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采訪:楊曉龍
策劃、海報設計: Eric、瑞瓊
編者按
今年的夏天像個大火爐,八月酷暑,盛夏炎炎。某日深夜,汗如雨下,著實心煩意燥。因為家中太熱無法入睡,我又一次打開電腦看了催淚電影《藏草青青》。我也曾經在藏區支教過,所以那份苦,我能感同身受,每每看一次這部電影我都能有所觸動。這是一部很真實的電影,值得大家去細細觀賞。接下來讓我帶你們去認識一下這位從北京剛畢業的大學生韓松,他從大都市來到遙遠的藏區,背起行囊,遠離故鄉,踏上了讓他改變一生的援藏支教生涯。《藏草青青》以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韓松幾十年如一日在藏區支教的感人故事。
《藏草青青》是由陳中陽執導,范家其、旺卓措領銜主演,王海祥特別出演的援藏題材故事片。該片于2021年11月5日在愛奇藝視頻獨家上線 。該片主要講述了北京大學生韓松響應國家號召前往西藏支教,為守護藏區學童改變命運實現夢想而奉獻一生的動人故事。
據青春上海近日報道,2022年上海市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志愿者137名西部計劃志愿者和146名研究生支教團志愿者, “00后”成主力軍。據了解,自研究生支教團項目于1998年啟動實施,截至2021年底,上海累計選派了4561名優秀應屆高校畢業生和在讀研究生前往西藏、新疆、云南、重慶、貴州等地開展支教、支醫、支農等志愿服務活動。
近日,2022年內蒙古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志愿者出征儀式在呼和浩特市舉行,1053名志愿者奔赴內蒙古基層,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其中北京大學2022年西部計劃研究生支教團志愿者鄭方說:“內蒙古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們要用行動踐行為人民服務的諾言,讓青春綻放出絢麗光芒。”
2022年,全國報名參加西部計劃西藏專項的人數達26917人,西部計劃西藏專項共招募880人,其中研究生支教團120人。這批西部計劃西藏專項志愿者來自北京、天津、福建等17個對口援藏省(市),以及山西、河南、四川等6個省(區)。
除了西部計劃、三支一扶、研究生支教團,我們也看見了民間支教組織,中華支教與助學信息網(http://www.cta613.org/),也發布了緊急支教招募信息,有四川大涼山、青海、云南、陜西等高海拔藏區進行義務長期支教活動。
今年支教宣傳主題以“青春、支教、夢想”為主題,今年邀請到了:曾經在新疆和田地區洛浦縣援疆支教的李進志愿者、從呼和浩特到大涼山支教女孩王楠、堅持在西部支教的張炎老師、有支教夢想的自由撰稿人楊曉龍。以及特約采訪嘉賓,援藏題材故事片(電影)《藏草青青》韓松老師扮演者范家其老師。和曉龍一起去了解認識他們青春支教追夢故事。
新疆和田地區洛浦鎮支教記憶 李進完成青春援疆支教夢想
在我第一次問到李進為什么會選擇去新疆和田地區洛浦縣進行援疆支教?李進回答我,只有兩個字:夢想。首先提到新疆和田,您會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那和田脆皮核桃和和田大棗,還是美麗動人的新疆姑娘,亦或是烏魯瓦提風景區。這些雖然都是讓人流連忘返的景色,但在那沙漠的邊緣,李進就是因為援疆支教夢想,從大東北一路向西前往和田地區洛浦縣,完成他的援疆支教夢想。
和田地區,位于新疆的南部,南抵青藏高原,北部為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總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卻只有250余萬人。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得夏季風無法抵達,降水稀少,從西北刮來的風攜帶著塔克拉瑪干的黃沙經常光顧于此,此地也備受沙塵天氣的困擾。由于身居內陸,氣溫日較差較大,晝夜溫差達到二三十度也是常有的事情。我們今天所講的主人公:李進,就是在這樣的環境當中援疆支教了一年的時間。
