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應該是我看的遍數最多的一部電影。上世紀八十年代,縣城很多單位輪著包場,發電影票,大人們輪著帶我去看,看得我一次次熱血沸騰,回到家就練武功,像影片中的武僧那樣,大喊:“哈!哈!哈哈!”
我的同學里,有比我看得更入迷的,冒著挨打的風險,去剃了光頭,仿佛武功大增。還有離家出走,去少林寺學武功的,學成歸來,被家里猛揍一頓。
再后來,讀金庸小說,少林寺不光在江湖上地位高,屬于名門正派中的扛把子,更是高手如云,就連一個掃地僧,都是神一般的存在。
所以,我第一次去鄭州,就專門到登封少林寺。那次時間非常匆忙,講解帶著我們從山門進去,匆匆轉了一圈,就走了,沒留下什么特別印象,只能算是滿足了兒時的心結。
再去少林寺時,少林寺突然變成一個很大的景區,從停車場到山門就要很遠,開始我沒有坐纜車,走了很長時間,一路上,導游都在埋怨我們沒有買纜車票,反復說強調這些路完全屬于白走。
后來因節目拍攝,還去過兩次少林寺,感覺少林寺確實是一個越來越大的景區,僅此而已,處處彌漫著濃濃的商業氣息,至于其佛教文化,作為游客,很難會有什么直觀的感受。無論是作為景區的少林寺,還是作為電影和武俠小說的少林寺,或許,都不是最真實的少林寺。
所以,看到少林住持釋永信正接受聯合調查的官方通報時,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并沒有那么震驚,反有一種石頭落地的感覺。這塊石頭,是釋永信自己搬起來的,這么多年一直懸在空中,大家都看著,都知道早晚會落下來,但都不知道是什么時候,而今,終于砸到了方丈的腦袋上。
正如一名網友所言,這很像是數學里的那種情況,就是有一個結論,很多人心里覺得肯定是對的,怎么想都是對的,但是要寫個嚴格的證明過程太麻煩了,大家都沒去寫。今天終于有人開始要下筆寫了,發現確實很簡單,但寫起來確實很長很麻煩。
因為,關于釋永信的傳聞,這些年從來就沒有斷過。2015年,一位名為"釋正義"的男子實名舉報他"私生女""挪用公款",最終調查結果是"證據不足";2009年少林寺上市風波中,釋永信曾公開表示"寺廟上市是佛教的悲哀",轉頭卻推動成立文旅集團;2013年,他被曝在澳大利亞購買億元豪宅……面對一波又一波的傳聞,釋永信自己曾經重復說:“有問題早就成問題了。”如今看來,那些問題或許對當時的他來說,只是不成問題的問題罷了。
客觀來說,對于少林寺的發展,釋永信確實立下了功勞,并不是說他用幾十年的時間,把深山古剎變成商業帝國,而是他確實讓這些年的少林寺成了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一扇窗。但功勞絕不僅僅是他個人的,除了影視和文學的加持,更重要的是改革開放的政策所帶來的時代際遇。但這也恰恰是容易被忽視的因素,意識不到的話,一定會導致其個人無限膨脹,直至跌入欲望深淵,難以自拔,“摟著姑娘念著經,不負如來不負卿”,玷污了少林寺這樣的佛門圣地、文化高地,讓人心痛。
之前,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少林寺方丈永遠是一身正氣,大義凜然,沒想到,第一次出現這么大的反派人物,竟然是在現實里。
現實做到了比虛構作品更有想象力的事,但愿少林寺的晨鐘變成警鐘,可以讓更多的釋永信引以為戒。但愿那些去寺院祈福的人們,許下的心愿,最終不是由釋永信們去實現。
還好,少林寺沒有釋永信,照樣是少林寺,因為,少林寺原本就不是釋永信的,釋永信時代終歸成為過去,只不過,似乎還可以更早一點。
歡迎點贊,再點在看。
轉發到圈,更多發現。
如若打賞,謹慎花錢。
啥都不干,見面有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