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居民融資需求持續低迷,居民部門去杠桿特征尤為顯著。1-5月居民新增貸款只有13318億元,是近十年來新低,而存款大幅增加78561億,創歷史新高。作為應對,政策力度還需加強,特別是扭轉收入預期、改善就業,提振居民消費如大規模發放消費券和加強金融科技的作用等。
疫情嚴重沖擊就業和收入預期。4月疫情反彈和封城防疫的沖擊集中顯現,供需兩端全面走弱,經濟下行超出預期。城鎮調查失業率升至6.1%,超過2020年同期,青年人和大城市失業問題尤為突出。盡管高頻數據顯示,5月經濟已經出現回暖跡象,但較本輪疫情前仍有明顯差距。就業市場惡化勢必沖擊居民收入預期,導致居民行為出現相應調整。
居民部門去杠桿特征顯著。5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8900億元,同比多增3920億元,較4月明顯改善。但在就業和收入預期降溫背景下,實體融資需求持續低迷;特別是居民部門,今年以來去杠桿(貸款減少、存款增加)特征突出。
1-5月,居民新增貸款13318億元,是近十年來新低。其中,短期貸款僅為1927億元,創2009年以來的新低,反映居民消費表現乏力;中長期貸款也只有11433億元,是2016年以來新低,表明購房需求薄弱。
1-5月,居民新增存款78561億元,創歷史新高。其中,前4個月定期及其他存款增加72960億元,創歷史最高水平,較上年同期增加近2萬億元;活期存款減少1801億元,反映居民信心不足,減少手中“活錢”而增加定期儲蓄。
政策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強。當前居民部門已經出現收縮資產負債表的苗頭,而發達經濟體的經驗顯示,一旦居民開始趨勢性縮減資產負債表,對經濟增長的沖擊將更加持久和劇烈。例如,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居民部門杠桿率由接近70%持續降至2015年的60%以下,期間日本經歷了長時間的經濟衰退。鑒于此,政策力度還需加強,特別是扭轉收入預期、改善就業,提振居民消費如大規模發放消費券等。
附:《疫情之下,中國如何扭轉消費下滑?》(本文首發于FT中文網)
文| 沈建光
3月以來,新一輪新冠疫情爆發并迅速蔓延,對中國工業生產、進出口貿易、物流快遞等造成沖擊,使以“三重壓力”為特征的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其中,需求收縮、消費下滑首當其沖。4月13日國常會以來,國務院辦公廳、發改委、商務部等多部門密集發文部署促消費。如何迅速扭轉消費下滑態勢,已成為中國政策層應對本輪經濟下行的核心課題。
但最新部署中仍少提及消費券政策。在筆者看來,國內外消費券的廣泛實踐已經表明,相關政策在扭轉短期消費下滑方面效果十分顯著,當前理應引起決策層足夠重視。
消費下滑:扭轉頹勢已刻不容緩
疫情沖擊之下居民消費下滑已成經濟主要風險。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3月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工業增加值增速均低于1-2月,但名義社零總額的增速跌幅最大,當月同比大幅降至-3.5%、創2020年5月以來新低。分品類看,除食品、飲料、藥品外,多數品類同步下挫,金銀珠寶、服裝、家電、石油制品、化妝品、日用品、汽車零售增速較1-2月下滑均超10個百分點;此外,餐飲收入同比降至-16.4%,反映接觸性聚集性消費面臨巨大沖擊。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疫情防控措施影響。新一輪疫情爆發以來,封城封路等措施迅速擴大,大規模阻斷了交通運輸和商品配送通道。另一方面則是就業壓力加劇。疫情疊加行業整治之下中國結構性失業壓力加劇,3月中國城鎮調查失業率跳升至5.8%;其中16-24歲青年人口失業率達到16.0%、處于2018年以來同期新高,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升至6.0%、創有數據記錄以來的新高。
