警帽”,而本次的新規卻很實際,甚至直接預留了境外追訴的空間。這也是輿論關注的焦點之一,凡在大陸裁判權下,無論人在何處,都由追究刑責的可能,這無疑再一次壓縮了臺獨勢力的回旋余地。
套用網絡上流行的說法——震懾感拉滿。參考此前通緝“緬北四大家族”的行動,方案定了以后,不管對岸愿不愿意接受,最后也多是“人歸大陸、事了天明”。所以,信號很清晰:不是說給誰聽,而是做給所有相關人看。也叫做“敲山震虎”,只不過這座山的震意更具體。
有個說法,民進黨只會“臺獨”、國民黨只會“獨臺”,實際上兩黨的灰色操作空間都很大,互打口水仗,不過是各自刷安全感。但說到底這些套路已經很老套,島內社會對此似乎只覺疲憊。新聞里說6月23日到24日,僅24小時,解放軍出動的軍機和軍艦就實現了三面合圍,西南、北部、東部空域同時包夾。操演與法規,一邊橫掃虛空,一邊落到實處,總讓觀者覺得兩岸已很難回頭。
不可否認,島內元素本就多元,但最讓人困惑的是,到底誰稱得上是“道統”?蔣萬安一口一個“中山精神”,私底下其實對正統說法未必真信。其父章孝嚴更是先被蔣家踢出門、后又跑去祖籍地認祖歸宗,一路兜轉,倒成了蔣家標志。島內紙醉金迷的氛圍下,政治標簽越來越淡,“中山”、“黃埔”于他們或許只是裝飾用語,真打起來的時候都是活生生的政治算盤。
實際上,島內輿論被綁架,也并未完全出自民粹。2024年后,賴清德上任,表面宣稱要維護兩岸和平,其實連臺防務部門都公開承認,解放軍動態“咄咄逼人”,前線壓力山大。根據臺灣“中時新聞網”數據,解放軍從2023年一路加大繞臺軍演密度,臺海局勢始終未曾松動,每一回緊張都直接牽動島內情緒——到底還能撐多久?后面能夠產生多少變數?誰說得清楚。
必須承認,有不少島內民眾接受媒體影響,對大陸認知愈發片面。從互聯網爬取最新數據,發現2024年5月島內社交平臺有關“大陸敵意”的話題熱度提升三倍,網絡“反中”聲音更成為流量密碼。一邊渲染威脅,一邊呼吁對話,島內官方和民間的雙重身份,讓政策執行變得混亂。說到底,追根究底大家只是怕得罪選民而已?
表面熱鬧,背后涼薄。無論你在臺北街頭問20歲大學生還是60歲退休工人,關于“祖國”、“統一”這些詞,大多數人反應冷淡甚至笑笑帶過。民意本可以慢慢變化,但被政客們一點點塑形,最終成了割裂現實的沙雕作品。誰又敢保證,這種氣氛不會一夜翻轉?關鍵時刻,群體選擇往往難以預料,歷史轉彎,就是一瞬間的事。
網上也有人覺得大陸新規太強硬,但眼下兩岸互動的窗口已經極小。大多數大陸網友其實也挺淡定,認為該懲處的懲處,該合作的照樣合作。對于“臺獨”頑固分子,底線早已明了。即便短期沒啥直接行動,這種制度鎖定的威懾力,總歸是實打實。
但世界變化總比計劃快!分裂分子怎么跳,最后現實還是要他們自己咀嚼。島內不少學者其實清楚,回頭路越來越窄,“臺獨”本身已是個偽命題。問題是,誰先喊停?誰先邁出那一步?沒答案。
或許也不需要答案。新政出臺以后,島內各派繼續吵,攻防、護短、指責交錯,外部關注點卻已轉向下一個議題。法律是死的,人事是活的,歷史也最不怕變動。這場針鋒相對的對話還會繼續,沒人能預料下一步誰先認輸,誰先扔炸彈。局就擺在這,無論今后怎么轉彎,彼岸與此岸,有些結還真不是三言兩語能解開。
文|哆啦B夢
編輯|哆啦B夢
參考資料與數據來源:
1. 東南網:《臺媒:解放軍直升機罕見在臺海周邊長途飛行 軍機持續以“三面包夾”之勢繞臺巡航》,2024-06-24;
2. 臺選舉與治理資料庫,臺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臺灣民意及認同變遷趨勢”,2024年6月公開數據截圖;
3. “中時新聞網”2024-06-24,解放軍臺海活動報道頁面截圖。
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