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夜聊】是個新欄目,將會不定期邀請不同小伙伴,和我們一起瞎扯。
上周五晚上,編輯部邀請到了兩位老劇粉,六小伙伴展開了一場沒有結果的開放閑聊。
討論的核心問題有兩個,從觀眾角度出發:
兩個小時里,六個人在這兩個問題框架下擴展出很多別的問題,有些能夠達成一致,有些沒能。但無論如何,我們覺得這是一場有意義的討論,因此轉換成文字,拋磚引玉,供大家探討!
桶:
我個人覺得忘詞這個事情肯定是一個失誤,但是我們得先明確一個問題:舞臺事故和失誤如何區分?
我個人觀點是如果這件事情破壞整個演出氛圍,或者至少對于整個的演出、整個戲劇推進造成了一定阻礙,我會定義為一個事故。所以忘詞既可以是一個舞臺事故,也可以是個小失誤,要看TA是不是對全局有很大的阻礙和干擾。
Chris:
就是要看忘了多少,忘得程度是什么樣的。如果已經影響到這部劇沒辦法推進下去,或者是讓觀眾產生了特別大的情緒,這應該算是事故了。但是如果能馬上應急處理好,應該是算是失誤,還是要看程度而定。
Jingle:
就感覺這個是量變的積累帶來質變的飛躍,這個事兒很難量化。
桶:
是的,忘詞沒有辦法量化。但總體來說,可以總結出,忘詞這件事,多少會對整個演出,及觀眾的體驗造成一定的影響,這個影響是個中立性的詞。如果演員靈機一動,突然處理得很好,一下提高了觀眾對于整個劇目的體驗,會成一個好的影響結果。但無論好壞,它都是種影響。
Brian:
那我覺得你也要區分一下觀眾。有的觀眾看大悲可以倒背如流,你說錯一個詞,他們都能聽出來。但是其實就是這種程度的忘詞,大部分的觀眾根本發現不了。
桶:
這是肯定的,尤其是一些新的劇,沒有劇本兒出來的時候,觀眾可能壓根不會意識到演員忘詞了。比如說我前兩天翻譯的那部話劇,錄像里面有幾段跟劇本一毛錢都對不上,當時就覺得要么是他們在臺上忘詞了,現編臺詞,或者就是劇本改了。
但從另一個角度講,A演員忘詞,B演員會想:這是什么情況,我該怎么辦?B也需要一個反應。所以其實不僅是對自己,對別的演員也是一種影響。忘詞可能是一種持續性的影響,環環相扣。
初:
桶子有一句話,我很贊同。忘詞是否被判定為事故,應該由它的結果所決定,就像我們講課也經常有口誤,講著講著突然發現整個一頁PPT沒有講,這種事情出現的頻率并不低,關鍵要看我能不能把節奏給扭回正軌上來。處理好了萬事大吉,處理不好就是個bug。所以我們定義忘詞是不是事故,要看這個演員到底有沒有這種隨機應變的能力。
桶:
對的。初說的也是我們要討論的另一個問題:忘詞是否要和業務能力劃等號。我覺得可以劃等號。記住臺詞是對演員的最基本要求之一,如果能把忘詞這件事處理好,這意味著演員的隨機應變能力和創造能力都在線,這確實是業務能力的一種表現。但還是那句話,不能用一個好的結果去掩蓋一個錯誤,這兩點要分開。
Brian:
那桶子,我不同意你說的忘詞一定是業務能力不行,我舉個例子,當然,這是個挺極端的例子。《桑塔露琪亞》和《阿波羅尼亞》很多歌是很像的,那個時候有演員,TA白天在排《桑塔露琪亞》,晚上又演《阿波羅尼亞》,就會出現演《阿波羅尼亞》到時候唱成了《桑塔露琪亞》里面的詞。你說這種真的有人能完全避免嗎?在一個成熟的戲劇市場里邊,會出現同一個時間段內,有兩個劇在排在演。這種情況下,就不能單純說是業務能力不夠。
M_M:
我覺得Brian這個說法有點偏頗。我們現在討論的是忘詞這件事情本身,不能說有各種客觀因素導致忘詞就不能跟業務能力掛鉤。因為你一旦站在舞臺上,你需要給觀眾呈現這部劇的內容和角色,你排練有多痛有多累,你打了封閉或者怎么樣,這些都是屬于你后臺的東西。
我同意說忘詞可以看結果,彌補好了還是沒有彌補好我們來去看它到底是失誤還是事故,但忘詞本身我覺得就是業務能力不夠的表現。如果你沒有辦法同時兼顧兩部戲的情況下確保你在臺前及時彌補上臺上bug,那演員本身就不應該一段時間兼顧兩部劇。TA本身沒有把自己的業務水平跟TA的職業操守放在第一位。應先保證演出質量后,才能說在能力所承受范圍之外,去做更多的事情。
