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匠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不知不覺,2021年又到年尾了,虎年即將來臨。
老虎,作為十二生肖中最霸氣的動物,不僅是我國古代道教的守護神,同時,也被列為四大神獸之一,是威武、勇猛的象征。
在所有以虎為題材的文物中,要說名氣最大的,非虎符莫屬。
別看它樣子小巧精致,但它卻是古代帝王調兵遣將的信用憑證,更有“得虎符者得天下”一說。
↑↑↑錯金銘文銅虎節 西漢南越王博物藏
無論是史記還是三國演義,都曾記載過偷竊虎符的故事,卻基本上沒有聽說過虎符有仿制品,這是為什么呢?
看完這篇文章,也許你就會發現其中的奧秘。
古代的符信制度
在說虎符之前,我們先來說說古代的符信制度。
古代的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行政軍事系統龐大,那么在沒有微博、電視、報紙等媒介的年代,帝王又該如何發布號令、傳遞信息呢?
這時,一類代表帝王的特殊信用物——“符信”便應運而生。
從文獻上看,我國最早的信用物是節,由自然的竹節做成,后來還出現了金、銅、玉、角等材質的節,分為守節、使節、符節、市節等等,具有明確的分工。
↑↑↑戰國“鄂君啟”錯金青銅節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無論是帝王發號施令,還是百姓商人通行,都需要持有相應的節才能完成。
比如:守節是用來守邦國,具有發兵的功能;使節是使者出使他國的信物,是國家的象征;符節則是作為通行信物;市節則為商人持有的通行信用物。
↑↑↑龍節 圖源網絡
后來,隨著中央與地方政治軍事的活動更加密切,符信制度逐漸健全,節進一步被分化,具有發兵功能的守節,脫離了竹節的形狀,以猛獸取而代之,演變成了符。
而老虎作為百獸之王,在森林中處于不敗的地位,為了能夠在軍事上百戰百勝,便將兵符刻成老虎的模樣用于征調兵將、傳達軍令,是實施政治與軍事活動的憑證信物。
↑↑↑銅單“左”字虎符 六朝時期
在使用上,虎符有著嚴格的規定,專符專用,一地一符,有時還要與詔書同時使用。除此之外,虎符上還設置了許多巧妙的機關,這大大增加了偽造的難度。
↑↑↑安國侯虎符 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隨著朝代的變遷,除了節、虎符外,符信制度還演變出了竹使符、符、傳、過所等等,他們在形狀、質地、使用方式上都各有不同。
小課堂:
竹符:為征發之用,用于皇帝征召諸侯王、太守和郡守;
信符:作為軍事活動記錄和檢驗信用物之用,以防止軍隊中混入奸細;
津關出入符:出入軍事關卡的物質憑證。
↑↑↑漢鎏金魯王虎符 咸陽博物館
而在這所有的信物中,用于調遣軍隊的虎符,可以說是符信制度中的重中之重。
那么,虎符究竟是何時出現的?不同時期的虎符又有哪些差異呢?
虎符的歷史
戰國時期
關于虎符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
這一時期,諸侯爭霸,戰事頻繁,各國的國君為了能夠控制軍權,調兵遣將,便將虎符作為信用憑證。
↑↑↑“王命傳”青銅虎節,戰國·楚傳,安徽壽縣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這時的虎符,多為虎形,以銅質為主,身上裝飾有流云紋等紋樣,有的虎符上篆刻有銘文,多為金字錯書,從首至尾,文意完整。
使用時,虎符一分為二,右半放置于君王處,為君符;左半放置于帶兵的將領手中,為將符。
↑↑↑辟大夫虎符 戰國
執軍符者代表軍權,軍隊認君符不認人,調動軍隊時,需要將君符與將符放置一起核驗過,才能夠調兵遣將。
目前發現的戰國時期秦國比較重要的虎符有2枚,分別是杜虎符和新郪虎符。
其中,1975年,在西安南郊北沈家橋村出土的戰國時期秦國錯金杜虎符名氣最大。
↑↑↑杜虎符 圖源:陜西歷史博物館
這枚虎符,半張口,呈走形,收腹彎背,兩腿前屈,尾部上卷。
虎符身上刻有:“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毋會符,行殹。”四十九字錯金銘文。
↑↑↑杜虎符 圖源:陜西歷史博物館
意思是說:“調兵之符,右半在君王處,左半在杜地長官手中,凡調兵超過五十人,需要核驗虎符,才能行動。但如遇到需點燃烽火報警的緊急情況,不必驗合兵符即可行動?!?/p>
↑↑↑圖源網絡
從樣式上看,這枚虎符應為左半,在杜地的長官手中,所以,取名為錯金杜虎符,是所知時代最早、銘文字數最多的秦國虎符,目前已被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
新郪虎符為左半符,上面刻有:“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凡興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雖毋會符,行?!?9個字。
↑↑↑新郪虎符
新郪本屬魏國,后并入秦國,這件虎符為戰國末期的制品,目前藏于法國巴黎陳氏所。
除了虎形的虎符外,在戰國時期,還有鷹形、龍形、羊形等形態的虎符,而這種形狀上的多樣,可能與當時統治者的信仰和偏好有關。
↑↑↑戰國鷹符 故宮博物院藏
秦朝
秦國統一六國后,虎符在形制上出現了變化。
相對于春秋戰國時期的虎符,秦朝虎符上的銘文不僅得到了精簡,而且撰寫方式、樣式也出現了改變。
