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羅石芊 陳遠揚 李慶 杜卓濱 王祥龍 雷遠東 伍勇 劉虎
“器有大焉,高天厚地,唯其能容,容而不盈,故見其大。”
作為“書齋里的文人,愛國的民主主義者”,謝無量聰穎勤奮、學貫中西,在哲學、文學領域開創新局;風雨飄搖中以筆針砭時弊,詩詞里傾注家國情懷,書法更以散淡純真之姿備受推崇。
7月28日樂至第七屆田園詩會將啟之際,封面新聞首席記者團于27日下午從樂至出發,推出“尋路無量”系列報道,旨在追尋謝無量人生歷程、追憶其藝術成就,活化利用其精神財富。啟動儀式上,著名詩人吉狄馬加、中國書協副主席戴躍等嘉賓以一場特殊“斗墨”,拉開了探尋謝無量人生哲學的序幕。
尋路無量——謝無量書法文學藝術沙龍
啟幕
“尋路無量”以書法為引
追尋謝無量的精神脈絡
“謝無量是一位集思想家、學者與藝術家于一身的文化巨擘。其書法藝術以其獨特的審美品格與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中國現代書法史上樹立了一座豐碑。他的作品,只能品讀,沒法模仿。”
戴躍介紹謝無量生平
7月27日,“尋路無量”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上,戴躍如此評價這位文化大家。
在謝無量的故鄉樂至,對他的追尋早有根基。
2003年,樂至縣便創立謝無量研究會,匯聚了一批熱心人士開啟系統研究。二十余年來,樂至縣組織學者深耕《謝無量文集》,編印研究資料,整理出版《謝無量自書詩卷》,為學術研究奠定了文獻基礎;更以連續十四年“八月詩會”的堅守,凝聚起傳承其精神的文化共識。
書法作為“心畫”,常被認為能反映人的精神世界。本次“尋路無量”系列活動,也以謝無量的書法為引拉開序幕。
嘉賓們參觀謝無量書畫展
為何要“尋路無量”?啟動儀式現場,戴躍給出了答案:謝無量的書法價值,不僅在于形式之美,更在于其承載的文化精神。“他的學術視野宏闊,融貫中西,尤重思想之自由與人格之獨立,這種精神氣質亦深深浸潤于其書法藝術之中。”
身處新舊交替之際,面對西學東漸與傳統文化斷裂的危機,謝無量選擇以書法為載體,守護中華文化的精神命脈。其字里行間,既有士大夫的風骨,亦有學者的沉靜與藝術家的靈性,是對“文以載道”傳統的深情回望,也是對現代性焦慮的詩意回應。
“當下崇尚速成與視覺沖擊,重讀謝無量,恰如飲一泓清泉,令人頓覺心明眼亮,重拾對書法本質的敬畏與熱愛。”戴躍說。
樂至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楊琪認為,“尋路無量”既是對謝無量先生藝術與思想高峰的攀登,更是樂至實現文化繁榮、提升城市魅力的必由之路。
封面新聞首席記者李慶接過旗幟
“我們一定傳承他開拓勇毅、不屈不撓的品格,秉承封面鐵軍精神,用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講好‘無量故事’,講好‘樂至故事’,講好‘中國故事’”。啟動儀式現場,封面新聞首席記者李慶接過象征活動的旗幟,代表記者團承諾將兵分多路,深入探尋謝無量的人生哲學。
沙龍
名家與愛好者解讀“孩兒體”
共探謝無量藝術哲思
吉狄馬加、戴躍和其他嘉賓參觀謝無量書畫展
下午4點50分,在樂至縣政協詩書畫院二樓,人頭攢動、座無虛席。
“尋路無量——謝無量書法文學藝術沙龍”現場,戴躍、吉狄馬加與來自全國各地的詩詞、書法愛好者們齊聚一堂,共同探討著謝無量“孩兒體”下的人生哲學。
“請問,謝無量的書法風格和他的詩詞意境、學術修養是否存在內在呼應?這種‘詩書畫一體’的創作理念,對當代書法有何啟示?”
“作為謝無量的故鄉,我們應當如何圍繞謝無量的IP,豐富當地文化內涵呢?”
