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美聯儲已經開始大幅加息,并向市場釋放出不惜犧牲經濟增長也要堅決抑制通脹的決心,但美國通脹仍在強勁上漲。當地時間7月13日,美國勞工部公布,美國6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環比上漲1.3%,同比上漲9.1%。數據顯示,美國CPI同比漲幅高于此前市場預期的8.8%,再次刷新40年來的最高紀錄。當月,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后,美國核心CPI環比上漲0.7%,同比上漲5.9%,高通脹嚴重沖擊美國。
了解更多安邦智庫(ANBOUND)宏觀研究團隊對美國通脹高企及影響的看法,歡迎登陸安邦簡報官方網站閱讀「 每日經濟 」近期刊登的分析專欄文章——《美國通脹高企及可能的影響》(2022/7/13)。
有關全球經濟未來通脹變化的前景,與美國一樣,各方有很多分歧,但無論是“通脹持久派”還是“通脹暫時派”,世界各國對于今年的形勢基本上都保持高通脹和低增長的預期。日前,經合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都下調了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并上調了通脹預期。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通脹問題都將是影響經濟增長和貨幣政策的主要因素。而目前的分歧主要集中在明年或者后年,在全球央行收緊貨幣政策的情況下,通脹是逐漸回落還是快速下降。
美聯儲在收緊貨幣政策的時機選擇上受到批評,外界認為美聯儲曾經錯過了政策轉向的最佳時期,因此,很多市場人士擔心,包括美聯儲在內的全球央行可能采取“加急”的方式收緊政策,從而對經濟需求帶來遏制,甚至導致衰退。與此同時,全球已有至少60家央行早于美聯儲或跟隨美聯儲在年內采取了緊縮行動。目前,在貨幣政策選擇的問題上,應對通脹而采取收緊政策,基本沒有太多分歧,矛盾的集中點在于政策收緊是否存在“超調”,從而對經濟帶來傷害。
值得關注的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國際經濟、貿易、投資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疫情沖擊、貨幣泛濫、地緣風險加劇、全球供應鏈重構,以及各國加快“減碳”發展轉型等一系列問題的發生,使得對經濟的影響“此起彼伏”,各種短期和長期因素,都使得通脹問題和增長問題變得更為復雜。這里既有結構性的長期因素,如產業鏈重構、綠色轉型帶來的成本上升;也有疫情沖擊、地緣沖突帶來的短期供需失衡。因此,無論是“通脹持久論”還是“通脹暫時論”都有各自的依據。這意味著,通脹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都會是困擾全球經濟的長期因素,而各種新的變化,使得貨幣政策都難以從理論和歷史經驗中獲得幫助。
目前,就貨幣政策而言,無論是寬松周期還是緊縮周期,都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節奏,這無疑加大了政策“超調”帶來的風險。在2020年疫情初始階段,秉承新凱恩斯主義的美聯儲,以應對短期危機的態度,短期內將利率降為零,并推出“無限量寬松”的流動性,帶動很多央行采取類似的超寬松措施。在短短兩年之后,美聯儲又開啟了加息和縮表同時進行的“倍速收緊”政策。這種“非常態”的政策波動,無疑會影響到經濟周期的穩定性。正因如此,很多人擔心央行政策“超調”正在導致經濟需求萎縮,使得經濟陷入衰退。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近日表示,世界各國央行將不得不在兩年內重新開始降息,在受到一輪具有破壞性的滯脹打擊后,努力重建經濟。這意味著,未來貨幣政策周期變得大幅縮短,無疑會加大政策風險。
對于全球經濟而言,世行在最新《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表示,“世界經濟再次處于危險之中,眼下同時面臨高通脹和增長放緩的局面。即使全球經濟衰退得以避免,滯脹之痛也可能持續數年,除非供應大幅增加。”
而經合組織則認為,盡管經濟增長放緩,通脹前景上升,但像上世紀70年代中期那樣出現滯脹的風險有限。其特別提到,發達經濟體現在比上世紀70年代更依賴于服務業,而對能源密集型產業的依存度較低。綜合來看,在全球央行政策收緊的預期下,全球經濟增長將隨著通脹水平從高位回落而同步走低,更有可能出現低增長和溫和通脹共存的新平衡。需要提醒的是,目前全球的經濟、貿易、金融和貨幣環境都在發生劇烈的變化,未來的發展已難以回到疫情之前的“正常”模式之中。
目前,各種因素導致全球通脹處于歷史少有的高位,如何應對通脹也帶來很大分歧。從現象看,貨幣政策周期縮短和超調將帶動通脹從高位回落。在全球經貿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的情況下,盡管出現“滯漲”的極端可能性有限,但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