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
——習近平
四塊玉·閑適二首
詞作者: 關漢卿
舊酒投,新醅潑,
老瓦盆邊笑呵呵。
共山僧野叟閑吟和。
他出一對雞,
我出一個鵝,
閑快活。
南畝耕,東山臥,
世態人情經歷多。
閑將往事思量過。
賢的是他,
愚的是我,
爭甚么?
賞析
關漢卿,生卒年不詳,號已齋叟,元代雜劇作家,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并稱為“元曲四大家”。他一生不屑于做官,生活在底層人民之間,是當時雜劇界的領袖人物。其代表作有《竇娥冤》《救風塵》《單刀會》等,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昂揚的戰斗精神,深刻地再現了社會現實。他敢于以雜劇創作積極入世、為人民大聲疾呼,形成主題深刻、結構嚴謹、形象活潑鮮明、語言潑辣質樸的雜劇特色。
《四塊玉·閑適》共四首,我們此次賞析的是其第二首與第四首。
第二首開篇的“舊酒投,新醅潑”,歷來有不同的解釋,或認為是舊酒已盡,又斟新酒,或認為是將陳酒重新釀制。但無論如何,它都意味著佳釀剛剛被倒出,等待著人們去享用品嘗。人們使用的酒器也格外值得關注,它并非金杯玉盞,而是已然陳舊的陶制品——“老瓦盆”。這一意象雖然看似粗陋,卻頗受歷代文人的尊崇,例如杜甫就說:“莫笑田家老瓦盆,自從盛酒長兒孫。”可見瓦盆的材質使它更容易銘刻歷史的滄桑,也更能引逗出人們對歲月的感慨。與此同時,瓦盆又是碩大的、隨便的,蘇軾就曾說:“箕踞狂歌老瓦盆,燎毛燔肉似羌渾。”痛飲之后,它還可以被傾倒過來,醉時邊叩邊歌,成為人們不拘小節、放浪形骸的道具。
于是,當讀到“老瓦盆邊笑呵呵”時,就可以猜到,與作者共飲的朋友絕非達官顯貴。果然,他緊接著說“共山僧野叟閑吟和”,參加聚會的皆是山野之人,氛圍相當輕松、隨意。而聚會的食物就更有趣了,曲中說“他出一對雞,我出一個鵝,閑快活”,可見赴會者各自從家中取來食物,這既顯得即興,又真摯平等。身處其間,其樂融融,怎能不感受到無拘無束的“快活”呢?
如果說前一首曲的“閑適”主要來自群體,那后一首則更多地來自個體。
“南畝耕,東山臥”化用孔明躬耕于南陽、謝安高臥于東山的典故,代表了一種隱逸的生活狀態。但作者并非從一開始就躲避塵世,他自稱“世態人情經歷多”,可見他的隱逸乃是“閱盡千帆”之后的歸宿。而在這首曲的最后,他說:“閑將往事思量過。賢的是他,愚的是我,爭甚么?”作者在回顧自己的一生以后,以“愚的是我”消解了種種不平、不順。當然,作者并不愚笨,元代人稱許他:“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可見,所謂“愚的是我”,更多的是一種自我解嘲、自我安慰,是在亂世中不能實現抱負后的自我開解。這種閑適,也是作者在歷經世事、看破浮華后的心境選擇。
在關漢卿生活的年代,讀書人普遍郁郁乎不得志,也有諸多不得已。譬如曲中說到的“爭甚么”,實際是無法爭,而所謂“閑快活”,也是不得不閑。雖然只能閑,但還是要“快活”,其中便有一種昂然的生命意識和進取精神。幸運的是,他們還葆有文學藝術的技藝,由此足以寄托幽情、展露才智,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自己的痕跡。作為“梨園領袖”“編修帥首”“雜劇班頭”的關漢卿,就是那個時代的一顆璀璨的明星,而這兩首清新明快的小令,也留存了一代文人的心史。
撰稿:崔振鵬
誦讀賞析:白鋼
欄目介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演進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元曲是元代文學的代表形式之一,是繼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之后,我國文苑里的又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元曲語言通俗優美、題材廣泛、風格獨特,反映了當時社會風貌和人民生活。
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新華網聯合主辦,中廣聯合會有聲閱讀委員會和中國和平出版社承辦的“未來講堂——經典元曲誦讀與賞析”活動,是繼“未來講堂——經典宋詞誦讀與賞析”、“未來講堂——名家誦讀賞析經典古詩詞”活動之后,為兩岸廣大青少年精心準備的又一份國學大禮,旨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流傳千年的經典元曲迸發出新的生命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綻放出新的時代意義。
兩岸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來源 |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
京彩臺灣
微信號:bjstb20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