兩位名家的到訪,吸引了諸多觀眾的提問,其中不乏此類針對書法和詩詞等專業性極強的問題。在戴躍看來,謝無量的書法作品,具有極強的個人色彩,這與他一生的經歷密不可分。“我們常說謝無量的書法作品有書卷氣,其實是因為他自身就有這樣的氣質,他的閱歷與眾不同,無法模仿,因此,他的作品也是只能品讀,無法模仿的。”
吉狄馬加則是為當地深入挖掘和打造謝無量IP,提出了建議。“謝無量是一張文化名片,樂至應當盡快搭建起他的紀念館,讓紀念館成為文化地標,從中看見他的成長經歷和歷史作品。”
“戴爺爺,我們小學生練習書法時,是先把筆畫寫得整整齊齊還是可以像謝無量先生那樣自由一點呀?”現場激烈的討論中,小書法愛好者曹良鋮走上臺前,大膽提問。
戴躍借此詳解“孩兒體”:“所謂‘孩兒體’,并非貶義,而是指其筆法自然天成,毫無矯揉造作之態,仿佛孩童信手涂鴉,卻暗合古法,妙趣橫生。”戴躍說,這種風格在當時書壇可謂獨樹一幟,同時,也是謝無量個人書風精神氣質及精神寫照。戴躍同時叮囑小朋友們,書法啟蒙需要從正體書打下根基,待學識和境界積累到一定程度,逐步探索個人風格。
斗墨
“萬詩歸一,再學無量”
筆墨間開啟“詩意樂至”之旅
戴躍為“尋路無量”題詞
沙龍之后,“斗墨”環節將本次啟動儀式的氛圍推向高潮。吉狄馬加、戴躍與現場的學生、本地書法家一同揮毫,斗墨生輝的同時,也能品墨論道,切磋交流,讓“詩意樂至”在筆尖流淌。
吉狄馬加為“尋路無量”題詞
宣紙一鋪,毛筆沾墨,戴躍提筆寫下“尋路無量”四字,引來一眾拍手叫好。
隨后,他來到一幅中山篆作品面前,仔細觀摩。他的身邊,圍滿了前來“取經”書法愛好者,這幅中山纂作品的作者張義明,也在其中。
“戴主席,請你指導指導。”
“你寫的時候不能遲疑,不能拖泥帶水,你看這個字,這一筆寫得明顯就是在‘打閃閃’(四川話,意為不連貫),你寫字的念頭斷了。”
聽到戴躍的指導,張義明恍然大悟,不停地點頭,圍觀的其他人也跟著點頭,頗為認同戴躍的說法。
張義明告訴記者,他原本是樂至縣書畫協會會員。一年多前,才開始接觸書法。他認為書畫相通,就選擇了自己比較喜歡的中山篆字體練習書法,后來,他也加入了樂至書法家協會。
有機會能夠得到戴躍的指點,這讓張義明非常開心。張義明介紹,之前聽說戴躍要參加活動,他跟朋友早早帶著作品來到現場,準備尋求戴躍的指導。功夫不負有心人,此次學習收獲滿滿。“感謝主辦方提供的平臺,后續我會按照戴主席的指導勤奮練習,爭取書法功力再上一個新臺階。”張義明說。
戴躍(右一)指導廖科鑫小朋友的書法作品
另一邊,樂至縣城東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廖科鑫,已經學習了4年書法。活動現場,他寫下“詩意樂至”的隸書作品。
“你這個樂字,上面要湊緊一點,這樣是不是看起來就更勻稱了呀?”戴躍邊說邊在“樂”字上劃了兩圈,廖科鑫在一旁點點頭,直言“又學到新的知識了”。
楊欣玥和賈淇涵正在寫書法作品
楊欣玥和賈淇涵兩位小姑娘,則是對吉狄馬加的書法記憶深刻。“今天參加這個活動,不僅了解了謝無量先生,剛剛在觀看馬加爺爺寫字時,他拿筆揮毫的姿勢非常自然和豪放,我覺得這是我應該學習的地方”。
而在五分鐘前,吉狄馬加正在她們的對面,提筆寫下了8個大字:
“萬詩歸一,再學無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