他叫李進,遼寧沈陽人,現居廣東深圳,畢業于山東一所普通大學。“我曾在新聞中看到一張照片,那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不禁讓我動容,他們渴望學習,渴望看到外面的世界,渴望改變現在的生活,或許我的到來能夠幫助到他們,或許他們也正需要我的幫助,所以我并未做太多的考慮便辭去了工作,踏上了新疆的征程。”李進說道。
由于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初到和田的他首先要面對的是氣候的反差。“剛到這里第一個星期,嘴唇都是裂開的,因為在相對濕潤的環境中待久了,突然到這里就感覺十分干燥。尤其是刮風沙的時候,不敢去講話,怕沙子吹到嘴里。但是過了半個月左右吧,就基本適應了當地的氣候環境和飲食習慣。”
“我和幾個小伙伴一起被分配到了洛浦縣下面的一所小學,我就任三年級三班的班主任,第一件讓我頭疼的事情就是記住這些孩子的名字。像我們漢族,名字都是兩個字,三個字的,一個學校里頂多會有一兩個孩子名字是四個字的,但是這些孩子的名字普遍都是七八個字的,這就給我們這些新老師帶來了難度與挑戰。”李進老師回憶說。“再有就是語言溝通方面,班里32名學生中只有兩三名學生可以做到和我正常溝通交流,其他的學生只能去猜他們說的是什么,還有兩三名學生是幾乎不會講漢語的,所以在教學方面遇到的問題也是十分棘手。”
面對這些棘手的問題,李進老師馬不停蹄的開展了工作,向當地老師學經驗,與語文老師交流心得,就這樣逐步總結了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因為孩子的漢語比較弱,所以每天我至少要給孩子們上7節語文課,時間一長發現有些急功近利,并不是每天高強度的補充低年級落下的知識就會有好的效果。所以我每天拿出兩節課的時間讓孩子們教我當地語言,這樣做呢,第一能夠讓我了解當地的語言習慣從而更好的教學;第二能夠激發孩子們對我的喜愛,因為我也在主動學習他們的文化,做他們的榜樣;第三也讓孩子體驗一把當老師的感覺,角色互換,在教的過程當中讓孩子感覺教的不容易,在學的時候就會學的更認真。”李進老師打趣的說到“現在自己的當地語還沒有忘太多,去新疆朋友加開的餐廳時吃飯也要跟人家聊幾句,老板也是蠻驚訝的。”
作為一名班主任老師,家訪是一項相對復雜的工作,既要了解每個學生家里的基本情況,也要給到家長專業的家庭教育建議。李進老師告訴我們,學校里幾乎每個班主任老師最害怕的就是家訪,倒不是因為這項工作辛苦,而是到每個孩子家里都會感到心酸。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雖然近些年大家都已達到小康生活,但是受到于其他因素,很多家庭都有五六個孩子,這也加重了家庭的負擔,有部分家庭還是經濟會困難一些。“有一件事情讓我比較觸動,有次早上我帶了一個巧克力到班級,下課的時候我就想給孩子們分了。我打開包裝給第一個孩子,她用她那小黑手去摳下來一點點,整個手指放在嘴里吸吮,我又遞給了第二個孩子,她則說“老師,我不吃,你吃吧。”給到第三個孩子,第三個孩子搖了搖頭。隨后我就把巧克力放在了講桌上,誰想吃就自己去拿吧。話音未落,巧克力直接被孩子們搶空了,每個孩子都眼巴巴的看著我。相比于城里的一些孩子,他們或許更懂得珍惜和感恩,明明很想吃,但又覺得自己吃了老師就吃不到了。”說到這些,李進老師有些哽咽,或許是因寒冷而發顫的人,最能體會到陽光的溫暖。
一年之后,李進老師回到了深圳,在深圳的他依然想為當初的那些孩子做點什么。于是他讓班長來進行協調和分配,發動身邊的親朋好友為他們捐贈物資,累計捐助近百次。“雖然都是一些衣物和學習生活用品,但是我要做的是告訴孩子們,李進老師并沒有離開,還一直陪在他們身邊。這只是一件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事情,力所能及的愛為何不給呢?”
