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康?中華幾千年文化迭代過程中實現過小康嗎?是不是實現了脫貧攻堅,我們就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科技真能給貧困地區的人帶來便利嗎?
對于這些問題,由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指導,北京廣播電視臺策劃,北京衛視《檔案》欄目制作的大型通俗理論電視節目《全面小康 全面解碼》做出了精妙解答。這檔妙趣橫生的節目在首期播出后,更被觀眾挖掘出不少“名場面”。
節目中,天津師范大學的95后女大學生,向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解碼人”康震發起挑戰——三分鐘之內畫一幅畫,核心意境是古人對于“小康生活”的向往。女大學生以一幅《桃花源記》呈現理想生活,康震教授則以一幅《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表達了艱苦度日時古人依然想著小康生活的美好愿景。
沒想到在一檔“嚴肅掛”節目里還能看到師生battle的名場面,不得不說,這檔節目的確兼具了年輕人熱愛的燃點和喜感。
有網友表示:“ 原本以為是個‘古董’節目,結果看著看著卻真香了!”。
這檔從小康淵源、制度優勢、新發展理念、脫貧攻堅、世界貢獻等角度展開的“思辨問答公開課”為什么能吸引這么多年輕人的關注?節目如何實現既干貨滿滿又看點十足的?隨著節目內容的深入,《全面小康 全面解碼》逐漸為觀眾揭曉答案。
跨越時空阻隔
外表看點十足內里干貨滿滿
區別于傳統電視節目,《全面小康 全面解碼》是一檔“與眾不同”的別致節目。這檔節目創造性地采用了“思辨問答公開課”的形式,傳遞實事政治歷史知識,針對國家現代化建設發出時代之問,干貨十足卻也不枯燥。
致力于給觀眾帶來更好的沉浸感,節目用一個真實的校園、一間真實的教室為載體,給大家上了一堂生動的課。
為了讓理論兼顧趣味性,課堂上采用了視頻連線、游戲互動等多種手段,因此節目看似是一個課堂,但又卻是超越課堂的互動場、討論場。
比如:課堂上連線自媒體創作者大谷,并向觀眾展示了一幅一百多年前的彩色修復版中國真實歷史影像,人工智能技術生動展示出了中國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
還有教授趙磊在為學生們解讀“何為全面”時,準備了猜歌名的環節來活躍課堂氣氛。當一首《成都》響起,很快就有同學猜出了歌曲并說出歌曲的背景。同時引出了2017年對于中國乃至國際來講都極為重要的”黨的十九大”,由此解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題內容。
此外在課堂上解碼人們還悉心準備了教具來反映時代故事,像是以洋香皂為引回顧初代中國一窮二白的經濟基礎,從1954年首次提出“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再到如今的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國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另外,更有解碼人將治理環境研究出的昆蟲帶入課堂,以新鮮感十足的方式引領大家回顧中國的環境治理之路,并分享目前已初見成效的喜悅。為了能夠更可視化地展示中國在小康社會建設中取得的成績,節目還以圖表、動畫的形式做直觀展現,不僅有說服力還便于觀眾理解。
《全面小康 全面解碼》不局限于針對歷史、現狀、近現代知識做外在的灌輸,更多的是針對現實發出時代之問,獲得時代的答案,并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喚醒深藏在觀眾身體中的文化基因。
跨越代際的阻隔
“解碼人”與“青年代表”的一場思想碰撞
作為一檔大型通俗理論電視節目,北京衛視《全面小康 全面解碼》將課題聚焦于“小康社會”,主題分別為《千年夢圓》、《何謂全面》、《何以小康》、《戰略布局》……隨著主題的層層深入,觀眾對全面小康社會的戰略舉措、制度優勢、發展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這樣一檔節目,自然要承擔更多的文化傳播與社會服務功能。在節目里,“解碼人”們談古論今,引領大家探索書本以外的現實社會。比如:攝影師解海龍用了將近40年走訪了幾十個國家級貧困縣,將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和人物帶給大眾。即在講述理論的同時,又全方位解開中國之治的成功密碼。
而當下社會中正在發生的實事對現實的影響,也是節目不可規避的話題。節目中,有學生引出了網絡上的一種疑問——疫情對完成偉大的歷史任務會不會有影響?解碼人一句點中“新冠疫情對中國是一場大考,考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質量和抗風險的能力”。
不難看出,《全面小康 全面解碼》同樣重視對社會現實的思考,節目正在以獨特的課堂方式喚醒當代人的政治覺悟、愛國熱忱。
節目課堂極具沉浸感,給觀眾一種“爺青回”的既視感。當觀眾看到平均年齡22歲、意氣風華、求知欲極強的“青年代表”隊伍,與平均年齡55歲的“解碼人”大咖團隊,在課堂上爆發出了跨越年齡、代際的思想碰撞,傳遞出的風采和感染力足夠動人,這就是《全面小康 全面解碼》傳遞的正能量。
再比如,來自康奈爾大學的朱瑾芳同樣針對網絡上的一種觀點發問——“在改革開放之前,走了一些彎路讓小康來得更晚了一點?”她帶著問題與解碼人進行了思想碰撞;還有青年代表疑惑《民法典》中的“離婚冷靜期”對于有家暴的家庭過于殘忍;更有青年代表發問,全面從嚴治黨是從十八大之后開始提的,那么在十八大之前,治黨難道從寬嗎?
學生敢于提問,老師不留余力地解答,這場開放的、思辨的課堂上打破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壁壘,給大家呈現出一場高質量、有深度、有溫度,熱血沸騰的課堂。
找準文化內涵與大眾審美平衡點
彰顯北京衛視社會責任與擔當
以電視綜藝為代表的視聽內容如今已變成了一種主流趨勢,承擔更多的價值觀表達與肩負社會責任也是當前的電視綜藝正在試圖積極進行探索的目標。
與熒幕上其他綜藝有所不同的是,《全面小康 全面解碼》文化性與可視性兼具,且沒有過多花哨的節目形式,不刻意渲染情緒,有的是短平快的內容以及大量的硬核知識,更深層次地激發觀眾跨越時代的人文情感,感受如今小康生活的來之不易。
從這個角度來看,《全面小康 全面解碼》已經不僅僅是探索教育多樣性的課堂,同時又是一種肩負文化責任心的表現。
節目做出的引導,是希望更多觀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能夠產生思考,比如:新發展理念緣何統領?脫貧攻堅怎樣打贏?制度優勢如何體現?戰略舉措做何支撐?新的征程又將如何全面開啟?對于這些問題的解碼和討論,使觀眾的主人翁意識得到加強,從而積累廣泛的社會現實價值。
透過《全面小康 全面解碼》,我們也由此感受到了北京衛視作為主流電視平臺的社會責任擔當。近年來,北京廣播電視臺產出了眾多優質的廣播電視節目,為電視媒體賦予強大的力量,寓教于樂的同時,更帶給觀眾堅定的文化信心。
在內容為王的時代,北京衛視跳出了傳統節目制作思維,找準文化內涵與大眾審美平衡點,在年輕化、高品質的綜藝內容下實現了節目與平臺的共贏。未來,期待北京衛視能不斷探索,給觀眾帶來更多有趣、有意義的節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