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國首富,既不是賣水的鐘睒睒,也不是搞電商的馬云,更不是玩游戲的馬化騰——而是那個把你“刷抖音刷到后半夜”的張一鳴。4815億身家,比第二名多出1200億,相當于3個寧德時代老板、5個劉強東。更狠的是,他手下的抖音集團估值飆到2.2萬億,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獨角獸。這事兒聽著玄乎:一個靠算法推視頻的公司,憑什么比造火箭的SpaceX(2.6萬億)就差一口氣?憑什么讓馬云劉強東今年集體“復出”加班?今天咱就扒開這層皮:張一鳴的錢,到底是“刷”出來的,還是“算”出來的?他的抖音帝國,到底是互聯網的終極形態,還是下一個泡沫?
一、2.2萬億估值:抖音不止是“短視頻APP”,是印鈔機+數據工廠
先說個冷知識:抖音集團現在的估值,相當于2個茅臺(1.1萬億)、3個騰訊控股(7000億)、10個拼多多(2200億)。但你要是以為它就靠“直播打賞”和“短視頻廣告”賺錢,那格局就小了。
1. 廣告:把“注意力”按秒賣掉,比茅臺還暴利
2024年抖音集團廣告收入突破8000億,占中國互聯網廣告市場的45%。什么概念?相當于百度+阿里+騰訊廣告收入的總和。更狠的是利潤率——廣告這門生意,成本主要是服務器和帶寬,毛利率能飆到60%以上,比茅臺(53%)還能賺。
你刷到的每一條視頻,背后都是算法在“精準匹配”:你是寶媽,就推母嬰用品;你是大學生,就推考研課程;你剛失戀,說不定下一秒就是情感咨詢廣告。這種“按人下菜碟”的本事,讓廣告主愿意砸錢——比如某美妝品牌,在抖音投1塊錢廣告,能帶回3塊錢銷售額,比傳統電視臺的“大水漫灌”效率高10倍。
2. 電商:從“看視頻”到“買東西”,3步走完阿里10年路
2024年抖音電商GMV突破3萬億,直逼拼多多(3.5萬億),遠超京東(2萬億)。但它跟傳統電商不一樣:你本來是刷美女跳舞的,突然看到她腳上的鞋不錯,點一下就買了——這叫“沖動消費”,轉化率比你主動去淘寶搜“運動鞋”高3倍。
更絕的是“貨架電商+內容電商”雙管齊下:你既可以刷視頻“逛街”,也能像在淘寶一樣搜索“口紅”。去年雙11,抖音貨架電商GMV增長200%,把“搜索流量”這塊肥肉也啃下來了。現在商家都怕了:不在抖音開店,就等于放棄了中國一半的年輕人。
3. AI:豆包高考683分只是開始,這才是估值的“核動力”
胡潤說“2025年是AI之年”,張一鳴早就把這話刻在DNA里了。去年豆包用戶破1.6億,每天新增80萬,是國內最大的AI APP。更嚇人的是高考成績:文科683分,理科648分,語文英語物理歷史地理政治全是第一,數學140分——比你家孩子讀書還厲害。
但這不是秀肌肉,是賺錢的新賽道。現在豆包能幫你寫文案、做PPT、甚至設計產品海報,未來還能當你的“私人醫生”“法律顧問”。你以為這些功能免費?錯了!企業版豆包已經開始收費:年費19800元/賬號,現在已經有10萬家企業買單,一年就是20億收入。
4. 海外:TikTok不是“副業”,是第二個印鈔機
很多人不知道,抖音集團40%的收入來自海外。TikTok在美國下載量超過谷歌,在印度(雖然被禁過)、東南亞、歐洲,年輕人手機里必有它。更狠的是TikTok Shop(海外電商),2024年GMV突破1500億美元,把SHEIN(1000億美元)都逼得夠嗆。
為什么海外這么賺錢?因為歐美廣告主更有錢:一個美國用戶的廣告價值,是中國用戶的5倍。現在TikTok正在歐洲推“直播帶貨”,你想想,讓一個美國網紅在鏡頭前喊“3、2、1上鏈接”,那客單價得多高?