就像李進老師所說的那樣,力所能及的愛為何不給呢?支教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要去經歷的事情,但是在我們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也可以做很多事情來幫助他人。很顯然,李進老師在支教的過程中找到了他的快樂,就像詹姆斯·卡斯所說的那樣,無限游戲的參與者在所有故事中都不是嚴肅的演員,而是愉悅的詩人,這一故事永遠在繼續,沒有盡頭,而他援疆支教夢想也完成。(李進 支教夢想故事 完)
青城女孩:王楠 從草原都市呼和浩特到大涼山完成兩年的青春支教夢
從內蒙古呼和浩特到成都,再到大涼山,20歲的王楠帶著26寸的行李箱,里面放滿了她對“大涼山支教的夢想”,當然這個支教夢想她已完成,2019年8月到2021年8月,兩年里她扎根在四川大涼山,這段時間支教帶給她最大的收獲:“精神的充實和能力的鍛煉,是實打實的結果實時反饋。”“是做一名腳踏實地的理想主義者的很棒的踐行體驗。”
王楠畢業于內蒙古財經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談到支教,她是受杉樹支教宣傳視頻中一張孩子的笑臉觸動,當然也因為她一直有個支教夢,在深入了解具體支教內容和確保安全后就這樣選擇來到大涼山支教。
2019年,當時剛剛結束大三的學習,王楠在和家人學校溝通過后,便決定休學,開啟了自己為期兩年的支教之旅。其實在決定支教之前,她就已經有了很多的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經歷,會跟著學校組織去往社區敬老院、參加呼和浩特青年志愿團的各類活動等。也是這樣的志愿實踐活動讓她了解到了杉樹支教,在參加了杉樹秘書處、杉樹舉辦的各類夏令營活動之后她決定真正走進山區的教室,讓自己的志愿實踐能更踏實的幫助到一些人,做成功一些事。
2019年8月,作為杉樹支教第四期支教志愿者,經過2個月的線上系統學習,1個月的崗前培訓,王楠成功考取當地的支教服務證。王楠成為一名合格的支教志愿者老師,她前往支教組織為她分的學校,開展為期兩年的大涼山支教生活。
“學校的外面很美,第一天早上站在臺階上透過柵欄看向外面的山,當時云霧繚繞在半山腰,那是我第一次離霧那么近,風穿過云霧擦過耳邊,我感覺自己身處水墨畫中。”王楠說到支教所在的蕎地中心小學時難掩激動,大概風景真的是太美了。
王楠任教的蕎地小學是大涼山西昌地區民族鄉中心校,她所在支教團隊有個很好聽的名字——“蕎首以盼,花開滿地”。遠在山區的蕎地小學,是一所有1000余名學生的寄宿制學校。這里師資力量缺乏,所以他們來這里支教了。
王楠在大涼山支教期間,主要擔任語文老師和班主任,同時兼任科學老師、信息技術老師等,漢語其實相對于彝族孩子來說相當于二外,孩子們的基礎相對來說比較薄弱,她就在完成基本教學的情況下一步一步帶著孩子從拼音補起,寫字筆畫有失誤根據孩子的不同水平帶著孩子練習,平時給孩子們講繪本、做課外社團培養孩子們對學習的興趣,一點一點的看著孩子們慢慢提高成績而且更加開朗和敢于嘗試,聽著孩子們一聲一聲的叫她:“王老師!”她感覺她來這里的意義被孩子們肯定,非常開心!
學生們很喜歡王楠老師,學習也非常認真,眼看學生們的學習有了很大的改變,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王楠所有計劃。好在她教的學生們非常爭氣,語文成績穩步提升。最后期末考試時,班級平均成績提升了20多分,成為了單科年級第一,這讓王楠高興得合不攏嘴,辛苦沒有白付出。
教語文是需要有耐心,有新的方法,王楠為了更好的提高學生們的語言表達,也為了更加了解學生,她培養了學生寫日記的習慣。學生的日記從無話可說、摘抄文章的流水賬到結構分明,邏輯有趣的記敘文,進步不可謂不大。當開學因為疫情而延遲,王楠利用網絡聯系可以上網的同學每天檢查練習和朗讀情況。這樣的變化是學生的努力,也是王楠老師的用心。