因此,類似這種原因不應該成為TA開脫的一個理由。就像之前大家討論的TA能夠有辦法補回來讓我們覺得OK我們知道你忘了但是你補了,這是專業的處理方式。但導致忘詞的本身肯定是因為你的能力沒有匹配好。
桶:
我同意。
初:
首先沒有人能做到永遠不忘詞的, 即便在有強大的專業能力控制下,也不可能萬無一失。所以我認為忘詞問題,更多地是在衡量一個人對待工作是否用心,而不能與業務能力直接劃等號。當然,如果忘詞忘的實在太多了,經常性的,大段的,頻繁的,這業務能力肯定也是需要提升的,但更多的衡量標準還是他的職業操守的問題。
Brian:
對,不管是職業能力還是職業操守,我覺得需要強調一個事實:舞臺上誰沒有忘過詞。
桶:
確實,戲劇是人演的,人不可能像機器一樣嚴絲合縫。
Brian:
我們本來也不指望連刷十場大悲,看到的是十場一模一樣的大悲,這個不一模一樣就包括了里邊的臺詞會有一些出入的。
Jingle:
我把這個事兒稍微簡化一下,可以用邏輯去盤下這個事兒,看一下它的逆否命題是不是成立:一個業務能力過硬的人,他不忘詞。如果這個邏輯成立的話,那反過來:如果他忘詞,他就是業務能力不夠。我覺得是可以成立的。
Brian:
很多牛×的人都出過舞臺事故。
Jingle:
就你說的那種出舞臺事故這個事情有是客觀因素去影響的,除非是那種歌劇演員講過的例子,他在唱歌的時候,然后蛾子飛來飛去的,他怕不小心把這蛾子吃進去了,分神突然忘詞兒了,這是可以理解的。現場都沒有什么干擾的話,詞兒還記不住,你還說TA的業務能力過硬,這我實在不敢茍同。
Brian:
你要用歌劇舉例的話,就太離譜了。音樂劇有很多時候它斷句是因為TA氣接不上了,他們會一邊唱一邊跳,這句氣就是接不上了,TA就是唱不出來。
M_M:
那也正說明TA的業務不過關,TA沒有練好,平時應該多健身。
Jingle:
那你說的也不是忘詞兒,TA只是沒唱出來。對,氣兒不夠。
Chris:
我覺得Brian的那個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從演員的角度來說,確實有很多原因,你說的那個剛才的那個只是一個原因,比如說我上臺就是緊張,我肯定大腦就一片空白,類似的各種原因都會有,但是我首先要做的應該是保證各種原因都不能夠干擾到我晚上的演出,如果演出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作為觀眾來講,大家是可以理解演員不容易,很累,還感冒了,今天又是最重要的一場有很多領導來看等等。觀眾的理解不能成為演員找補的點。我覺得要把觀眾和演員視角去分開來說。
Jingle:
我特別贊成,我們寬容你可以,但是你不能對自己太寬容了,就作為專業人士,你對自己的業務是應該有要求和標準的。
Chris:
對。
Brian:
我覺得這不是寬容的問題,這不是一個絕對化的問題,你不能說一個演員他有一次忘詞就被釘到恥辱柱上。你演了100場里邊有一次忘詞和100場有75次忘詞這絕對是天壤之別。
Jingle:
那說白了,現在我們的問題又變成了就是量變和質變,然后這個量還沒辦法下定義。
Brian:
對,這個變化的量絕對不是0和1。就是我剛剛那句話,這些最牛X的演員你覺得從來沒忘過嗎?寇爺也忘過詞。我其實非常反對就一次忘詞來評論這些事情。
Jingle:
所以我覺得可能要把問題稍微轉化一下,不是說忘詞是不是就是業務能力不夠,而是說特別明顯的讓觀眾察覺了忘詞是不是業務能力不夠。
Chris:
而且這個業務能力,不止包括他的這個演唱,記詞的功底,包括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這個業務能力是一個綜合的能力。
Jingle:
大家如果都花時間討論這個事兒,這個事情已經是個現象了,絕對不是一個偶然的一次。一次的狀況我們不會這么專門去討論這件事,那樣就太苛刻。
Brian:
西區很有名的演員,大狗(Jeremy Secomb)演沙威的時候,有一次跳河歌直接唱了兩句阿讓的詞,這是很嚴重的問題了吧,但是他演了那么多年,演了上千場,里邊出了這樣一個事故,你們覺得這樣看是很嚴重的事情嗎?
