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駝道-綏蒙紅色國際通道 阿拉善-庫侖(今烏蘭巴托)
阿拉善地區歷史上一直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由于地處北部邊陲,與蒙古接壤,使它在政治上顯得更為重要。
古駝道:
1,定庫駝道 又稱“喀爾喀扎睦”,“ 喀爾喀”為今蒙古國一部族名,“扎睦”在蒙古語中為“路”之意。清朝中期以后,天津、河北、陜西、山西、綏遠、寧夏、甘肅一帶的商人經阿拉善和碩特旗旗府定遠營(今巴彥浩特)、烏力吉蘇木直達外蒙古庫倫(今烏蘭巴托)從事貿易往來的路線,“定庫駝道”全程約1200公里。
2,達庫駝道 從額濟納旗首府達來庫布北行22.5公里至查汗布勒格;繼續北行15公里至老東廟;北行10公里至策克;北行20公里至準札哈烏蘇;又北行20公里進入外蒙古三音諾彥汗部(今蒙古南戈壁省)的塔林敖包,再經土謝圖汗部(今蒙古中戈壁省和中央?。┻_庫倫(今烏蘭巴托)達庫駝道全程約987.5公里。
阿拉善定遠營素有塞外“小北京”的美譽,是中國北疆游牧民族地區唯一座雄偉、正規的城池。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蒙古族顧實汗之孫和羅理歸順清政府,后又出征青、藏有功,為世襲親王,封其駐地為定遠營。城池四合院式布局,設計獨特,建筑精巧、宏偉,兼具蒙古、漢民族建筑藝術風格,是歷史文化的最好講述者。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很多共產國際工作人員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等依靠古老的商旅駝道,取道阿拉善來往于蘇聯、蒙古和內地之間,開辟了聯系共產國際的紅色秘密交通線,形成了一條解放區通向共產國際活動中心莫斯科的秘密紅色通道,由此在阿拉善大地留下了許多老一輩革命家鮮為人知而燦爛光輝的事跡。
“鄧小平同志曾經從這條道路到過定遠營,這在相關史料中多有記載。1926年5月,馮玉祥訪問蘇聯時,希望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從東方大學和中山大學選派革命同志到他的部隊從事政治工作。《鄧小平自述》里提到,1926年底,鄧小平結束了長達6年的國外勤工儉學生活,受中共中央和共產國際派遣,與王崇云、朱士恒等人一起前往馮玉祥部隊工作,從莫斯科啟程踏上了歸國的旅途?!?/p>
鄧小平同志的女兒鄧楠在《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里也記載了鄧小平對這條歸國路線的回憶:“先乘火車,到烏金斯克換乘汽車,到達當時蒙古的庫倫(烏蘭巴托)。等了一個短時期后,由于車輛容載的限制,首先派出3人為第一批先遣隊,這3個人就是共產黨員鄧希賢(鄧小平)和王崇云、朱士恒2名共青團員。他們3人換乘的是蘇聯給馮玉祥部隊運送子彈的汽車,一共3輛,都由蘇聯人駕駛?!边M入阿拉善境內后,由于沙漠阻路,他們3人“乘駱駝,整整走了8天8夜,才算走出了這看似無邊無際的死亡之?!?,到達定遠營,然后再從定遠營奔赴革命前線。
“共產國際代表也走過這條交通線,第一次大革命失敗以后,為加強共產黨對西北地區革命的領導,派王若飛、吉合、潘恩溥等人回國,建立西北地區統一的黨組織,領導革命斗爭。共產國際派奧希洛夫與王若飛一起在西北地區開展工作?!?/p>
1931年7月底,共產國際中國派王若飛、潘恩溥等人回國建立西北特委,開展陜、甘、寧、綏一帶的武裝斗爭。
王若飛等人到蒙古庫侖(今烏蘭巴托)后兵分兩路。
東路由王若飛帶隊經驛林入境到歸綏前往河套一帶;
西路由潘恩溥帶隊入境阿拉善旗定遠營。因為發生過“戊辰事件”,阿拉善旗加強邊卡防務和對外來人的盤查,潘恩溥等人剛到阿拉善旗即被逮捕。
共產國際代表奧西洛夫和共產黨員圖門巴依爾、額爾敦別立格等4人于11月從蒙古入境后在今阿拉善左旗吉蘭泰鹽湖附近被反動派圍剿殺害。
