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王景曦)自7月23日以來,北方多地持續遭受強降水影響,內蒙古、河北北部、北京及太行山前區域成為強降水核心區。在東北、西南向延展的主雨帶中,北京處于中間靠下的位置。昨日至今,北京出現極端強對流天氣,密云局地出現特大暴雨。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濤此前在接受采訪時介紹,此次華北暴雨成因復雜多樣,首先是夏季風充足的水汽輸送,為降雨提供了必要的水汽條件;同時,在副熱帶高壓的西北側,既是熱量充足,有利于不穩定大氣層結形成,進而導致強對流暴雨發生的區域,也是西風帶天氣系統可以影響到的地方,在西風帶冷空氣的影響下,冷暖交匯與暖區對流共同加劇了降水的強度、擴大了降水的范圍。
此外,太行山等山脈的地形抬升作用,也會提高水汽上升冷凝成雨的效率,甚至觸發強對流積雨云,加劇局地降水的極端性。
昨日夜間,北京出現了極端強降雨,密云、懷柔、延慶的部分地區出現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最大降水量出現在密云黃土梁(315.3毫米),密云區單點日累計最大降雨量排歷史第三。
中國氣象頻道氣象分析師信欣在微博中介紹,在昨日至今晨的降雨中,北京北部在偏南風和地形的共同作用下,再疊加“列車效應”,導致密云局地出現特大暴雨。
什么是“列車效應”?信欣介紹,昨天晚上北京北部出現了持續的強對流。對流的下沉氣流向北流出,但因為有山地阻擋,導致出流不暢,向南流出,則迎頭撞上副熱帶高壓邊緣的偏南暖濕氣流,激發新的對流,替換原先的對流,于是形成“列車效應”。
在“列車效應”下,一連串的對流云團先后影響同一地方,就像列車的不同車廂先后經過同一地點一樣,導致強降雨長時間持續。
今年北京的雨水比往年充沛。據北京市氣象臺發布的數據,6月1日至7月27日8時,北京累計降水量為316.2毫米,比常年同期的229.4毫米偏多38%;比去年同期的227.6毫米偏多39%。
北京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琳娜介紹,7月27日-29日,北京地區仍維持多雨態勢。今天午后至明天上午,北京還有一波雨水。目前北京處于暴雨黃色預警中,出行注意防雨和交通安全,山區應防范地質災害。
編輯 張磊
校對 盧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