二、張一鳴:從“社恐程序員”到“中國首富”,他靠什么碾壓老一輩大佬?
41歲的張一鳴,是中國26年來第18位首富,也是第一個“80后”白手起家的首富。跟馬云的“激情演講”、劉強東的“兄弟情義”不同,這哥們是個典型的“理工男社恐”——早期接受采訪時,說話磕磕巴巴,眼睛都不敢看人。但就是這個“悶葫蘆”,把互聯網江湖攪了個天翻地覆。
1. 算法偏執狂:他把“人性”算得明明白白
張一鳴的核心競爭力,不是“懂產品”,而是“懂算法”。2012年創立字節跳動時,他就說:“我們不是媒體公司,是技術公司。”當時所有人都在做“編輯推薦”(比如新浪新聞),他偏要搞“算法推薦”——你看什么,我就推什么,讓你“刷到停不下來”。
這個邏輯現在看很簡單,但當年是“反常識”的。為了優化算法,張一鳴干過兩件“變態”的事:一是讓工程師24小時盯著用戶數據,哪怕某個視頻多停留0.5秒,也要分析原因;二是親自下場刷抖音,每天刷夠2小時,就為了體驗“哪里不夠爽”。現在抖音的算法,能預測你未來3天會喜歡什么內容,比你媽還懂你。
2. “佛系”管理:退隱3年,反而把公司干大了
2021年張一鳴突然宣布“卸任CEO”,跑去新加坡“研究星辰大海”。當時所有人都以為字節要亂——畢竟馬云退休后阿里就沒緩過來,劉強東退了京東也差點翻車。但張一鳴不一樣:他走之前,把公司拆成了“抖音、TikTok、商業化、AI”四大獨立板塊,每個板塊交給一個“合伙人”,自己只抓“戰略和文化”。
結果呢?他退隱的3年,字節收入翻了3倍,估值漲了5840億。這招叫“去中心化管理”——就像他的算法一樣,不搞“一言堂”,讓每個團隊自己進化。現在他雖然“重回一線”,但不是管具體業務,而是天天泡在AI實驗室,跟研究員討論“大模型怎么理解人類情感”。這種“抓大放小”的本事,比馬云劉強東的“事必躬親”高了一個維度。
3. 賭性:別人不敢碰的,他偏要all in
張一鳴看似“佛系”,其實賭性極大。2016年做抖音時,快手已經是老大,騰訊微視也在砸錢,所有人都勸他“別做了”,他偏要賭:“短視頻是未來5年的風口,輸了我認。”結果抖音靠“音樂+濾鏡”殺出一條血路。
2023年all in AI,他又賭對了。當時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義千問已經上線,他卻讓團隊“別急著發布,先把高考題做明白”。現在豆包成了國內AI第一,就是因為他敢“慢”——別人追求“先發布搶市場”,他追求“發布即碾壓”。這種“要么不做,要么做絕”的狠勁,比雷軍的“風口論”更帶勁。
三、大佬集體“復出”:張一鳴的成功,撕開了互聯網的遮羞布
今年有個怪現象:馬云回阿里“打氣”,劉強東親自下場“卷外賣”,連退休多年的李彥宏都天天站臺百度AI。為什么?因為張一鳴和抖音的成功,讓他們坐不住了——抖音用8年時間走完了阿里20年的路,這種“降維打擊”太嚇人了。
1. 傳統互聯網的“老年病”,被抖音治好了
阿里、騰訊、百度這些“老巨頭”,現在都有個通病:機構臃腫、創新乏力。比如阿里,一個項目要過8個部門審批,等你拍板,抖音早就把市場占了。但抖音不一樣:張一鳴當年定下“Context not Control”(情境而非控制)的文化,鼓勵員工“想干就干,錯了算我的”。
舉個例子:抖音直播帶貨的雛形,是一個基層員工偷偷做的——他發現用戶喜歡看網紅嘮嗑,就加了個“小黃車”按鈕,結果第一天就賣了100萬。要是在阿里,這項目可能還在“PPT評審階段”。這種“野草式生長”,才是互聯網的本來面目。
2. AI時代,張一鳴摸到了“新船票”
