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0 南美犬亞族
書接上回 。為便于閱讀,附上犬科系統發育樹的南美犬亞族部分。
犬科全傳之南美犬亞族篇
犬科犬亞科犬族包含兩個演化支序,南美犬亞族和犬亞族。南美犬亞族將生活在南美洲的野生犬科動物一網打盡,共有藪犬屬、鬃狼屬、偽狐屬、食蟹狐屬和小耳犬屬等5屬19種,其中有不少稀奇古怪的玩意兒,看上去不太像“犬”。
藪犬屬和鬃狼屬
1.藪犬/Speothos venaticus
2.鬃狼/Chrysocyon brachyurus
圖1.1 藪犬
圖1.2 藪犬幼崽
藪犬(Bush Dog)和鬃狼(Maned Wolf),在舊分類中分屬于藪犬亞科和犬亞科,看似三桿子打不著,至少八桿子才行,分子生物學卻證實了它倆是不折不扣的親戚。然而它們的外貌風格極端對立:藪犬是最不像犬的犬科動物(我評的,不服忍著),犬科唯一足上有蹼的物種,肩高不超過30厘米,小頭小耳短毛短腿,形象略似水獺;鬃狼是南美洲最大的野生食肉動物,面相介于似狼非狐,耳闊而尖,肩高接近80厘米,一身金紅色的長毛加上60厘米的“黑絲大長腿”,走路還“順拐”,說不出的怪異。
圖2.1 鬃狼
圖2.2 鬃狼幼崽
圖2.3 福蘭克狼/ Dusicyon australis, 標本
藪犬和鬃狼的習性也是大相徑庭。藪犬逐水而居,結群活動,善游泳,以嚙齒類、魚類、兩爬類、水鳥等小動物為食;鬃狼棲息于低地草原和灌木叢,“夫妻”共享領地但通常單獨活動,食譜中水果類素食居然超過一半,其余也都是小動物之類,如果狼可以愛上羊,那它一定是鬃狼。兩個各方面都擰著來的物種居然是親戚,只能說生存不易,不同的環境壓力讓它們改變了太多。p.s. 與鬃狼關系最近的實為福蘭克狼,已于1876年在西福克蘭島入滅。按下不表。
圖2.3 北京動物園的鬃狼
南美犬亞族的種類距離我們的生活非常遙遠,國內動物園也難得一見,鬃狼是其中的最大牌明星,其余皆是寂寂無名之輩,至少在國內如此。北京動物園曾擁有鬃狼,可惜去年就薨了。五年前我因故滯留北京,曾親往拜謁,三天之內兩赴北動,心不可謂不誠。第一次壓根兒沒見著,第二次好歹肯降貴紆尊走出藏匿之所了,然而卻是“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只給了我一個模糊的背影。豈料匆匆一別,竟成永訣,令人唏噓。
小耳犬屬
3.小耳犬/Atelocynus microtis
圖3
圖4 幼崽
小耳犬(Jungle Dog或Short-eared Dog),僅分布于亞馬遜森林和安第斯山麓森林,數量瀕危,最珍稀的犬科動物之一。拉丁屬名Atelocynus意為“不完美的狗”,沒錯,太不完美了,勉強能看出來個狗樣,又有點像馬島縞貍、食蟻貍之流 。那一身棕黑的短粗硬毛就很違和,身體又偏長,與頭頸部不協調,再加上耳朵短而圓,就更不像“犬”了。幼崽還是可愛的,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越長越走樣,最后長成了“四不像”。
食蟹狐屬
4.食蟹狐/Cerdocyon thous
圖4.1
圖4.2 幼崽
食蟹狐 (Crab-eating Fox)不是狐,模樣似介于狐犬之間,毛色灰褐至藍灰,灰頭土臉,沒什么特別引人注目的地方, 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吃螃蟹”。據說它的牙齒比較別致,上面有很多細致的尖端和溝槽,有助于從螃蟹身體里剔出肉來,好像自備“蟹八件”一樣,而其它多數犬科動物的牙齒更適合撕咬。然而食蟹狐的最愛還是嚙齒類和鳥類,只不過每年雨季小螃蟹會大量涌現,它們也只是恰逢其盛、來者不拒罷了。
偽狐屬
5.巴西高地狐/Lycalopex vetulus
圖5 巴西高地狐
6.秘魯狐/Lycalopex sechurae
圖6 秘魯狐
7.河狐/Lycalopex gymnocercus
圖7 河狐
8.南美灰狐/Lycalopex griseus
圖8 南美灰狐
9. 山狐/Lycalopex culpaeus
圖9.1 山狐
圖9.2 山狐
偽狐屬也不是狐,共6種。以上6圖分別是巴西高地狐(Hoary Fox)、秘魯狐(Sechuran Fox)、河狐(Pampas Fox)、南美灰狐(Chilla)和山狐(Culpeo)。這些“偽狐”長相差不多,都是中等體型,三角腦袋小尖嘴,尾巴蓬松,各種程度的灰或土黃,唯山狐氣質出眾,頗有狼狗的神韻,臉再黑點兒表情再狠點兒就更像了。嗯,6種還缺達爾文狐(Darwin's Fox),這位值得單獨拎出來介紹一下。
10.達爾文狐/Lycalopex fulvipes
圖10.1
圖10.2
達爾文狐,又名達氏狐,僅分布于智利南部沿海或島嶼。長相和其它偽狐一般無二,但配色相當高級,主體為深藍灰色,莊重而又典雅。相比之下,河狐、南美灰狐之流就顯得失之輕浮。狐不可貌相,長成啥樣不重要,關鍵在于名字。該種由達爾文首先發現并命名,故而后世稱其為“達爾文狐”,背后還有一段令人大跌眼鏡的血腥往事,不可不提。
圖10.3 達爾文的旅行筆記
話說達爾文在智利某個島隨船登岸,正好碰見一只達爾文狐趴在巖石上發呆,當下施展輕功繞到其背后,掄起鐵錘照頭就是一下子。可憐的狐狐立撲在地,后來被送往倫敦的一家博物館......做成標本之前,大概肉已經被吃掉了。畢竟達爾文是逮啥吃啥、“頓頓不能少”的動物愛好者兼美食家,趁環球旅行嘗遍了每一種新發現的動物,到嘴的狐肉更沒理由放過。與達爾文狐命運相同的,至少還有小美洲鴕,又名達爾文美洲鴕,你懂的。
像達爾文這樣隨意捕食野生動物,肯定是不對的,不過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有很深的時代性,用當前的標準苛求前人無異于刻舟求劍。更何況達爾文乃是功勛卓著的進化論老祖,這點兒小事對于他來說只是白璧微瑕而已,沒這愛好說不定還創立不了進化論。
相關:,未完待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