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幾天,11月20號,一位頗受爭議的意大利藝術家莫瑞吉奧·卡特蘭,在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個展《莫瑞吉奧·卡特蘭:最后的審判》開幕了,展出了多件他的代表作。
莫瑞吉奧·卡特蘭《喜劇演員》2019年
這讓我想起,2019年12月,卡特蘭在美國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術展上,展出的一件名叫《喜劇演員》的作品。在這件作品中,他用膠帶將一根香蕉貼在墻上。就是這樣,簡單粗暴!
這個作品當時有3件,有2件賣了12萬美元,還有1件報價15萬美元,結果被一位行為藝術家當場吃了!《喜劇演員》當時產生的爭議非常之大!
很多人質疑,這樣一個隨便什么人都可以做的東西,到底算不算藝術品?當代藝術到底是什么,它還有什么存在的意義?
我說,貼膠布的香蕉當然算是藝術品!
為什么?因為它背后的創作理念,延續了20世紀初由藝術家馬塞爾·杜尚打開的以現成品(大規模生產的普通物品)為藝術創作的觀念藝術之路。
在杜尚看來,藝術除了把眼睛看到的,盡可能真實地畫下來、雕塑下來,去服務于宗教、文學、權力,藝術更應該用來表達藝術家各種各樣、天馬行空的想法。
所以他選擇“現成品”這樣簡化創造過程的活動,動搖藝術作品在西方傳統藝術所包含的審美、技巧和工藝等等方面的價值。
拿現成品當“藝術”,不是為了呈現作品所包含的美感,而是以此迫使觀看者主動地去思考作品背后的問題。
安格爾畫的《泉》、庫爾貝畫的《泉》是藝術,我杜尚從商店買一個小便池,簽上我的藝名和創作時間,它也是一件藝術品!
居斯塔夫·庫爾貝《泉》1868年
馬塞爾·杜尚《泉》1917年
杜尚將現成品作為表達自由想法的載體,啟發了很多后世藝術家,挖掘出當代藝術的很多可能性。
回到卡特蘭,他依然是現成品藝術的一種延續,說貼膠布的香蕉是藝術品,沒問題。
其實大家關心的問題在于,21世紀的頭20年都已經過去了,藝術還有用嗎?為誰所用?為藝術家所用?為資本所用?還是為普通大眾所用?
藝術為藝術家所用?現在藝術家能夠全然地毫無顧忌、想畫什么畫什么,想雕什么雕什么,想做什么裝置、什么行為,就做什么嗎?顯然不能,藝術家也要有基本的道德底線,同時藝術家也要考慮如何生存下去。
藝術為資本所用?一部分藝術的確正在被資本大肆地利用。在資本橫行的時代,不要說藝術被利用,我們每一個人是不是都天天被鼓勵著,買買買,消費消費消費,掙錢掙錢掙錢?
藝術為普通大眾所用?在我看來,這是所有正直藝術家所憧憬的,也是藝術能為人類歷史文明發展所能做出的絲絲貢獻。
但這個目標,真的很宏大啊!
在大家被短視頻、“吸睛”圖片挾持的時代,什么樣的藝術才能讓普通人抬抬頭,看一眼?這樣看來,卡特蘭這些離經叛道、驚世駭俗的藝術作品就有了一個合理的解釋。
莫瑞吉奧·卡特蘭《二十世紀》1997年
莫瑞吉奧·卡特蘭《無題》2007年
莫瑞吉奧·卡特蘭《不怕愛》2000年
質疑他的人很多,關注他的人也會很多,聚集的目光就越來越多,卡特蘭成了“國際當今藝術舞臺上最負盛名也最具爭議性的藝術家之一”,更大范圍內的普通人也會去觀看、討論、爭論他的藝術,由此引發了很多觀看者對藝術作品的主動思考。
這些藝術作品不是一眼看去的美、好看,也不是一眼能看懂的;它讓人摸不著頭腦,為什么要貼一個香蕉在墻上啊,那看的人自然要去想想。
主動地思考在我們這個時代是多么難能可貴啊!
那藝術家們都去做卡特蘭那樣的藝術就好啦,不就讓藝術與普通人越來越靠近了?
如果真是這樣,只會事與愿違。
為什么?
同質的“爆款”反復出現,那它就不是“爆款”了,人們只會見怪不怪,激發不了思考,還會認為你在嘩眾取寵。
還有,藝術講究原創,特別是觀念藝術,一個想法已經有藝術家做過了,那后面的人都是模仿者。搞不好就是東施效顰,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反而令人反感。
這是最近我對一些有關藝術困惑的思考,和朋友們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