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糖尿病朋友埋怨,說科技那么發達了,糖尿病還攻克不了,那些科學家們都在干什么?聽起來滿滿的怨氣,那么,這100年間,科學家們都為糖尿病人做了些什么?
100年前,科學家從狗的胰腺中提取出來了胰島素,應用到了1型糖尿病兒童身上,從而挽救了無數糖尿病兒童的生命,而在胰島素發現之前,這些兒童從發病到死亡可能只有幾個月時間。
從狗胰腺上提取的胰島素很有限,滿足不了糖尿病人大量的需求,科學家們從牛、豬等大型動物上提取了足量的胰島素。未提純的動物胰島素注射1次,需要幾毫升,而且還可能出現過敏。
隨著提純、基因工程等技術的改進,人胰島素被生產出來。之后又有了胰島素類似物。為了更好地滿足患者需求,研發者用基因改造的方法改變胰島素結構,使得胰島素作用速度更快,作用時間更長。
胰島素的品種就有速效胰島素如門冬胰島素,中效胰島素如中性魚精蛋白鋅胰島素,預混胰島素;長效胰島素如魚精蛋白鋅胰島素、地特胰島素、甘精胰島素;超長效胰島素德谷胰島素、雙胰島素類似物如德谷門冬雙胰島素等先后問世。
臨床醫生可以方便地根據患者的個人特征、用藥習慣、藥物的起效時間,選擇合適的胰島素劑型。例如超長效胰島素的作用時間可以達到24-36小時,更長的作用時間讓患者血糖更平穩、使用更方便。
除了胰島素外,一百年間,其他降糖藥也不斷問世。短短的60年間,二甲雙胍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目前仍然是臨床上首選的一線首選糖尿病治療藥物。
以后的50年間,又逐漸研發出胰島素促泌劑(磺脲類及格列奈類)、胰島素增敏劑(羅格列酮和吡格列酮)、α糖苷酶抑制劑等等藥物。這些藥物中,每一類分別又有3-5種治療藥物,按照“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藥物研發概率,科學家們為此付出了極大的心血。
口服藥除二甲雙胍、胰島素促泌劑(磺脲類及格列奈類)、胰島素增敏劑(羅格列酮和吡格列酮)、α糖苷酶抑制劑等傳統口服藥以外,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劑和SGLT-2抑制劑是近年問世的兩類值得關注的新藥。DPP-4抑制劑的“五朵金花”——西格列汀、維格列汀、沙格列汀、阿格列汀和利格列汀大約可使HbA1c降低0.6%,低血糖風險較低,體重影響中性。SGLT-2抑制劑除了降糖、減重作用外,還具有一定腎臟獲益。恩格列凈和達格列凈因其額外的心衰獲益成為了心衰治療的四駕馬車之一。
注射藥物方面,GLP-1RA類艾塞那肽、利拉魯肽、貝那魯肽、利司那肽、度拉糖肽、洛塞那肽、司美格魯肽先后獲批,并有部分藥物顯示出了降糖、減重及對心血管的保護作用。以司美格魯肽為例,全球SUSTAIN系列研究顯示,司美格魯肽可顯著減重達6.5kg,未來在減重領域也可能會有所作為。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將SGLT-2抑制劑和GLP-1RA作為具有心腎高風險患者的優選降糖藥物。
以上這些成就為糖尿病人的治療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雖然糖尿病還不能治愈,但是保持良好的血糖水平,不出現并發癥,那么也一樣能夠保持良好的生活質量。這難道不是這100年間科學家們不懈的努力為我們提供的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