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員非常喜歡王勃,曾多次稱王勃是英俊天才,可惜死得太早了。
王勃這個人,可能是太聰明了,老天爺對他的“大任”磨礪著實不少。
他這一生,非常倒霉,到處受懲罰,甚至連累了父親,讓自己更是愧疚不已。
除了《滕王閣序》外,他還留下了一篇3200字的奇文……
小小年紀被逐出長安
王勃,字子安,幼年時期,他就以博學多才聞名當地。
他六歲能作詩,九歲能注書,十歲就熟記六經。未及成年,他就已經是“唐朝少年班”的熱門人選。
唐朝的晉升之路,除了最高難度的進士科外,一共有50多種科舉方式。
其中,有一科名為幽素科,更看重綜合學識和文化影響力,通常是為一些特殊人才設置的。
王勃憑借少年的名聲,獲得了參加幽素科的機會。
唐高宗讀了他的《宸游東岳頌》、《乾元殿頌》等文章,大為驚嘆,認為他是大唐奇才。
之后,他參加幽素科成功上岸,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職,成為唐朝最年輕的官員。這一年,他只有16歲。
剛踏入仕途的王勃,卻馬上迎來了人生的第一記重錘。
武則天次子李賢,喜好文雅,聽說王勃的才氣后,親自把王勃召入了沛王府做修撰,負責沛王的文書編撰和侍讀工作。
斗雞在唐代是皇室貴族間盛行的娛樂活動,尤其在年輕皇子和權貴子弟中更加流行。
唐玄宗時期,甚至設立官方雞坊馴養斗雞,足見這項娛樂的風靡程度。
這一年,沛王15歲,英王李顯9歲,兩人相約斗雞玩耍。
不知道深淺的王勃,文如泉涌,用戲謔筆法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為兩人斗雞助興。
可是,高宗李治從小經歷父親的高壓以及見識過奪門之變的慘劇,對任何可能引發皇子對立的舉動,都采取寧殺錯不放過的態度。
他看了斗雞文后,認為王勃的文章,有可能挑撥兩個兒子的關系,甚至引起兩人的斗爭。
更何況,檄文是官方的正式文體,怎么能用在斗雞這件事情上。
于是,唐高宗痛斥王勃瀆職,不但不勸諫皇子少嬉戲,反而大張旗鼓跟著胡鬧。
高宗隨即下令將16歲的王勃逐出沛王府,并趕出了長安。
私殺官奴臨近死亡
年紀輕輕的王勃,也就相當于我們現在的高中生,正是春風得意,不知天有多高的時候。
本就是貪玩的年紀,好不容易有個機會蹭蹭兩個皇子的光,玩樂一番,他哪能想到會捅出這么大的簍子。
官場都是看人下彩碟的,老大不喜歡,其他官員自然也會排斥王勃。
此后,王勃在仕途上非常不順利,多次輾轉地方任職。
教員也曾說過,他的文章雖然氣勢磅礴,文采飛揚,但偶爾會有一些滿腹牢騷穿插其中,這可能就與他的波折經歷有關系。
灰溜溜地離開長安后,為了排遣郁悶,王勃踏上了前往蜀地的道路。
他一路經過興平、扶風、大散關,沿著陳倉道南下到達鳳州。
又翻過秦嶺,經過漢中,進入蜀地,夏天時,到了姜維最后一戰的地方——劍閣。
在蜀中,他游歷兩年,感受蜀地山水和人文,創作了大量詩文。
691年,王勃21歲了,經過好友凌季友的舉薦,王勃再次獲得了官職,被任命為虢州參軍。
文人多孤傲,尤其年少成名的王勃,他和同僚的關系不太融洽。
由于他自小學醫,在軍隊里負責草藥的管理和使用,他時常能接觸到軍隊的傷員。
有一個士兵,名叫曹達,因得罪上司,被誣陷淪為官奴。
而王勃和曹達有交情,知道曹達是被冤枉的,便收留曹達到自己的府里,好關照他。
之后,曹達趁那名上司外出之際,刺殺了他的上司。
曹達跑回王勃家里后,如實相告,為了避免牽連王勃,打算自殺。
王勃感念和曹達的友誼,攔下了他,并決定將曹達藏匿起來。
可是,藏一時容易,長久隱匿一個大活人,對于一個書生來說太難了。
675年,終于還是被有心人發現了王勃的異常。眼看事情泄露,曹達不想連累王勃,只好選擇自殺。
他讓王勃將自己上交,就說是自己入室搶劫,被王勃反殺。
可是,王勃的演技怎么逃得過有心人的針對。最后,王勃只能認罪,被朝廷以“私殺官奴”罪名判處死刑。
他的父親王福畤,受此案連坐,從雍州參軍被貶為交趾縣令。
在監牢中等死的王勃,“鼠棲梁上,蚤吮膚血”(王勃《上百里昌言疏》),“形骸毀瘠,面目羸瘁”(《王子安集序》),精神和身體的雙重折磨,讓他深感絕望。
好在,他并沒有一直消沉下去。
王勃在獄中繼續研讀《周易》,注成《周易發揮》五卷,借“亢龍有悔,盈不可久”等卦象自我開解。
幸運的是,恰逢唐高宗改元大赦天下,王勃僥幸免死,但仕途徹底終結。
天妒英才
由于自己的無知,導致父親被牽連貶謫,王勃時常自責。
于是王勃準備南下探望父親,也為了紓解命途坎坷的郁悶。
王勃沿著贛江水路前往交趾,適逢洪州都督閻伯嶼重修滕王閣,工程已經完結,在重陽節這天大宴賓客,王勃就在受邀之列。
閻伯嶼在宴會上假意邀請眾人參與撰寫序言,實際想讓自己女婿吳子章來執筆,借此機會打造女婿的才名。
可這個計劃被不識趣的王勃攪和了。
此時王勃歷經仕途沉浮,本沒打算參加這次的宴會,被閻伯嶼邀來作綠葉,他怎么甘心。
于是王勃未經同意,直接寫起了自己的文章。
他果然不負盛名,全文773個字,40個成語,37處典故,而且渾然天成,一篇《滕王閣序》技驚四座。
伴著“落霞孤鶩”、“漁舟唱晚”等詩句,王勃再次踏上了探父的道路。
他進入廣州后,又遇到一個工程竣工,原來是逢寶莊嚴寺修的舍利塔竣工了。
寺里的主持聽聞王勃在廣州停留,親自上門邀請王勃參與工程竣工齋宴。
宴會上,主持大贊王勃的才名,懇請王勃為工程撰寫文章。
王勃當場揮毫,寫下了一篇3200余字的碑文《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
這篇文章是現存唐代篇幅最長的塔銘類駢文。
不幸的是,這篇文章成了王勃的臨終絕筆。
次年(676年),王勃從交趾返程時,路過南海,遭遇海浪溺亡,這篇碑文也成了他的文學遺響。
這篇文章用典繁密,并且深涉佛理(如"八萬四千法""三十二相")。
如果沒有系統研習過《涅槃經》、《楞伽經》等典籍,很難把握文章中的辯證關系。
2015年逢寶莊嚴寺曾發起破譯工程,集結9名學者耗時半月方完成白話譯注。
但這次的譯注卻不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可見王勃這篇文章多么奧妙。
結語
《論語·鄉黨》中“勃如戰色”、《莊子·知北游》中“勃然動”,其中的“勃”都是剛健有為的生命能量。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王勃沒能“老當益壯”,真是天妒英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