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日,臺灣政壇風云突變,臺北市長蔣萬安與民進黨領導人賴清德之間的博弈再度掀起波瀾,蔣萬安在公開場合“向賴清德低頭”,并高呼“槍口對外”的口號,而賴清德即將離臺展開行程。
在這樣的背景下,近日,官方媒體以罕見的犀利措辭,用“雜質”二字對臺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進行定性,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報的人民日報,其評論文章不僅代表官方態度,更折射出大陸對臺政策的新動向與解決臺灣問題的堅定決心。
?——【·槍口對外"的政治隱喻·】——?
在臺軍高調展示所謂"全球最強導彈"的背景下,蔣萬安的表態極具針對性。
臺軍近期在"漢光41號"演習中首次亮出"雄三增程型反艦導彈",聲稱射程達400公里可覆蓋大陸沿海,但島內專家直言其性能僅相當于大陸20年前水平。
這種"自欺欺人"的軍事宣傳,本質上是民進黨當局為維持"以武拒統"敘事而制造的虛假安全感。
蔣萬安的"槍口對外"直接戳破了這層窗戶紙。他在視導現場直言"務實理性的決策者不會把臺灣變成熱點",暗批賴清德強行將2300萬民眾綁上"臺獨戰車"。
這一表態看似突兀,實則是對民進黨長期操弄"抗中保臺"的反擊。自賴清德上臺以來,民進黨通過"大罷免"等手段打壓在野黨,甚至將不同政見者污名化為"雜質",導致島內社會撕裂加劇。
更值得關注的是,蔣萬安的呼吁與馬英九的行動形成呼應。這位前臺灣地區領導人近期打破沉默,公開痛斥賴清德"賣臺引戰",細數其破壞兩岸和平、加速產業外遷、制造"綠色恐怖"三大罪狀。
這種藍營高層的罕見聯動,顯示國民黨正試圖凝聚民意對抗民進黨的高壓統治。
?——【·賴清德離臺的深層算計·】——?
賴清德選擇在島內民怨沸騰之際出訪,背后隱藏著多重政治考量。其一,轉移民眾對其施政無能的不滿。當前臺南等地因暴雨成災,16萬人遭遇無預警停水,而賴清德卻將精力用于"大罷免"內耗,引發輿論強烈批評。
蔣萬安尖銳指出,若賴清德將對付在野黨的十分之一精力用于救災,臺南民眾何至水深火熱。
其二,通過"過境"美國尋求政治加持。盡管美方尚未確認高層會晤安排,但賴清德團隊已規劃在紐約、達拉斯等地宣布擴大對美投資,包括采購民航客機、增加美債持有等。
這種"撒錢換支持"的套路,本質上是用臺灣民眾的血汗錢換取美方"挺臺"姿態,為其"臺獨"行徑背書。
其三,試探國際社會對"臺獨"的容忍底線。日本近期對在臺日企發出撤離警告,要求其自主制定應急預案;美國則將臺灣旅游風險等級提升至二級,提醒公民"保持高度警覺"。
這些信號顯示,國際社會對賴清德的冒險行徑已產生戒心,但民進黨當局仍試圖通過"外交突圍"制造"臺獨"假象。
?——【·大陸2字預言,統一大勢不可逆轉·】——?
對于這場博弈,大陸的態度始終明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25年對臺工作會議提出“塑造祖國必然統一大勢”,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堅決反對‘臺獨’分裂和外部勢力干涉”。這兩個關鍵詞——“統一”和“必然”,正是大陸對臺灣問題的最終預言。
具體到行動上,大陸已經開始多管齊下。軍事上,東部戰區多次在臺海周邊舉行實戰化演練,2025年4月的“海峽雷霆-2025A”演習直接檢驗了封控能力。
經濟上,大陸推出惠臺政策,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福建示范區建設成效顯著,越來越多臺胞臺企選擇融入大陸發展大局。
外交上,大陸加強與國際社會溝通,挫敗臺灣的“邦交”企圖,連美國盟友日本都開始調整對臺政策,暗示可能減少支持。
賴清德的“過境”計劃,在大陸看來就是“謀獨”挑釁。國臺辦將其稱為“和平破壞者”,并警告“臺獨”挑釁一次,解放軍的行動就會推進一步。如果賴清德執迷不悟,等待他的將是更嚴厲的反制措施,或面臨更頻繁的軍事演習威懾。
這場政治博弈的結局早已注定。蔣萬安的“槍口對外”呼吁,反映了島內有識之士對和平的渴望;賴清德的“過境”算計,不過是困獸猶斗的掙扎。大陸的“統一”預言,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14億中國人民的共同意志。無論島內政治如何折騰,都無法阻擋祖國統一的大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