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網文化截圖
2022年1月28日,農歷臘月二十六,《街坊鄰居:傅文俊藝術作品展》在重慶山城巷26號長樂永康開展,展覽持續到正月十六2月16日。
這次展覽拿什么作品在山城巷這個特別的地方展出,藝術家幾乎沒有猶豫,《街坊鄰居》這幅12米長的作品再合適不過,一定要有!
《街坊鄰居:傅文俊藝術作品展》展覽現場
山城巷是老重慶的縮影
山城巷位于重慶母城渝中區,臨崖而建,1900年便有人在此居住,當時稱天燈街,后改名山城巷。是重慶市唯一一條以山城命名的街巷,被稱為“最重慶的百年老巷”。山城巷的建筑風格、層層疊高的地勢形態、爬坡上坎的街巷都是老重慶山地街區的經典代表。這里的吊腳樓保持著原汁原味老重慶的風土人情和煙火氣息,承載著幾代重慶人的記憶。
自小在渝中區長大的傅文俊,對山城巷這樣上坡下坎、彎彎拐拐的街巷熟悉得不能再熟悉。2000年以后傅文俊耗費幾年時間,走街串巷收集散落在城市邊緣的那些瀕臨拆遷的吊腳樓,用鏡頭記錄它們風韻猶存的倩影。他根據史料對這些零散的建筑進行了重新規劃和復原,將那些支離破碎的記憶修復成《街坊鄰居》這幅歷史畫面。
山城巷仿佛就是《街坊鄰居》里的某條巷子,真實的情景和藝術的呈現互為補充。為此山城巷特意為這次展覽開辟出一塊場地,讓老重慶的樣貌與氣息在現實與想象中無縫切換。
從清代長樂永康石朝門入口處觀看《街坊鄰居》
《街坊鄰居》展覽現場
展出作品《街坊鄰居》
與大多數城市不同,老重慶的房屋都是順山借勢、沿江修建,因為這里平地少、坡地多。最有特色的當屬吊腳樓,它可以最大程度地節約土地,挨著山坡就可以建,不需要特別的材料,全憑手工勞力、造價也很低廉。重慶雨多霧大、氣候潮濕,吊腳樓高懸在地上,既通風干燥,又防蟲防水防野獸。老重慶吊腳樓這種獨特的民居,最早可追溯到東漢以前,鼎盛時期在上世紀的30、40年代的抗戰時期,大街小巷都是雜亂無章、見縫插針的吊腳樓。
隨著20世紀末城市改造進程的加快,這些吊腳樓被逐漸拆除,如今在重慶市中心已經非常罕見,山城巷是為數不多、可以一睹其風貌的地方了。現代化、標準化的建筑格局替代了傳統民居,舊時鄰里間你來我往、相互照應的生活方式也漸行漸遠,在新的建筑、乃至城市格局里,鄰里關系被快節奏、高效率的現代生活所支配,住在同一棟樓里,常常彼此也不認識,更難談到信任。
《街坊鄰居》傅文俊 數繪攝影 1400x140cm 2009
對于疏離的鄰里關系,傅文俊是感到憂慮的,從他在這幅14米長、1.4米高的長卷《街坊鄰居》中不難看出。圖中山城老屋層層疊疊,陽臺上的鍋碗瓢盆、窗口晾曬的衣物、角落里廢棄的物件,分明在說這里有人在生活,但人的蹤影卻難以看到。經過一番細細查看,才能發現畫面中僅有的2個人:1個人坐在正中佛像下方的棚屋內,另1個沿佛像右下方吊腳樓背后的石階,往上走到畫面最上方,一個從陽臺返回屋內的背影隱約可見。這僅有的2個人還位于畫面上下兩端,在各自的空間內活動,沒有任何交流。無論是舊的、還是新的,房子只是房子,生活少了人間煙火氣,總感覺少了一種味道。
《街坊鄰居》局部
《街坊鄰居》局部
生活的變遷有時伴隨著無奈,但對理想生活的設想相對是容易的。《街坊鄰居》伴隨著一絲憂慮,更多地傾注了藝術家對詩意化理想生活的向往。整幅作品呈現工筆淡彩效果,沒有大紅大綠、熱鬧喧囂的氛圍,是生活樸實平淡的樣子。同時,這里的生活又是情趣盎然的,流淌著恬靜和詩意:屋后開著紫花的大樹,綠色藤蔓植物爬滿的墻壁,空調機掛在破舊的屋外、電線拉拉雜雜地掛著空中。你可以想見,這里夏季炎熱,雨水豐沛,植物肆意生長,對人來說就比較難熬了。山城在變,而“火爐”般的酷熱卻一直沒變。理想的生活不是100%的完美,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是一種智慧,享受大自然所賦予的,讓生活閃爍起樂趣和詩意,更加難能可貴!
沉浸式游覽老重慶
老重慶瀕臨拆遷的吊腳樓凝聚了幾十年、上百年的時光,藝術家不是檔案記錄員,無法一五一十、分毫不差地去做記錄。傅文俊選擇了用藝術圖像的方式再現了老重慶人文與生態的文獻。他運用電影蒙太奇手法與后現代主義藝術的表現方式,將幾十張照片拼接起來,把不同時期修建、位于不同地點的老屋并置在同一畫面上,讓時間和空間形成延續。中國書畫常用長卷,把橫向繪制的畫卷拿在手中,一段一段地觀看,從右邊合上一段,再向左打開另一段。這是一種中國人熟悉的美學形式,傅文俊也運用在《街坊鄰居》中,但作品的長度更長、高度更高,不能手拿觀賞,要行走起來,像游覽中國園林一般,一步一景、沉浸其中地去體驗。
《街坊鄰居》局部
《街坊鄰居》局部
照相機是傅文俊素材收集的工具,但最終的藝術作品已經不是常識中的攝影了,除了繪畫效果的線條和色彩,整幅作品采用中國傳統繪畫的散點透視法,攝影的焦點透視被弱化,攝影的感覺也被大大削弱了,這當然是藝術家的有意為之。傳統中國山水畫可行、可望、可居、可游,我們可以用觀看中國畫、“在畫中游”的有趣方式,把自己想象成一名游客,進入《街坊鄰居》去體驗一把爬坡上坎的老重慶。沿著吊腳樓背后的石梯爬一小段,抬頭就望見左邊的佛像頷首微笑,手持施無畏印,意為解除眾生痛苦,高大威嚴,不知佇立了多長時間;眼前的人家,有一處簡陋的院落,院子里晾曬著一家人的衣服;石梯綿延向上,看不到盡頭,一層又一層的房子黑壓壓地擋住了天空;一陣風吹來,右邊大樹綻放的紫花飄來陣陣清香;回頭轉身望去,吊腳樓的瓦片屋頂攔截了視線,而嘩啦啦的江水聲不絕于耳。
結語
傅文俊的《街坊鄰居》源于老重慶,卻不僅是老重慶,過往與現在、真實與想象、憂慮與希望交織出的詩意生活,是對昨日的記憶,也是對未來的期許,浸透著對鄉土的濃厚懷念,承載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正如四川美術學院李巍教授對《街坊鄰居》的一段精彩解讀,“這是山城城市風貌變更的一個歷史見證,這是當今人際交往變化的一種全新詮釋,這是圖像藝術家創造的一個虛幻世界,這是人們心靈中呼喚的一份世俗鄉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