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江橙
我們最頂尖的大腦,正被硅谷批量收割。
前陣子,美國公司Meta為前蘋果高管龐若鳴,開出2億美元的天價年薪,不僅超過蘋果CEO庫克的7460萬美元薪酬,甚至直逼體育巨星C羅,創下AI人才的薪酬天花板。
與此同時,Open AI的核心負責人余家輝、趙盛佳、畢樹超、任泓宇四人,也被高薪挖走。
據說,光余家輝一人的薪酬,就包含了八千萬美元的簽字費和三億多的股權。
Open AI 的內部人士直呼:“領導層沒能留住他們,我感到非常失望。”
但,更應該感到惋惜的是我們。
因為被挖走的這幾個人,除了都是AI領域的頂尖大佬,還有一個共同點:全都出身自中國的頂級學府。
龐若鳴畢業上交大,余家輝出身中科大少年班,趙晟佳畢業清華,畢樹超出自浙大,任宏宇畢業北大。
這還不是個案。根據寶爾森基金會報告,全球47%的頂尖AI研究者,本科畢業于中國院校,僅在美國頭部AI機構中,就有38%的研究員為華人。
為什么我們精心培養出來的人才,總在為別人點亮燈塔?
為什么我們培養的華人科學家站在全球尖端科技的前沿,卻并不為國人效力?
這難道不諷刺嗎?
當然,如果只是指責他們不愛國,解決不了問題。
站在他們的角度考量,是二十載的寒窗苦讀,回國后卻難以得到相匹配的回報。
有數據統計,清北交大畢業生,在2021年平均年薪才一萬出頭,換算成年薪大約13萬人民幣左右。
而硅谷任何一個普通公司,都能開出10萬美元的年薪,谷歌中位數更是高達三十萬美金,近兩百萬人民幣。
更別說還有頂級的算力、自由的研發權、全球的協作網絡,這些條件在國內堪稱鳳毛麟角。
而且,就算國內頂級科研崗位有這個條件,數量也非常有限。
國內頭部科技公司,如華為、百度、阿里等,每家AI實驗室約擁有100–500名高級研究員,領軍崗位通常不足10人。
而我們每年光清北的畢業生,就有上千人。
于是,更多的高材生,為了求一個崗位,被迫向下內卷。
杭州余杭區一個街道辦的事業編就招了五十多個清北碩士博士。
今年高考,不少考了六百多分的學生自愿浪費分數去警校。
頂尖人才與資源的錯配,讓更多的人才,選擇出走。
近五年,中國AI領域已有超200名頂尖學者流向硅谷,僅2024年就有47名清華、北大畢業生被美國科技公司“預定”。
2024年清華電子系碩士畢業生中72%選擇赴美深造或就業,比2019年上升了23%。
頂尖人才出走,絕不是簡單的個人選擇。
它像一面鏡子,照出我們在高端科研生態價值回報體系上的深層困境。
要知道,那些站在AI前沿的頂尖人才,不僅決定著大模型能力的上限,更掌握著未來科技生態的定義權。
若想在這場全球科技的角逐中占據主動,我們唯有更加善待人才,留住人才,才能讓更多華人科學家不僅在硅谷發光發熱,更愿意扎根中國的土壤,在國內的科研舞臺上點燃世界的目光。
當下,貿易保護主義的陰霾籠罩全球,地緣沖突此起彼伏,通縮壓力如影隨形,普通人如何在這場風暴中守護錢袋子?
我們有份“智谷趨勢內部研判”,每周為你解讀宏觀、經濟、政策、樓市等多個領域的重要動向,199元/年,全年48期,幫助大家看清趨勢,直達本質的財富信號。
最近恰逢智谷趨勢12周年慶!為回饋各位讀者朋友,現在訂閱,我們還將加贈——
1、《5節宏觀分析框架課(音頻)》
2、1場《下半年市場展望閉門分享》
掃碼入圈,看清趨勢,消除迷茫,僅限50個名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