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自有文字誕生,為保存文明、延續薪火,書籍的出現已是必然。早期的文字或刻于甲骨,或鑄于青銅,但多零散,不能稱之為通常意義上的“書”。
簡策
《說文解字》中說:“著于竹帛謂之書”。竹者,簡策也,帛者,縑帛也。古時候并無紙張,最早出現的書籍是刻或寫在簡策上的。簡策通常以竹或木為材料,經過削制,以細繩編連而成,這種可算是書籍最初的裝幀形式。目前有學者認為,早在商代,簡策就已經出現了。
帛書
簡策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福音。但是,簡策過于笨重,往往一大捆簡策,上面記載的東西并不多。于是在戰國時期,又出現用縑帛作為載體的書籍。
縑帛,是一種質地細密的絹。這種形式的書籍,內容書寫在一塊一塊的縑帛上,既可以疊放后保存,又可以在完成后卷在一根軸上,如果文字篇幅較大,還可以用數塊縑帛粘接到一起再卷。帛書相對竹木簡來說,質地輕便,便于拿取和攜帶,但可以想象,他的造價太高了! 在古時候,一般人是用不起的,無法廣泛使用,因此,帛書一直是作為簡策的補充形式而存在。
到了東漢末年,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用樹皮、破布、舊漁網等材料制作出了“蔡侯紙”,至此,簡策和帛書的時代被終結了,紙張開始作為主角,被大量應用,登上了書籍載體的舞臺。
卷軸裝書籍
卷軸展開后
最早的紙質書,裝幀形式和卷軸帛書一樣,均為卷軸裝。為了便于拿取和閱讀,卷軸頁面有長度限制,因為過長的卷軸不利于翻找內容。因此,卷軸書承載的內容的多少也有限制。一般以一個“內容貫通的一部分”做為整體,單獨做成一個卷軸。一部書,可能會由多個卷軸組成——我個人認為,我們現在常說的書籍幾“卷”,這個卷的叫法,可能便是由此而來。
龍鱗裝書籍
隨著文化的繁榮,為了更多地承載內容,書籍的裝幀形式演變出旋風裝。旋風裝,亦稱“旋風葉”、“龍鱗裝”, 出現于唐代中葉。其形式是:長紙作底,首頁全裱置于卷首,自次頁起,鱗次向左裱貼于底卷上。書頁鱗次相積,閱讀時從右向左逐頁翻閱,收藏時從卷首向卷尾卷起,便于翻閱, 也利于保護書葉。旋風裝由卷軸裝演變而來,它的本質上仍舊屬于卷軸裝。
這種裝訂形式卷起時從外表看與卷軸裝無異,但內部的書頁打開時宛如自然界的旋風般飛舞,所以得名“旋風裝”,展開時,書頁又如鱗狀有序排列,故又稱“龍鱗裝”。
從閱讀形式來講,簡策、帛書、旋風裝等裝幀形式,都屬于卷軸裝。這種類型的各種裝訂形式統一的缺點就是內容承載量不大,一般內容較豐富的書籍不宜采用。
經折裝書籍
當人們放棄了“卷軸”的固有思維,新的裝幀形式出現了——把一張長的卷軸按照同樣的大小反復折疊成方形,最前和最后兩面粘在硬板上,棄卷軸以前后封面代之,這便是“折子裝”。折子裝大約從唐代或者五代時期開始使用,因為佛家經書多用這種形式,因此,這種裝訂形式也被稱為“經折裝”。
相較于卷軸裝,經折裝的書可以定位到需要閱讀的部分直接打開,不像卷軸裝的書必須從頭打開一直翻卷到需要閱讀的地方才停止,大大提高了書籍閱讀的方便性。因為形制方正,也減少了書籍所占用的體積空間。
經折裝的出現,是中國書籍的形式從“卷”到“方正”的轉折點。自經折裝以后,所有書籍裝幀形式的變化大部分都是在“方形書”這個范圍之內了。
經折裝相對卷軸裝來說是革命性的進步,但經折裝的缺點也很明顯——拿放稍不注意即會散開,容易折損撕毀書頁,收取也不方便,尤其是較厚的書籍。為了彌補這一缺點,人們在經折裝的基礎上,又對書籍的裝幀加以變化,就出現了“蝴蝶裝”。
蝴蝶裝書籍展開狀態
蝴蝶裝簡稱“蝶裝”,又稱“粘頁”——將印有文字的紙面每一面以中縫為準,朝有字的一面對折,再把所有頁面按照頁碼順序排列,在中縫位置用糨糊粘貼在另一包背紙上,然后裁齊成書。蝴蝶裝的書籍翻閱起來頁面就像蝴蝶飛舞的翅膀,因此而得名。
包背裝書籍
和蝴蝶裝相反,將印有文字的紙面以中縫為準朝無字的一面對折,以中縫作為書口,將其對應的另外一邊作為書脊,在書脊一側鉆孔,塞入紙捻釘牢(紙捻即紙搓的繩子,也稱紙釘),在書脊處施膠,粘一張完整的紙張作為封面,這就是“包背裝”。一般認為,包背裝起源于元朝,興盛于明朝,至清代初期尚在大量沿用。除了紙張為折疊后的雙層紙,從外觀上看,包背裝和現代書籍已經沒有太大的分別。
線裝書籍
提到古書古籍,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線裝書”,其實,除了簡策用線繩串編,我們以上談到的幾種書籍裝幀形式,都是不用線的。通常意義上的“線裝書”,一直到明末清初才興盛起來。
線裝書籍
我們見到的線裝書,大體形制是基于包背裝的——同樣使用紙捻固定紙張,所不同是,用紙捻裝訂之后,線裝書不采用一張完整的紙做封面封底,而是在封面和封底位置各用一張較厚的紙張,然后重新打孔,用絲線再次固定。線裝書的書脊都是裸露的,這是它和包背裝的明顯區別。
從民國時期一直到現代,紙張雙面印刷文字已經被普遍采用,相應的書籍裝訂外觀雖有變化,但核心操作仍舊是古代形式的沿襲。中國書籍裝幀的演變,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中國獨有的特征,在世界書籍裝幀設計史上也有著重要的地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