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省出現了一位神兵天將?綠媒驚呼:臺灣人民終于“有救”了!
有的人聲音很大,大家都聽見,可誰說對了話?
臺灣有人名叫于北辰,這幾年時不時成了大家茶余飯后的話題人物。他不是跑得最快,也不是學歷最高,但一開口總能讓人側目。
他的年紀也不算老,生在1968年,家在臺北,祖上山東人。小時候喜歡軍事,1984年中正預校讀了三年,后來又跳進了陸軍軍官學校學機械。1990年剛畢業,就穿軍裝混在兵堆里。
剛當兵那會兒,他做過裝甲排排長,也帶過連隊,后來越爬越高。2013年成了裝甲第542旅旅長。當時才45歲,按說不老,一路有不少人覺得他干勁足。
可那年紀輕輕的“少將”,沒當太久便因健康問題退伍了。有人說他心臟慢,心跳不到40下,醫生都搖頭。
離開軍隊,他并沒有離開舞臺。朋友很快幫他安排了文職,還進了政壇。2017年國民黨讓他做了黃國園黨部主委,那可是退伍軍人扎堆的地方,桃園又是重要區域。
說起他的主張,最早他是兩岸和平、民族認同的標準說法。他自己還自稱“中國人家住臺灣”。但政治就像風,每天轉一圈。2021年底他宣布退出國民黨。轉頭就成了偏綠電視里常坐的“名嘴”。
到了2022年,他參選桃園市議員,無黨籍身份居然選中了。后來干脆加入“無黨團結聯盟”,算是徹底站在地方政壇。
“他的言論里,軍事數據總有新花樣:”
比如他說導彈攔截時,一發成功70%,三發一起就有210%。很多人一聽覺得奇怪——連數學老師和大陸網友都在網上解釋,這個加法根本說不通。李永樂老師都為此拍過視頻。
有網民給他取外號,叫“土房哥”。原因是他曾說大陸很多人還住土房,“坦克都開不動”,這話一出,可讓網友高興了好一陣子。
誰的話最帶勁?
他不僅愛點評武器,還喜歡把歷史、地理、政治拿來編排。比如他曾經拿“東漢西漢”“南宋北宋”比喻兩岸,說是對立的王朝。網友評論說他歷史書都沒看明白。
他講過烏克蘭,說聶伯河流域有12萬公里,烏克蘭長10萬,寬7萬,算來六十萬平方公里。偏偏實際地圖不這樣,地球都沒那么大。這種數據就像沒做過小學題一樣。
有時他的言論十分夸張。“他說自己要和解放軍將領單挑,一對一肯定贏。”又說解放軍演習都是假的,“因為他沒看見”。甚至去揶揄“解放軍沒谷歌地圖會迷路”,臺北紅綠燈堵住解放軍。這些話被大家編成笑話,像段子手比脫口秀演員還厲害。
這些不是電影里的對白,而是他在電視里說出來,讓很多觀眾一時笑了,事后想想,卻又有點難受。
他的爭議還沒完。在2024年,他因為攻擊臺空軍前副司令張延廷“是臺奸敗類”,被人告了。一審判賠20萬元新臺幣,二審高院維持,說他屬于人身攻擊。
少不了,他自己解釋,說只是情緒發泄。但法律和民意早已不再買賬。
他究竟紅在哪里?
他不是專業軍評,卻能頻繁出現在民視、三立等媒體里。因為他的每一句話都容易成“爆點”。會說出別人不敢說的“奇談怪論”,成了不少綠營節目里的“常客”。一些媒體喜歡找他上節目,有爭議就能炒熱氣氛。
藍營的人批評得更直接。前議員顏寬恒諷刺他:“像便利店,掙錢什么都賣。”資深媒體人羅友志說他“出賣靈魂”。他的老同學呂禮詩說,于北辰的火控知識連初級軍官都不如。連2024年陸軍官校百年校慶,國防部對他都只是冷冷回復,意思很明白。
有大陸學者覺得,他這些言論不僅誤導民眾,還會損害島內軍隊形象。臺軍一些將領都直言:“這種講法太離譜。”在島內一些綠營支持者看來,這種被大陸點名批評,反倒成了榮譽。
喜劇和爭議,往往一線之隔。
近年來,于北辰不只評論軍事。還積極參與反對大陸配偶、倡導罷免議員、街頭搞連署。常常都在公眾焦點里。他對“漢光演習”的最新評論,說,“解放軍來臺灣,紅綠燈也會攔住他們”。聽起來幽默,但專業之外的東西多過了認真分析。
議員的工作,卻少有政績被講
桃園市議員本該關注地方建設,他也會參與街區整頓,聘任顧問等,但大部分新聞并不會報道這些。媒體熱衷關注他的“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發言,而不是他務實地做了多少實事。
“公眾印象,一半靠爭議,一半靠刺激。實際政務卻鮮有新聞。”
“多數資源都用在嘴上,少見用手腳做實事。”
興趣與專業不再是同一回事。島內輿論之爭,其實歸根究底都是流量。這正是于北辰走紅的秘密。
有了曝光就有機會,有機會就有影響。
媒體需要炒作,政治需要包裝。有人說,像他這樣的人不過是“炮灰型議員”,炒作出位自己紅,“把觀眾當傻子”。
但他確實用這種方式,扭轉了自己的命運。對兩岸理性對話、島內和平發展,卻沒什么積極貢獻。
“看過他的言論,再回頭想,重點也許不是他說了什么,而是為什么他總能說出口,且有人聽。”
兩岸關系本就敏感,如果靠編故事和段子取勝,真正理性聲音便會被淹沒。多少人看熱鬧多過看門道,只留下喧嘩。
亂象之中,真相未必總有機會浮現。正如社會思潮一樣,什么能成為焦點,往往與實際做事能力無關。
有句話說,最吵的不是風,而是門沒關好。
問題不單在于誰說錯話,更在于,市場給了誰說錯話的機會。
“理性才能帶來穩定,真實才是根基。”
那些瞎說胡扯、沖口而出的話,表面贏得了目光,其實并沒留下價值。社會需要思考,媒體亦需自律。臺灣島的輿論場,往往因為“爭議名嘴”而更加喧鬧。
比起笑談,更需要冷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