Jingle:
但是這個觀眾可能這輩子進劇場就看那一場,對于大狗是幾千分之一,對于觀眾來說是100%。那你能說他不是個事故嗎?你能說在這個觀眾心里,這個演員的業務能力是過硬的嗎?
Brian:
我們討論的不是這個觀眾,我們討論的是這個演員。
Jingle:
但你要這么討論的話,對觀眾不公平。
桶:
我插一嘴,就是其實我聽一下,我覺得咱們現在討論的核心點是,忘詞這個事情反映出來演員對于戲劇的態度。如果演員把這件事當成一個很嚴肅的事情來處理,在舞臺上盡力挽救,這是一種負責的態度;直接就晾在那兒,沒有想要挽救這個事情,這是另一種態度。
初:
我依然認為忘詞不能跟業務能力直接劃等號,但是所有演員都應該做好一個預案,如果忘詞應該怎么辦?對于忘詞這種解決的臨場辦法是要提前做好準備的。雖然并不是所有舞臺問題都可以通過臨場發揮來解決,但是準備了沒用上和壓根不準備這完全是兩碼事了。
Brian:
是的,我們學校排演學生劇都會教演員忘詞了怎么辦。
初:
我們培訓都會教老師,如果你有頁PPT突然就發現沒講,你該怎么辦?如果有知識點講錯了應該怎么辦。
Jingle:
準備了是一回事兒,遇上事兒了能不能反應過來就是另一件事兒了。非要糾結業務能力的話,倒不如大家一起定義一下業務能力都包括哪些,臺詞功底必然是其中之一。把臺詞流暢地說出來,唱出來,把劇情完整地表現出來,這是非常基礎的業務能力。這個大家肯定是有共識的。這塊你做的不好,你還說業務能力OK,這個事兒肯定是不成立的對吧。
我倒覺得其實倒不用給演員去找補太多說哎呀突發狀況,你沒做好,我們都理解。但是能理解等于能接受嗎?我也能理解,但我肯定不能接受,就算寇爺也這么干,我也不能接受。
M_M:
不是,就像你剛才說的能理解,能接受,這都是觀眾給予演員的寬容,跟觀眾給予演員的支持,但是演員本身要有態度,比如說今天錯了,后面所有場次演出都沒有錯,那表示說TA其實是有在努力提高自己的,對待錯誤的態度是端正的,努力降低自己的錯誤率。另一種情況,TA就一直劃水,今天錯A,明天錯B,后天錯C。
Jingle:
大家如果過于寬容的話,今天80分兒能接受,明天60分也能接受,越來越滑坡,這個事情都很可怕了。
初:
但講真,假設一個演員,TA存在連續多場演出都出現問題。那要么是TA業務能力需要提高,要么TA可能心態已經徹底崩潰了放棄自我拯救,要么TA可能需要休息下。。。
桶:
我們說最現實一點,就是你在臺上演出,你是拿錢的,底下觀眾是付了錢來的,你得能給出拿這個錢的一個理由。說白了戲劇它也是一份工作。工作中如果犯了一個錯誤的話,會不會被老板罵,被甲方爸爸罵,該不該扣工資扣獎金,會不會影響升職加薪。
Jingle:
對,央視主持人念錯字肯定要扣錢的。
Brian:
那我覺得你理解的戲劇舞臺和我理解的戲劇舞臺不是一個。如果你去西區,看10天或者20天的劇,你會發現你其實很難看到100分的劇,但是你絕大部分時間看到的是99分的劇。
Jingle:
這個我非常同意,它的魅力就在于它是個缺憾藝術。
Brian:
我們不能要求100分的演出,所以我很反對以一種完美主義的態度來看的,但是我還是這個態,100場出一場的差錯對演員的評價跟100場出75場的差錯對演員的評價是應完全不一樣的,但是這個閾值哪怕說不清楚,也絕對不應該是在0和1之間。沒有因為一個錯誤一錘子的打死TA,我們才能看到TA為了不犯錯誤,為了彌補錯誤所做出的努力。