“由于阿拉善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環境,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期,中共領導人便因歷史交通與人員往來并做出了一個重要決策:北渡黃河占領阿拉善,打通國際路線,獲得共產國際和蘇聯的武器援助,從西北打開抗日局面?!?/p>
1935年9月9日,毛澤東率領中央和紅一方面軍單獨北上,9月12日召開俄界會議,毛澤東強調了北上打通國際路線的戰略意義。
紅軍開始長征后,由于密碼變化即與共產國際失去了聯系。但是,共產國際一直關注著中國革命。1935年7月,共產國際召開第七次代表大會,為了盡快讓中共中央了解共產國際七大和“八一宣言”的新思想、新策略,共產國際中共派林育英(張浩)即速回國傳達?!傲钟⒒貒叩木褪钱斈赅囆∑阶哌^的古駝道,騎駱駝入境阿拉善后,為應付盤查,他和密電員趙玉珍裝扮成走鄉串戶的貨郎,穿著光板皮襖,挑副貨筐,經定遠營到達銀川。經過3個月的長途跋涉,終于找到了與共產國際長期失去電訊聯系的中共中央。張浩的到來是中共黨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共中央由此與共產國際恢復聯系。
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張浩向大會傳達了共產國際指示?!?/p>
“三大主力紅軍勝利會師后,中共中央認為打通國際路線的時機成熟了。于是發動了寧夏戰役。寧夏戰役的目的就是占領包括今天的阿拉善地區的寧夏省和甘北地區,從中蒙邊境接收共產國際援助物資。這樣,阿拉善定遠營就成了紅軍的戰略目的地,在已知的中央與紅軍前沿的電報中提到‘定遠營’達20多次?!?/p>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計劃從新疆或寧夏(今阿拉善盟)接通外蒙、蘇聯,接受共產國際援助。后決定從時屬寧夏省的阿拉善旗定遠營打開通道。由于國民黨部隊重兵圍堵,紅軍主力未能全部渡過黃河。11月2日,共產國際致電中共中央,改變原定的在定遠營進行物資援助的計劃,要求紅軍在新疆邊境接收物資,紅軍被迫中止了寧夏戰役。寧夏戰役從1936年10月24日開始至11月8日結束,歷時16天,幾乎調動了紅軍所有的力量,卻始終未能突破國民黨部隊的圍追堵截而靠近定遠營。1937年春夏,渡過黃河的紅軍西路軍余部繞經阿拉善沙漠,從蒙甘寧交界的阿拉善旗銀盤水(今溫都爾勒圖鎮)渡過黃河,返回延安。
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緬懷革命先驅的英勇事跡,弘揚革命精神。
內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吉蘭泰鎮
“共產國際戰士等四烈士遇難處”
為紀念奧希洛夫等烈士牧民在遇難地堆起石堆
此遺址為共產國際戰士奧希洛夫等四烈士殉難地,位于阿拉善左旗吉蘭泰鎮巴特日布拉格嘎查的烏霍托勒(原稱巴音吉蘭太巴格西部烏呼圖勒),是奧希洛夫、圖門巴依爾、額爾敦別立格等4人遇害之地。
1931年夏,共產國際派其與王若飛回國開展中共西北特委的工作。同年11月奧希洛夫帶圖門巴依爾(烏審旗人)、額爾敦別立格(東北人)及一名蘇聯女共產黨員(姓名不詳)一行4人,由烏蘭巴托出發,經蒙古邊城科不多進入阿拉善旗境內,在巴音吉蘭太烏呼圖勒休息時,被蒙古流亡分子沙海旦增與圖克木巴格查漢所德蓋防卡相第勾結組建的以呼肯扣為首的追捕隊伍發現,奧希洛夫一行4人遇害,為共產主義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在沙日布爾都和溫都爾勒圖修建了“阿拉善共產國際秘密通道·當鋪驛站遺址”
“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將士途經阿拉善遺址”紀念碑
在阿拉善左旗賀蘭山腳下的木仁高勒修建了烈士陵園。木仁高勒烈士陵園,長眠著共產國際代表奧西洛夫、圖門巴依爾等革命烈士。每年清明節,巴彥浩特各族群眾都會來到賀蘭山腳下的烈士陵園,緬懷先烈。這里已成為了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也是阿拉善盟打造紅色旅游,傳播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