消費下滑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拖累將進一步顯現。值得注意的是,在社零增速下行的同時,一季度GDP當季增速(4.8%)反而較去年四季度(4%)有所回升,其中最終消費支出的貢獻率仍然接近70%。這或許意味著消費下滑對于經濟增長的拖累并未完全體現,二季度GDP增速可能進一步下滑。
國內外政策實踐:消費券始終是刺激消費核心選項
上述情況下,要穩住宏觀經濟大盤、扭轉市場預期,盡快發力提振消費已刻不容緩。筆者觀察到,國內外不乏刺激消費政策的成功案例,其中多將消費券作為核心政策選項。
海外方面,“食物券”計劃在美國已成常規政策。早期消費券運用實例可追溯至大蕭條時期的美國,其首創的“食物券”計劃始于1939年5月,該計劃共實施4年,受益人累計達到2000萬人次,覆蓋了美國近一半的縣(郡),總計耗資2.62億美元,最高峰時該計劃同時資助400萬人。由于在幫助窮人、避免饑荒等方面曾取得良好效果,“食物券”計劃在1961年5月重啟,并于1964年由時任美國總統約翰遜提請國會通過了對“食物券”計劃的永久性立法。延續至今,美國農業部已將“食物券”計劃發展成一項常規的貧窮救濟制度,即“營養補充援助計劃(SNAP)”。
疫后英國的“半價就餐優惠計劃”效果也較好。疫情爆發后的2020年8月,英國財政部曾推出為期一個月的“半價就餐優惠計劃”,也可看作是消費券的一種。該計劃在8月份的每周一至周三為居民餐飲消費提供半價折扣補貼、上限為每人10英鎊。從效果來看,該計劃在實施期間帶來了商業街和購物中心的客流激增,對當時受到疫情沉重打擊的英國零售業帶來了直接提振作用。
國內方面,疫后實踐已證明了中國消費券政策的有效性。根據筆者不完全統計,2020年3月至2021年11月,全國有上百個地(市、縣)先后實施了超500輪消費券計劃,其中多數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短期局部效果;林毅夫、沈艷等對截至2020年4月18日之前實施消費券計劃的36個城市進行了統計,結果顯示乘數效應(關聯消費金額/消費券核銷金額)多分布在3.5—17倍之間。2021年香港消費券計劃在短期內也對本地消費帶來明顯提振,數據顯示自去年8月開始分批次發放消費券以來,香港零售當月同比增速迅速扭轉了此前的下行趨勢。
變相消費券:“汽車家電下鄉”效果顯著
2008年次貸危機之后中國推出的“家電、汽車下鄉”政策,以財政資金作為支持,直接針對特定人群、特定商品進行補貼,實質上與發放消費券無異。
政策的補貼力度空前。官方統計的數據顯示,從2007年開始實施“家電下鄉”政策,截至2012年9月,中央和地方財政累計投入補貼資金765億元,平均向每個農村家庭發放補貼近400元,實現銷售額6597.6億元;在“汽車下鄉”政策實施的22個月(2009.3-2010.12)中,全國補貼下鄉汽車、摩托車1791.47萬輛,累計兌付資金265.67億元。
效果也十分顯著。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中國大宗家電出口同比下降7%;而家電下鄉政策的實施帶動家電行業銷售產值從2009年6月開始由負轉正,最終實現2009年全年增長3%;據統計,2009年全國“家電下鄉”中標生產企業累計出貨量近9000萬臺,全年銷售額1500多億元。截至2009年12月,商務部監測的千家重點零售企業家電銷量同比增長18%,2009年全年汽車銷量達到1364萬輛,比2008年增長46%。
政策有效撬動了農村消費市場。在家電、汽車下鄉政策的推動下,2009年農村消費增速自1987年以來首次快于城市,全年農村消費超4萬億元,同比增長約15.5%;而根據商務部數據,2011年家電下鄉產品銷售額占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10%;政策實施期間,平均每戶農村家庭購置了1臺以上家電下鄉產品。
政策建議:發行特別國債,全面發力消費券
面對需求收縮、消費下滑的嚴峻形勢,中國決策層已在加緊應對。4月13日國常會重點部署疫情紓困(物流供應鏈、穩價保供、消費服務業)、促進新型消費(智慧+)、擴大重點領域消費(服務消費、汽車家電大宗消費)、挖掘縣鄉消費潛力等方面,隨后商務部新聞發布會、國辦《關于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均圍繞上述部署展開。但現有措施來看,仍鮮有提及消費券。
