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開幕的“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上海)2024”是以年度為單位,通過文獻和藝術作品相結合的方式,對中國藝術的現狀的記錄、檢閱與展現。這也是年鑒展第六次落地上海。年鑒與其所依據的中國現代藝術檔案集中呈現了對中國當代藝術現場過去一年的新現象和問題的梳理與闡釋,策展人朱青生認為,在現代化進程中,現代科學與現代藝術共同承載人類精神的諸多面向,藝術與科技的邊界與本質在于,當代藝術建立于對科技充分認識和利用的基礎之上,在生成創造性表達的同時,對于現代科學對人的影響進行反省、批判和警示。
石庫門的構件與墻上的光影共同構成作品
此次年鑒展覽是對2024年度中國當代藝術的現狀與問題所進行的調查、收集、記錄、索引。選取了六個關鍵詞:影像藝術、數字藝術、女性藝術、生態藝術、藝術檔案、全球化作為今年的重點關注方向。
王璜生作品《浮渡》 徐翌晟 攝
王璜生的作品《浮渡》主要取材于南澳島當地養蠔的工具“浮漂”創作而成的,“浮漂”是一個個塑料桶,既隱喻著生命的孕育及過程的呵護與守護,也象征著浮漂浮航于海洋、漂泊遠渡的狀態。王璜生從小在海邊長大,對大海及與大海發生的悲歡離合故事多有耳聞及切身感受。因此,他希望借此作品表達對漂泊、流離、歸屬的思考和理解。
展覽現場 徐翌晟 攝
作品《景觀》
陳若璠的作品取材于上海石庫門的零碎構件,盡管這些木材所在的建筑結構和功能各異,卻時代相近、風格相仿,共享動蕩波折的歷史,最終匯聚在作品里。它們倚靠的白墻上,被幾何形窗框切割的光斑經過雙層玻璃的焦散,留下浮光微灼的印戳?!拔蚁胂蟆畼溆o而風不止’,再把可能的時間片段和光影一并拼接成新的時間段落 ,成為可以時時回顧與追溯的收藏。”陳若璠說。
《北京公寓》是黎曉亮從2015年開始的攝影及紀錄片項目。照片中的女孩都是暫時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女模特,她們大多來自東歐或巴西等地,簽證問題使得她們在中國通常只逗留三個月。這些女孩來來去去,通常有近百名模特同時留在北京,全國可能會超過300名。因為市場需求的差異,女模特的數量往往是男模特的三四倍。由于身處的地區經濟狀況,部分東歐模特群體長期往返于自己的國家和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地。只有少數人有資格去米蘭、巴黎、紐約尋求真正的職業發展。中國市場對她們來說是最大和最具包容性的,在需求巨大的電商、品牌拍攝和展場活動中獲取相對較高的報酬。下班后,他們會回到位于北京東四環附近的住址。一個公寓通常會住六至十個女孩,她們共享一個客廳和兩三個臥室。在這些擁擠的房間里,她們的床鋪緊緊相鄰,有些編有號碼。留在墻上的涂鴉和文字成為她們在這里生活的一種痕跡,就像她們離開北京后留下的畫面一樣。展覽現場還參照她們的住處模擬了觀看的方式,觀眾可以或坐或躺在狹小的單人床上觀看,女孩們的“床頭柜”上靜靜地開放著夏天的花朵。
本次展覽由上海市虹口區文化和旅游局指導,北京大學中國現代藝術檔案、上海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研究所、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共同主辦,也是上海大學與虹口區文化和旅游局共同發起的“上海當代藝術研究基地”的合作展覽項目,展覽期間將圍繞年鑒相關議題推出多項學術和公共教育項目。采訪時,策展人朱青生剛剛完成了一段兩個小時的針對兒童的導覽,他說:“藝術,不能以簡單的‘美’來概括,通過對孩子的教育,也能或多或少地影響陪伴他們的成人,這比簡單地灌輸更有作用。中國當代藝術本身是藝術,而不是科學?!?/p>
原標題:《探尋科技與藝術的邊界 “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開幕》
欄目編輯:黃永順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徐翌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