比如,現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的陽陵虎符,上面的銘文僅有12字,左符上刻有“甲兵之符右在”,右符上刻有“皇帝,左在陽陵?!?/p>
↑↑↑陽陵虎符現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
文字沿著虎脊柱方向書寫,這不僅提高了防偽的功效,而且進一步保障了軍事機密的安全。
兩漢時期
到了漢代,虎符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
《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論功,與諸列侯剖符行封”??梢?,從漢代開始,帝王在分封功臣以及任命官員時,都會授予符,代表交付權力。
↑↑↑漢玄兔太守虎符 山東博物館藏
這一時期的虎符,多為銅質,平臥狀,虎口微啟,造型乖巧,在虎背脊柱上,刻有錯銀銘文,且左右符皆為半字。
↑↑↑漢代堂陽侯虎符
除此之外,右符內側有2個方形榫柱,左符內側為坑,這種小機關的設置,進一步提升了偽造的難度。
↑↑↑東郡虎符 漢
比如,下面這枚現藏于故宮博物院的西漢臨袁侯銅虎符。
臨袁侯銅虎符,為符的左半,呈臥虎形,昂首卷尾,在符的內側有方形凹槽,上面刻有錯銀隸書9字:“與臨袁侯為虎符,第二?!?/p>
↑↑↑西漢臨袁侯銅虎符
由于漢代的符節數量多且使用頻繁,為了能夠進行有效的管理,漢代時,專門成立了用于保管符節的符節臺,并設立符節史專人進行管理。
在《史記·呂太后本紀》中曾寫道:“襄平侯通尚符節”,說的正是襄平侯紀通掌管藏于宮廷的君符。
↑↑↑漢齊郡太守虎符 圖源:咸陽博物館
唐代時期
到了唐代,為了避諱君主的名諱,虎符的形制發生了變化,不再以虎為形,改為魚符,后來還出現了龜符、兔符等等。
↑↑↑圖源網絡
這一時期的魚符主要包括三種:隨身魚符、銅魚符、交魚符,管理制度上也較前朝更為嚴格。
從功能上看,不再僅僅局限于調兵遣將,有的還能證明身份、出入宮門等等。比如:隨身魚符用于證明身份;銅魚符用于派兵遣將;交魚符則用于出入宮門等等。
↑↑↑唐代銅魚符(山東東營歷史博物館藏)
無論是朝見皇帝、會見同僚、還是外出辦事,都需先亮出自己的魚符,證明身份后方可行事。
雖然這些魚符在功能上有所差異,但形制基本一致。
外觀呈魚形,由木頭和金屬制作而成,分為左右兩片,左歸君王,右歸將領,在頂端鑿有一孔,可以隨身佩戴。
魚符內刻有官員的姓名、級別、任職衙門等內容,左右符中縫處刻有“同”字,核驗時需將左右符上的“同”字合攏才證明驗證成功。
部分魚符還在底部中縫處加印“合同”二字,并配有裝魚符的魚袋,并要求“符不離袋,袋不離符”,進一步加大了仿制的難度。
↑↑↑唐 李?墓男侍所佩無花紋魚袋
1971年,在唐朝乾陵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一幅《持魚符內侍圖》中,就清楚的記錄了當時內侍使用及佩戴魚符的場景。
↑↑↑《持魚符內侍圖》
宋朝時期
宋朝初期,符牌制度逐漸完備。
廢棄唐朝時期流行的魚符,保留魚袋,根據官員的等級,在魚袋上用金銀繪制成不同的紋樣,以便區分身份。
↑↑↑《倭漢三才圖會》中的唐代魚袋
后來,還出現了佩戴于腰間的豎條形符牌,這時的符牌已無合符之意,只是作為身份的標志。
↑↑↑(宋)佚名《春游晚歸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清時期
到了明清時期,用象牙、金屬、獸骨制作的腰牌逐漸流行起來。
相對于前朝,這一時期的腰牌在管理上也更為嚴格。腰牌上不僅注明了佩戴者的身份、年齡、職位等等,有的高級一點的腰牌上還會刻有佩戴者的面部特征。
↑↑↑明 銅質陰陽雙魚符牌
在羅振玉的《歷代符牌圖錄》中就曾記載:“內官內侍出門銅牌”、“尚衣監牙牌”、“明魏國公散騎牙牌”等等,說明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佩戴腰牌樣式、材質均有不同。
↑↑↑清 白玉龍符牌
除了達官貴族會隨身佩戴腰牌外,民間的百姓有時也會佩戴腰牌,用來證明自己的身份,用處有點類似于今天的身份證。
隨著腰牌的流行,虎符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清 銅道符牌
J先生說:
縱觀歷史,歷朝歷代穩固的政權都離不開虎符,它不僅代表著帝王,更代表了至高無上的權力。
時至今日,虎符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各大博物館中的藏品。但它在歷史中所發揮的作用,卻是其他物件所不能比擬的。
參考資料:
1、 朱翠翠 :《秦漢符信制度研究 》,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2、《收藏》雜志 《博物館中看虎符:早已逝去的青銅文化》。
3、晏新志:《“杜虎符”的發現與研究述論》 《文博》 2018年6期。
4、王翁如:《秦代新郪虎符是怎樣發現的》,《歷史教學》1993年第12期。
注: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刪除
一冠三戴傳承147年,英國女王最愛的這頂冠冕,竟是偷出來的 ?!
干貨!不容易踩雷的8大化妝品礦物成分,連成分黨都贊不絕口!
拍賣會、名流圈千金難求的珠寶?“佛系”珠寶設計大神:JAR
來珠寶匠,花明白的錢,買真的好東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