國內外刺激消費政策的實踐經驗表明,當前形勢下不宜再低估消費券的作用。在筆者看來,減稅降費并非萬能、尤其面臨“幸存者偏差”,基建投資也面臨項目效率下滑的困境。相較而言,消費券可更加直接快速地作用于需求側,在經濟下行期能夠發揮更快更大作用,逆周期政策屬性更加突出。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當前由中央層面推動、全面發力消費券政策的必要性十分凸顯,可考慮發行5000億元抗疫特別國債,定向用于支持消費券政策實施。
具體操作方面:一是可參照香港經驗發放一定額度的全民消費券,帶動全民消費熱潮、扭轉內需預期。二是注重定向投入,加大對困難人群、困難地區、農村縣域消費者以及中小微企業的定向支持力度,將餐飲旅游、家電汽車以舊換新等短板作為重點支持領域。三是強化數字科技賦能和企業補貼協同,支持同時具備實體企業基因和屬性、又擁有數字技術和能力的新型實體企業帶動幫扶中小企業發展,加快線上線下融合、優化消費券政策設計,提升精準度和乘數效應。
附:《經參時評|供需齊發力持續提振消費》(《經濟參考報》3月17日刊發)
文| 沈建光 朱太輝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增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近年來,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維持在60%左右的高位,持續提振消費已成為擴大內需、穩定增長的重中之重。當前亟須從供需兩端綜合發力,推動消費持續恢復。
受益于經濟發展與疫情防控的統籌兼顧,2021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44萬億元,同比增長12.5%,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同比實際增長12.6%。今年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回升到6.7%,但中小企業經營壓力和青年就業壓力仍然較大,削弱了消費的收入基礎,且儲蓄存款比例提升表明居民消費的意愿不強。為更好地提振消費和擴大內需,亟須從供需兩端綜合發力,通過發放消費券、順勢發展新型消費匹配企業減稅降費、留抵稅額退還等措施,盡早解決消費走弱的苗頭性問題,推動消費供需實現更高水平的“雙向循環”。
供給端,要加大企業稅費減免和留抵退稅力度,夯實消費的收入基礎。上億市場主體承載著數億人就業。一方面,要加大企業減稅降費力度。盡管PPI已經見頂回落,并帶動“PPI-CPI”剪刀差收窄,但俄烏沖突對大宗商品價格走勢帶來極大擾動,外需的不確定性加大,中下游企業生產經營依然面臨較大挑戰。對此,需要實施更大規模、更大力度、組合式的減稅降費政策,如提高減免幅度、擴大適用范圍等,并加強減稅降費與貨幣、信貸、產業、就業等政策的協同,形成企業紓困合力,夯實消費的就業和收入基礎。
另一方面,要落實好留抵退稅等直接紓困措施。減稅降費政策效果高度依賴市場主體盈利狀況,具有順周期屬性。近來部分中小微企業持續面臨較大的經營困境,盈利狀況不佳,制約了減稅降費作用發揮。同時,2021年我國財政支出整體較為克制,收大于支,財政存款處于超5萬億元高位,加上特定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上繳近年結存利潤,給今年穩增長預留了較大空間。為此,可在財政資金直達機制下,進一步加大直達機制的資金規模,落實好1.5萬億元留抵退稅政策,通過直接的財政補助和稅收退還等措施,改善企業現金流,幫助中小微困難企業渡過難關。
需求端,可推出消費券并積極發展新型消費,提升居民消費意愿。疫情發生后,消費券成為多地推動消費恢復的重要抓手之一。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3月至2021年11月,先后有上百個地市縣實施了超過500輪地方消費券計劃,效果明顯,但規模尚小。鑒于當前地方政府債務負擔較重,在全國層面統籌加大力度,推動發放消費券正當其時。
此外,還可以積極發展新型消費。順應消費數智化、綠色化、定制化發展趨勢,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線下消費場景數字化改造有效結合,創新推出多元化、智能化、數字化消費服務模式和產品。
開白轉載、采訪合作請聯系微信(ID:yxj61590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