馬云劉強東復出,本質是在“搶船票”。以前互聯網拼的是“流量”,現在拼的是“AI”。抖音的可怕之處在于:它不僅有流量(日活10億),還有數據(每天用戶刷50億條視頻),更有算法(全球頂尖的推薦系統)。這些東西攢在一起,就是AI的“核武器”。
比如豆包為什么能考683分?因為它看過全網所有的高考題、教案、論文,再用抖音的算法“消化吸收”。現在它已經能幫醫生看CT片、幫律師查法條,未來甚至可能“寫代碼”“搞科研”。這種“AI+場景”的模式,比百度單純做“通用大模型”更能賺錢。
3. 中國互聯網的“新邏輯”:從“抄美國”到“被美國抄”
以前中國互聯網是“美國抄作業”:Facebook火了有微信,Amazon火了有淘寶。但抖音(TikTok)是第一個“反向輸出”的——美國國會聽證會上,議員們罵罵咧咧,但自己的女兒天天刷TikTok。現在美國的Meta(Facebook母公司)、Google都在抄抖音的“算法推薦”,連馬斯克的X(推特)都改成了“短視頻+算法流”。
張一鳴的成功證明:中國互聯網不再是“追隨者”,而是“規則制定者”。這2.2萬億估值,不止是錢,更是中國科技公司的“國際話語權”。
四、2.2萬億估值是泡沫嗎?抖音的“致命隱患”在哪?
當然,抖音也不是神。2.2萬億估值背后,藏著3個“定時炸彈”,張一鳴要是拆不掉,首富寶座可能坐不穩。
1. 監管:全球都在“盯”著它
美國天天喊著“禁TikTok”,說它“威脅國家安全”;歐盟去年罰了它12億歐元(約90億人民幣),理由是“數據隱私”;國內也在反壟斷——去年抖音被罰了80億,因為“二選一”(不讓商家同時在淘寶開店)。
現在抖音在海外的服務器,必須存在當地,數據不能傳回中國,這就增加了運營成本。萬一哪天美國真的禁了TikTok,那40%的收入就沒了,估值至少砍一半。
2. 用戶疲勞:你還能刷多久抖音?
現在年輕人開始“反沉迷”了。去年“抖音 detox”(抖音戒斷)成了熱搜詞,很多人卸載抖音,因為“刷完覺得空虛”。更麻煩的是,抖音的用戶平均年齡已經從24歲漲到了32歲——年輕人正在流向小紅書、B站這些“更有內容”的平臺。
張一鳴也意識到了,所以才瘋狂推AI:未來抖音可能不只是“刷視頻”,而是“你的私人助理”。但AI能不能留住用戶,現在還是未知數。
3. 張一鳴的“接班人”難題
馬云有張勇(雖然退休了),劉強東有徐雷(雖然也退了),但張一鳴到現在都沒明確“接班人”。他自己說“要像谷歌布林一樣專注科研”,但谷歌有佩奇,字節有誰?萬一哪天張一鳴真的“躺平”了,這群“野草”會不會變成“雜草”?這是所有互聯網公司的通病,抖音也逃不過。
結語:張一鳴的首富,是時代給的“紅包”還是能力的“必然”?
4815億身家,2.2萬億帝國,張一鳴的成功,有人說是“運氣”——趕上了短視頻和AI的風口;也有人說是“必然”——他把“算法”和“人性”玩到了極致。
但我覺得,他最牛的不是“賺了多少錢”,而是證明了:中國互聯網還能“從零到一”。以前我們以為,互聯網的巨頭格局定了,后來者只能喝湯。但抖音告訴我們:只要你懂技術、敢創新,就能把桌子掀了重來。
至于未來?抖音可能會成為第一個“萬億營收”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也可能因為監管或用戶疲勞而下滑。但無論如何,張一鳴和他的抖音,已經改寫了中國商業的歷史——畢竟,不是每個時代,都能出一個“把算法刻進骨子里”的首富。
最后問一句:你今天刷抖音了嗎?刷了多久?評論區告訴我,讓我看看張一鳴的“印鈔機”是不是又在你身上賺了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