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在新能源和智能網聯兩個新賽道上,自主品牌表現出色,在與合資品牌的競爭中,擁有了一定的優勢。
但是,從燃油車向電動車的轉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絕不會一蹴而就,所以關鍵技術無法繞開,比如發動機。
先不說燃油車還將長期占據市場主角,就是混動技術的底子,發動機也是重要一環,想彎道超車必須直道咬住。
如今生存下來的自主品牌,經過20余年的積累,已擁有一定的核心技術,比如發動機基本自主,但段位如何?
常規排量自給,關鍵是打磨品質
發動機是汽車是心臟,是支持一個車企的根基,其技術水平決定了品牌的上限。并且,發動機供應鏈相對封閉,供應鏈選擇余地不大。
在自主品牌創業之初,多數都是靠著三菱的老舊機頭支撐,然后就是逆向別的人產品,再然后就是自主研發,目前在2.0L及以下的常規排量,主力車企基本實現自主。
當然,由于基礎、投入的力量、研發能力的差異,各企業之間還是有一定的差異。目前,發動機實力比較強的,有奇瑞、長安、長城等企業。
最典型的就是奇瑞,早在創業初期,同行都在模仿創段時,就已經開始自主研發,打造ACTECO系列發動機,并且技術積累非常深厚。
這幾年,奇瑞在整體形勢不利的情況下,硬是靠掌握的發動機技術,推出了1.6TGDI和2.0TGDI兩款優秀的發動機,銷量穩定在自主品牌二線頭部的位置。
奇瑞這兩款主力發動機,1.6T的參數為145kW(197馬力)和290N·m,2.0T的參數為187kW(254馬力)和390N·m,均是自主品牌一線水準。
另一個是長安的藍鯨動力,包括1.4T、1.5T和2.0T幾款發動機,自2017年開始陸續裝車,硬是將長安汽車從銷量下滑、財務虧損的泥潭中走出來,今年已經開始爭奪自主品牌銷量冠軍了。
還有長城一路穩扎穩打,旗下的1.5T和2.0T性能雖然相對遜色一些,但是穩定性不錯,長期位居國內SUV霸主地位。并且,這兩年長城的技術實力不斷突破,比如在坦克300(參數丨圖片)上搭載的E20CB,最大功率167kW(227馬力),最大扭矩387N·m,可以實現9.5秒破百。
不久前,長城蜂巢動力第1000萬臺發動機下線,接下來在發動機領域將迎來爆發,宣稱未來3年將陸續推出23款全新發動機。其中一款2.0T發動機將采用VCR(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可變壓縮比)技術,對標日產的獨門絕技2.0T VC-TURBO,據稱最大功率高達260kW,峰值扭矩450N·m,預計2024年問世。
綜合看來,自主品牌的在占市場絕對主力的2.0L及以下的常規排量上,性能上已經不輸甚至超越同級合資水準,如果還說自主品牌不重視核心技術是不客觀也不準確的。如果說差距,主要是在裝車的基數和里程積累上,畢竟自主品牌起步較晚,帳面的數據都需要市場打磨,進而形成的品質口碑,這個需要時間積累。
高端突破口,大排量已成功站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現在新能源車迅速發展,純電動車以及小排量發動機和電動機組成的混動車型,已經將車子的性能做到比一般大排量發動機還高,但是自主品牌并沒有完全放棄大排量發動機,而且還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一提到大排量,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一汽紅旗,搭載3.0T V6的紅旗H9銷量火爆,還有SUV紅旗HS7和未來即將上市的HS9都累積了相當數量的粉絲。再加上那款經常在頂級重要場合現身的紅旗L5,搭載的6.0L V12發動機,以及不久前剛剛點火的4.0T V8發動機,一汽已經把幾種大排量發動機集齊了。一汽的機械增壓雖然性能上并不突出,但是穩定性很不錯,可以保證在關鍵場合不出意外。
本以為這種在世界上也逐漸邊緣化的大排量發動機,國內除了一汽這種特殊身份必須有外,別人就不用玩兒了。沒想到主攻SUV的長城也參與進來,其代號為6Z30的3.0T V6渦輪增壓發動機,參數達到260kW和500N·m,比一汽的248kW和445N·m性能更強。這款發動機預計今年底量產,未來將搭載在長城高端品牌坦克系列新車上。
此外,北汽BJ80上也搭載了一款3.0T V6發動機,最大功率為206kW,最大扭矩為420N·m,從參數上看要比坦克和紅旗弱不少。根據公開資料,這款發動機是北京越野與菱特動力聯合開發的,而菱特動力的全稱為柳州菱特動力科技有限公司,由柳州五菱柳機動力公司和阿爾特汽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合資而來,持股比例為51:49。
由于中國各地市場差異巨大,所以各種不同定位的汽車都能找到目標受眾,所以給不同級別的發動機都提供了空間。這種大排量發動機雖然小眾,但是在一些的特殊場合,以及中國的大西北,還是有很大的空間,足以支撐幾個企業的發展,這是很多國外品牌不具備的市場優勢。
混動專用是拐點,熱效率實現逆襲
最后再說一說混動專用發動機。比亞迪在推出DM-i超級混動技術的同時,也推出了驍云-插混專用1.5L高效發動機,擁有43.04%的全球量產汽車發動機的最高熱效率。
自比亞迪的DM-i技術推出后,取得了強烈的市場反應,終端一車難求,提車周期達3.5個月。隨后多家自主品牌也推出了類似的技術,比如長安的檸檬混動DHT、奇瑞的鯤鵬混動DHT和長安藍鯨iDD混動。
而混動專用發動機也是都是重要的研發方向。比如:在長城未來五年的全新發動機規劃中,就有一款代號為4G15H的1.5L發動機,最大功率和扭矩分別達到110kW和240N·m,熱效率高達45%+。而長安也表示,接下來將推出混動專用的高性能藍鯨1.5T發動機,最高功率為126kW,最大扭矩達為260N·m,未來5年內熱效率達到45%。
可見,自主品牌的混動專用發動機,熱效率目標都是45%。要知道,此前豐田混動發動機熱效率做到了41%,已經是頂級水準,而自主品牌發動機的熱效率,現在就已經超過了這個數字很多。
當然,這也不是說自主品牌發動機技術一下子就領先了,而是技術路線不同使用場景也不同,所以形成了獨家的優勢。豐田的混動技術,還是油為主電為輔,而發動機在日常路況中不可能保持最佳的使用環境。而比亞迪等自主品牌,相對于豐田更多的是用電驅動,發動機一般在高速時輔助,多數情況主要用于發電,所以可以長期保持最佳狀態運轉。
綜合來看,自主品牌在發動機技術上早就過了逆襲的階段,而且有了自己的核心技術,不僅解決了從0到1的問題,隨著銷量的上升,通過終端反饋的數據不斷改進,相信性能和品質都會越來越好。尤其在混動專用發動機方面,幾大自主品牌已經開始探索,走在了合資的前面,在小范圍內已經實現了逆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