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座適合夜間觀看的城市。
白天的它,是恐龍的大本營,兔子的修羅場。而當夜幕降臨,這座四川小城搖身一變,瞬間光芒萬丈,直赴瑤池盛會,如同天庭轟趴。
沒錯,這就是大型3D沉浸式仙俠地圖,頂級中式美學的“彩燈元宇宙”,一年一度的川味兒賽博朋克盛典,更符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四川嘉年華,銀河系第一燈會,真·人類群星閃耀時:自貢燈會。
宇宙第一燈會,自貢當仁不讓
自貢燈會,全稱“自貢國際恐龍燈會”——這個名字源于1987年自貢恐龍博物館開館,當地把豐富的恐龍化石資源引入了燈會。彩燈、恐龍兩大頂流IP跨界聯名,直接要素拉滿、“貢”味十足。
在來自貢以前,我以為燈只能用來照明;來過自貢以后,我才知道燈還能用來投射文明。
去過自貢,才明白為什么古人愛逛燈會
自貢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辦大型燈會,自貢產花燈的歷史上溯唐宋有近千年,但燈會包含的內容,直接上至侏羅紀,中承秦漢唐宋元明清,下到賽博未來,浩浩乎不知千萬載。這都不是穿越歷史,而是直接搞了個文明串燒。
這邊的馬踏飛燕化身“賽博機甲戰馬”,那邊的秦兵馬俑已經戴上Vision Pro偵測宇宙,有兵俑大哥戴起墨鏡、彈起吉他弄點大秦搖滾,還有綠頭發綠胡子的將軍直接化身未來戰士。
盛世飛天燈組讓人一秒夢回大唐,十幾個輕盈曼妙,堪稱古典神顏的仙女騰于半空,中心C位是敦煌壁畫里赫赫有名的“反彈琵琶”;竹林七賢則讓人嘆于魏晉風流,嵇康再彈廣陵散、阮籍叼著筆寫字、劉伶閉著眼痛飲,再現什么叫“魏晉男子天團”。
從文王演八卦到武王伐紂,從孔雀東南飛到鳳凰于飛......自貢燈會像是一座流動的歷史陳列館,另一側更有條長約40米的“文以載道”,完整鐫刻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的文字演變,字字風流。
中央在一片燈火街市、人間煙火之上,更有一組月出東山、瀑布高懸的天上宮闕。夜里直觀上看感覺就是浮在空中,讓人想到《長安三萬里》中的明月高山之下,李白、高適策馬狂奔、仗劍天涯;讓人想起蘇東坡醉醺醺地指著月亮問: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這一刻,中國人DNA里的傳統審美開始血脈覺醒:我們才知道為什么古代書生小姐都愛偷偷逛燈會;才懂得什么叫“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什么叫“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什么叫,“鳳簫聲動,玉壺流轉,一夜魚龍舞”。
根本不是什么“自貢歸來不看燈”,而是到了自貢之后,才第一次發現看花燈的意義。
萬物皆可做燈,燈能變出萬物
早就想到今年是龍年,燈會里的龍元素不會少,但自貢,像是直接把龍宮搬來了會場——
進門是金龍繞柱,富貴逼人;燭龍盤旋日晷,主宰時光;走廊里是花燈如晝,一夜魚龍舞。
山水之間龍臥于野,一動風云起;甚至還有15米高的巨型魯班,峽谷在線搶龍。
這些大型的“龍燈”,時時刻刻提醒著我們:別地的燈是一盞一盞,自貢的燈是一座、一條、一幢。自貢燈會,是一個假借燈會之名展開的彩燈建筑群。
而且構成這些建筑的材料千奇百怪。比如這座龐大的“青銅鼎”,長得像遼博收藏的商代饕餮紋大圓鼎,走近一看發現整座鼎都是用瓷盤構成的,而且是用細繩“捆扎”固定,感覺斷一根就會全盤崩潰。
再比如本屆燈會最惹人注目的這只孔雀,3萬多片羽毛都是由自貢彩燈師傅用幻彩亞克力板,一刀一刀手工剪出來的,在光照下出落得流光溢彩、栩栩如生。
而這匹賽博戰馬,看著非常有未來感科技感。其實材料有一部分源于廢舊材料,駿馬的肚子是用廢舊輪胎做的、馬尾用的是仿真鐵鏈和幻彩燈帶......全身上下用了金屬、皮革等21種特殊材料,是自貢燈會史上運用材料最多的一個燈組。
這種“變廢為寶”的超前理念,源于上個世紀60年代。那時候自貢燈會才剛剛開始辦,每個單位都要拿出特色彩燈展示,于是陶瓷廠就用瓷器來做燈,醫院就用廢藥瓶做燈......
藝高人膽大的自貢人,發展出了一條“萬物皆可做燈,燈能變出萬物”的風騷道路,就像武俠里最厲害的劍客,不拘泥于手中劍,拈花、飛葉、流水甚至空氣都可為劍,讓人嘆為觀止。
而在驚嘆之外,更有感動常駐——近幾年每年的自貢燈會,都會有一片區域,獨屬于來自天南海北的小朋友。自貢燈會每年都會向全世界的孩子們征集畫作,再由人均“神筆馬良”的自貢彩燈師傅,做成彩燈展出。
比如這個叫《龍屜》的,把龍身和蒸籠層層疊疊在一起,腦洞大開;再比如春晚上沒看到的網絡熱梗《恐龍抗狼》,終于在自貢燈會圓夢了。
還有這個長著小翅膀的呆萌翼龍、長著倆小胳膊的機械暴龍,都是從孩子們浪漫的腦海中躥出來的,自己畫的畫能被做成花燈向世界展出,這事兒感覺能吹一輩子。
其實又何止是孩子們?自貢燈會像是一個龐大的織夢世界,以文明為素材,以花燈為媒介,為所有參與其中的人,無論老少,編織了一個夢。
在這個盛世風華、流光溢彩的夢里,我們都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