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中國的年輕人基本不知道阿爾巴尼亞這個國家,媒體上也很少提到它。
阿爾巴尼亞位于地中海東岸,巴爾干半島西南部,在歐洲古代史上沒有多少存在感,在近代,它也一度淪為歐洲最窮的國家。
它的領土面積約2.8萬平方公里,人口不到300萬。我國寧夏回族自治區6.64萬平方公里,人口720萬人,阿爾巴尼亞沒有半個寧夏大,人口也沒有寧夏一半多。阿爾巴尼亞的體量在中國也就是一個小地級市或者大縣城的水平。
但是這么小的國家卻在國際舞臺上,尤其在中國人民印象中曾經有很強的存在感。
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位領導人,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第一書記恩維爾·霍查,從1945年到1985年統治阿爾巴尼亞整整40年。
恩維爾·霍查生于1908年,家鄉位于阿爾巴尼亞南部的吉諾卡斯特城,是一個商人家庭的小兒子,父親和大哥去美國做生意,霍查在做市長的叔叔家長大,叔叔是堅定的無神論者,他對霍查的三觀形成有著極大的影響。
1930年,22歲的霍查到法國留學,他對所學的植物學興趣不大,卻對政治產生了濃厚興趣。霍查成績非常糟糕,不得不中斷學業。靠著家族的影響和自己的激進,霍查當上了阿爾巴尼亞王國駐比利時大使館的秘書,其間他不時在法共報紙上發表文章。在比利時待了一段時間后,1936年霍查突然回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將霍查推上了阿爾巴尼亞的政治舞臺。霍查動員、領導群眾投入反法西斯斗爭,并成為當時反法西斯組織的創始者之一。
1941年,阿爾巴尼亞共產主義小組召開建黨大會,霍查被推舉為領袖,領導阿共開展反法西斯斗爭。那時候的霍查,是一名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一位抗擊法西斯的民族英雄,他成了意大利當局眼中的頭號死敵,被缺席審判定為死刑。這無疑更增加了霍查頭上的英雄光環,他在黨內的威望與日俱增。
1944年,霍查率軍攻陷首都地拉那,取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1945年阿爾巴尼亞建國,并在同年舉行大選,霍查成為國家領導人,而且一干就是40年,直到1985年去世。
霍查統治期間的阿爾巴尼亞,廢除了落后荒涼的傳統民族宗教習俗,成長為一個世俗國家,工農業和醫療事業均有較大發展,跟歷史縱向相比,霍查干得還算可以。但在一個200萬人口的小國里,專修內政是無法給他創造這么大的名聲的。
讓霍查在國際上出名的,不是他勵精圖治領導小國寡民自力更生、共同富裕,而是他成功得罪了當時世界的兩大陣營。
霍查的外交政策,到底是有著濃烈的個人獨裁色彩、又窮又橫的強盜邏輯?還是有著不屈不撓的民族主義和不畏強權的斗爭精神呢?
本文以霍查領導下的阿爾巴尼亞與南斯拉夫的外交為例說明。
1945年阿爾巴尼亞建國初期,對于自己南邊的鄰居希臘和北邊的鄰居南斯拉夫,霍查自然要靠近社會主義陣營的南斯拉夫。希臘是君主制國家,受英美支持,自然是革命者霍查眼中的天地。
1929年至2003年建立的南斯拉夫,是以塞爾維亞族為主、以塞爾維亞王國為基礎建立的國家。
然而同一陣營、互為鄰居的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是友好鄰邦嗎?鐵托與霍查有革命友誼嗎?
如果說蘇聯是社會主義陣營當之無愧的老大哥,那1929年建國的南斯拉夫就是當仁不讓的二哥,1945年建國的阿爾巴尼亞成了南斯拉夫的小弟,南斯拉夫也急于樹立當哥哥的威信,想把阿爾巴尼亞當成自己的小跟班。它第一個承認霍查領導的政權,并與之簽署友好互助條約,霍查為獲得國際支持,也投其所好,緊緊跟隨南斯拉夫領導人鐵托。
鐵托喜歡槍,霍查在國內四處尋找鐵托喜歡的那種類型,一共找到了三支,其實霍查本人也很喜歡這三支槍,他請南斯拉夫大使將三支槍送給鐵托過目,讓鐵托挑一支,不料,鐵托同志對這三支槍都非常喜歡,霍查只好忍痛割愛,戀戀不舍地將三支槍全部送了出去。
霍查第一個訪問的國家是南斯拉夫,他也是第一個被南斯拉夫授予最高勛章的外國人。南斯拉夫把霍查當親兄弟,霍查也沒把自己當外人,他大喊口號:“我們與南斯拉夫是兄弟關系,這是我們生存的保證。”
但是在霍查心中,他非常討厭南斯拉夫人。
南阿兩國在科索沃歸屬問題上一直存在爭議,這是有歷史原因的。
