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每逢節慶日,壽縣的廣場上總會上演一種扮相奇特、歡快喜悅、動感熱鬧的舞蹈劇——小車燈。這一藝術因傳承悠久、形式獨特深受當地居民和外來游客歡迎。目前,它已被列入淮南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小車燈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是古代地方戲劇花燈的一個分支。壽縣小車燈非遺項目傳承人、壽縣楚韻鑼鼓隊隊長楚德珍介紹,她是正陽關人,小時候每逢廟會她看到次數最多的表演就是小車燈,漸漸的迷上了這項藝術,并拜了師傅學了技藝,將其傳承至今。
楚德珍介紹,壽縣小車燈由多個子項目組成,表演內容一般包括叉傘、鑼鼓、旱船、丑婆、小車燈、大頭娃娃、犟老頭騎犟驢、河蚌等。根據舞臺大小,演員人數可在二十人左右至三四十人之間進行靈活調整。表演情節一般分為兩種:一是演繹民間嫁娶的熱鬧場景,二是表演富家大小姐出游的詼諧畫面。根據這兩個主題,演員們一般分成多組,有開道的叉傘、坐轎的“新娘”或“小姐”、拉車的“媒婆”或“仆人”、推車的“老翁”等。表演時,演員通過與觀眾詼諧互動,演繹出古代迎親途中或富家女出游途中“上山下坡”“陷車脫困”等情景,將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幽默通過藝術的形式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如今,小車燈這一民間藝術已經成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在壽縣,它更是逢年過節和廟會演出必不可少的節目單元。負責叉傘表演的演員袁紅介紹,六年前她受楚德珍影響,加入到小車燈表演,現在她已成為隊伍的核心,表演時她主要負責臨場指揮,通過叉傘走位和節奏控制調度整個隊伍的路線和節奏。“越演越愛、越演越活”,已成為小車燈演員們的整體共識。在楚德珍的影響下,當前,壽縣有80多人走進了小車燈隊伍,他們通過刻苦學習、熱情表演,逐漸成為了合格的小車燈藝術傳承者。
“我們隊伍中年齡最小者才五六歲,最大的已經九十多歲,大家因為熱愛這項藝術聚集到了一起。”楚德珍介紹,“為了讓小車燈這項藝術得到更好傳承,壽縣相關部門在老年大學專門設置了教室供大家排練使用”。“練有場地、演有舞臺”,保障了小車燈藝術在壽縣得到傳承與發展。按照計劃,五一期間,楚德珍還將帶領團隊在壽縣古城開展多場表演,為全國各地的游客送上淮南非遺文化大餐。
▌來源:淮南日報
▌編輯:龍震琳
▌審核:小紅花
▌抖音號:@shouxianren202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