桶:
所以總結下來,忘詞本身是不可避免的一個必然現象,我們達成了這個共識。關鍵是演員他對于角色的詮釋、對于舞臺掌控、對于突發情況的處理,觀眾能感受到他對舞臺灌注了足夠多的精力和給出了足夠多的奉獻,這是大家需要的,大家都是掏錢進來。
初:
我有個問題,我不太了解這個音樂劇排練,但是我發現現在好多音樂劇,在卡司選擇上,恨不得給觀眾搞出排列組合。一個角色可能有四五個演員;這些演員又排列組合分成五六組。那他們會分別在一起磨合、排練多久?如果跟對手戲的演員磨合時間不夠,這個會不會影響最終的舞臺效果?還是說,不管對手戲是哪個演員,他們都只按照自己的節奏演出,不需要根據對方做調整?
Chris:
這兩年受到疫情的影響,很多公司在維持運營上都有困難。這個情況未來幾年應該也會持續存在,變異持續,新一波疫情隨時又起來。即便是能演也沒辦法巡演。為了解決生存的問題,那么必然會急切安排開演。這也會導致演員排練的時間少,磨合的時間少,忘詞也可能就是這種現象導致的吧。
Jingle:
你說這個確實也是一個原因。初剛說的會不會是劇方分攤風險,演員多,總有一個能唱好,能把這個劇立住。
Chris:
初說的這個事情,我更愿意往好的方面想,是給更多年輕演員提供鍛煉的機會。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有限的演出場次,這種鍛煉機會是遠遠不夠的。之前采訪苗芳老師的時候,她演阿爾東沙演了114場,每場都還有新東西新感受讓她不斷調整。短期的演出,卡司多確實不如讓1-2組卡司好好鍛煉一下,把這部劇吃透。這種鍛煉就是業務能力的鍛煉,這是演員成長必不可少的一環。
最后,深入了解西區、寬街音樂劇運作的Cindy姐姐補充說:
一個成熟的市場對音樂劇演員的專業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表演,唱功,舞蹈,臺詞功底,臨場發揮,體力,等等等等。“不忘詞”只是其中最最基本的一項能力,卻偏偏是一旦發生最容易被觀眾“識破”的一項。無論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忘詞,僅憑借這一點就將演員的業務能力一棒子打死肯定過于偏激了。我個人覺得相比于忘詞,整場演出演員不在狀態,或者干脆出戲,對演出效果的影響才更大。
音樂劇是現場表演藝術,這種形式就決定了每場演出都是獨一無二的。忘詞、跑調、破音、拿錯道具,走錯位,這在任何一個市場都是非常常見的事情。只要還有圓回來的余地,只要沒有嚴重到影響劇情發展,我更愿意把它們看成是不傷大雅的小失誤,不至于上綱上線到”演出事故“,否則一季巡演下來,一半都是演出事故,演員都失業了,劇迷看什么哈哈哈哈
腦洞:回復“腦洞”有驚喜
音樂劇圈: | | | ②
觀劇貼士:|||||| | |||||
劇荒安利:|||||||
字謎: |||||魅影臉盲等級測試|Ham字謎
劇咖:||||||||HerbertKretzmer||| |
Musical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