公元前2000年,今日阿爾巴尼亞境內的阿族人就在科索沃居住,公元9世紀,科索沃處于拜占庭統治之下,在同拜占庭和保加利亞的斗爭中,誕生了塞爾維亞國家,所以塞族人將科索沃視為塞爾維亞民族的發源地和文化的搖籃。
而生活在此地區的阿爾巴尼亞族在歷史上長期遭受奧斯曼土耳其、塞爾維亞王國、南斯拉夫以及二戰期間法西斯占領者的奴役,長期以來,阿族人心中一直存有建立“大阿爾巴尼亞”思想的種子。霍查在他的中學畢業論文中,曾用委婉動聽的詞藻贊美阿爾巴尼亞人的優點,并極力貶低南斯拉夫人,幻想他的祖國的邊界應延伸到希臘、科索沃、馬其頓和黑山。
二戰中,意大利入侵阿爾巴尼亞,德國攻占南斯拉夫。
1937年4月7日,墨索里尼侵入阿爾巴尼亞,隨后將其占領。1941年4月6日,德國入侵南斯拉夫,被意大利統治的阿爾巴尼亞傀儡政府參與了對南斯拉夫的肢解行為。其后,科索沃—梅托希亞歸并于意大利,并將此地劃歸為意大利統治下的阿爾巴尼亞。
在這件事上,阿爾巴尼亞和南斯拉夫共黨都首先站在了民族主義的立場上,都希望科索沃并入自己的國家。其實在南斯拉夫心中,他們還希望阿爾巴尼亞都并入自己,這引起阿共黨的極端敏感和強烈反對。
1943年,南共提出建立“巴爾干參謀部”來統一指揮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希臘和保加利亞游擊隊時,阿黨就表示反對。
1943年12月底,科索沃以及梅托希亞的共產黨人和游擊隊代表在阿北部小鎮布雅召開會議,通過了“科索沃和梅托希亞愿意同阿爾巴尼亞聯合”的決議,遭到南共的堅決反對。
1944年3月,南共中央致函阿黨和南共科索沃區委,拒絕了布雅決議。南共稱,當此兩國人民共同抵抗法西斯侵略的關頭,兩國兩黨應加強反法西斯斗爭的合作和協調行動,邊界問題應該留待戰后解決。
在1944年11月舉行的培拉特會議上,南共代表提出的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建立聯邦的計劃,又遭到霍查派的堅決反對。
二戰中,南斯拉夫人幾乎完全憑借自己的力量抵抗了德國法西斯的進攻,從而取得了勝利,這一壯舉激發了南斯拉夫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戰后,科索沃根據該地區居民自由表達的意愿,科索沃自治省和塞爾維亞聯邦合并,同時加入南斯拉夫聯邦。
阿爾巴尼亞到嘴的鴨子飛了,此后報復性地向南斯拉夫索要財物。
戰后的南斯拉夫認為自己的地位僅次于蘇聯,蘇聯也授權南斯拉夫好好“照顧”阿爾巴尼亞這位小兄弟。
阿爾巴尼亞物產并不豐富,從此開始“吃爹喝爹不謝爹”的模式,啥都問南斯拉夫要。阿爾巴尼亞與南斯拉夫簽了一系列條約,霍查要求南斯拉夫援助鐵路、援建鋼廠、援助糧食,還要求援助酒精,索要的數額竟然超過其國內人均需要的十倍以上。
南斯拉夫通過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措施,給阿爾巴尼亞不斷輸血,使阿爾巴尼亞成為其衛星國,而且還試圖將其以第七共和國的身份納入自己的聯邦之中。但以霍查為代表的阿爾巴尼亞部分領導人,反對南斯拉夫的控制和干涉,主張阿爾巴尼亞要走獨立發展的道路。
阿爾巴尼亞與南斯拉夫,在科索沃問題上,在控制與反控制方面幾經斗爭,它們之間從來就不是什么兄弟,也就不能一味嘲諷霍查獅子大開口向南斯拉夫要這要那,或許這是霍查的一種策略呢。
霍查一直認為,南斯拉夫人想對阿爾巴尼亞搞殖民政策,讓阿爾巴尼亞成為南斯拉夫人的糧倉。
戰后南斯拉夫對阿爾巴尼亞的過分親密與拉攏,引起莫斯科的懷疑和不滿,南斯拉夫越來越不聽“大哥”的話了,南斯拉夫問蘇聯要專家、要支援,轉身又在阿爾巴尼亞面前裝老大,要啥給啥,這不是想“兼并”阿爾巴尼亞嗎?你這么做尊重“大哥”嗎?你這么做也讓“大哥”在英、美等國家面前難以交代啊!
此后,蘇聯直接往地拉那派專家,幫助阿爾巴尼亞勘探石油,南斯拉夫也是個“窮國”,它能給阿爾巴尼亞的,蘇聯更能給。而霍查也借機與鐵托決裂。
本來,科索沃這塊到了阿爾巴尼亞嘴里的肥肉被南斯拉夫叼走一直讓霍查耿耿于懷。
1948年,蘇聯和南斯拉夫交惡,對于南斯拉夫這位曾經大力援助過阿爾巴尼亞,巴爾干半島上的老大哥,霍查沒有半分客氣,毅然決然地跟蘇聯站到了一起,猛烈攻擊南斯拉夫領導人鐵托,嚴厲譴責南共領導人的“公開叛變”行為,指責南共領導背叛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背叛了社會主義陣營。此后,南阿關系迅速惡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