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書寫姿勢、毛筆和紙張的影響,魏晉時期的書法家基本不需要寫字徑超過5厘米的字。“書圣”王羲之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小楷、小行草和草書,單字大小在2至4厘米之間。正因此,后世有學者認為“二王”筆法的一個缺憾就是沒法放大來寫。
當代書法家王鏞就說過:“要寫大氣象的東西,王羲之是不夠用的。”但您可能不知道,王羲之也寫過大字,而且這個字足有兩米高,論筆畫的雄健開張、結字之險絕奇巧,即使是顏真卿也望塵莫及。
這便是大名鼎鼎的“鵝”字碑,也被稱為“獨筆鵝字碑”,如今藏于浙江臺州天臺山國清寺,這塊石碑坐落于三圣殿左側(cè),高約兩米,黑底紅字。“王羲之愛鵝”的故事大家都聽過,當年他通過觀察鵝引吭高歌、俯身入水等動作,悟出了書法運筆、執(zhí)筆的道理,然后用一筆寫出了這個“鵝”字。
在民間傳說故事里,引導王羲之悟出筆法的那幾只鵝是南極仙翁所贈,甚至天庭里“南天門”這塊牌匾都是王羲之所寫。據(jù)《國清寺志》記載,唐咸通三年(862年),僧眾于寺后赭溪畔發(fā)現(xiàn)了“鵝”字的半截殘碑嵌于巖壁,僅存右半部,其斷口參差的石棱間還粘有唐人供奉時殘留的朱砂碎屑。
清道光七年(1827年),臺州書法家曹掄選受住持所托補全此碑,他耗時七年先進行研究,胸有成竹后才下筆。為了還原晉人風韻,他特意趕赴寧波天一閣研習《寶晉齋法帖》數(shù)月。其補刻的左半部融合多種古法,兼取智永《真草千字文》、懷仁《集王圣教序》以及《蘭亭序》,通過三次微調(diào)鑿刻角度再現(xiàn)“一波三折”的韻律。
當我們初看此字時,甚至看不出來左右兩部分出自不同的作者。王羲之在書寫時,一改妍美瀟灑的書風,筆速迅疾如飛,落筆后裹鋒而行,筆與紙摩擦力較大,墨色形成飛白,顆粒感很足,筆毫開叉形成多重軌跡。
而轉(zhuǎn)折處似“折釵股”,蒼健而不失姿態(tài)。結字欹側(cè)緊實,內(nèi)擫為主。曹氏補筆起筆處刻意加重藏鋒逆入的處理,多了幾分金石味,收筆時采用“回頂”法,整體形成了右疏左密、左緊右松的姿態(tài)。
2016年文物工作者采用三維掃描技術,在筆畫斷裂面發(fā)現(xiàn)微量唐代松煙墨殘留,為研究古代摹勒上石工藝提供了珍貴物證。這座凝聚著晉人風骨、唐人虔誠與清人匠意的豐碑,稱得上是“國寶”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