王楠在大涼山支教的第二年里。這一年,她也是支教團隊一個負責人。王楠辭去主科,專職副科,開始教信息技術。王楠在教育教學方面,團隊初期便進行了學生畫像:他們希望兩年以后的孩子陽光自信,能夠自主學習的同時滿懷感恩敬畏之心。孩子們說,她是最美的老師,教師節總是會送上許多的祝福。“我會記住你的”、“王老師,祝你健康平安”……紙條雖顯隨意,但這是他們最想表達的愛,王楠老師也一直記得,這兩年支教時間,語文老師,班主任,團隊負責人,讓她也成長了很多。
現在王楠休學歸來,也在今年正式順利畢業,她的美好青春,大涼山支教夢想也圓滿結束,現在在王楠生活在美麗的草原都市呼和浩特,她還時不時想起那里的學生們,也會有時收到一條短信:海來阿依莫,您最近還好嗎?海來阿依莫,是當地老師為王楠取的彝族名字。“海來”是當地“王”姓,“阿依莫”的意思是“美麗的姑娘”。(王楠 青春支教夢想 完)
自由撰稿人 楊曉龍:青春支教夢路上和他的支教朋友們
第一次聽到“支教”這個詞匯,是在高中時期觀看的一部電影《天那邊》,該片講述了80后的大學畢業生在支教過程中理想與現實撞擊下遇到的種種問題。“看過電影《天那邊》,支教成為了自由撰稿人楊曉龍心目中追求的夢想,通過不斷地努力,自由撰稿人楊曉龍一步步努力完成他的青春支教夢想。
“支教”具體指一項支援落后地區鄉鎮農村地區中小學校的教育和教學管理工作,也稱扶貧支教。據了解,2020—2021學年,全國計劃選派22842名教師,支援邊遠貧困地區和西部落后教育地區,其中義務教育階段計劃選派21635名,非義務教育階段計劃選派1207名。為了認識“支教”,自由撰稿人楊曉龍慢慢去了解、接觸“支教”。大學第一年自由撰稿人楊曉龍就報名了寒假支教活動,通過報名,面試,層層篩選,因為沒有相關義工和志愿者經歷,到了最后一步沒有通過。
第一次的失敗并沒讓自由撰稿人楊曉龍放棄,他始終熱衷于志愿活動,積極參加敬老院義工活動,愛心助殘,體育項目志愿者活動,也和自己的大學朋友一起組織策劃假期愛心支教活動,先后獲得市優秀青年志愿者、優秀大學生……在做志愿者之余,自由撰稿人楊曉龍利用課余時間打工存錢,在寒暑假期間,通過做打工換宿、旅行攝影師、家庭教育老師、擺地攤等,先后窮游了全國二十幾個省、市、自治區,體驗不一樣的風土人情,豐富了我的大學生活,也是在這個時期,他有了一個新的想法,成為一名自由撰稿人,或者旅游撰稿人。
自由撰稿人楊曉龍并不滿足大學假期組織支教活動,大學畢業后,他通過公益支教組織,報名到四川大涼山,在大涼山進行支教。在大涼山支教時,自由撰稿人楊曉龍主要是負責語文教學工作和班主任,管理學生生活和學習。支教生活收獲很多,首先學到的是責任。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我深知自己責任重大,上課前都會認真地備課,避免將不正確的知識授予他人。
支教生活讓自由撰稿人楊曉龍成熟了很多。他以前一直以為支教的生活會枯燥乏味,然而并不是,因為周末可以去學生家中家訪、去鎮上趕集、和學生們一起爬山、學習當地方言、參加當地重大活動,和當地人一起過彝族年、參加當地運動會、參加彝族選美大賽,一起為當地人拍全家福······一年涼山支教情,一生都是好朋友,這么多年過去了,自由撰稿人楊曉龍一直還和大涼山學生保持聯系,也經常為大涼山所需的家庭和學生郵寄衣服和學習用品和愛心包裹,大涼山學生們親切叫楊曉龍為龍哥。因為當時學校有一年級到六年級,現在學生們的現狀:有剛升大學的、也有讀職高和中專的、也有準備明年參加高考的、還有結婚生子的、也有自己開理發店的、開挖掘機的、學習技術的、打工的、也有在大城市做流水線工作的……,無論怎么樣的選擇,都是自己的選擇,他非常感謝那年在大涼山支教,認識這么多大涼山弟弟妹妹,自由撰稿人楊曉龍說,有緣江湖再見!
從大涼山支教結束以后,自由撰稿人楊曉龍到北京工作,一年以后,他又一次辭職去西藏支教,而這一次,自由撰稿人楊曉龍選擇前往西藏北部海拔近4786米的那曲市安多縣牧區一所小學。 在西藏支教期間他主要負責全校體育教學工作,也負責一部分漢語教學工作、全校的安全知識教育課、心理健康教育課、社會課。因為孩子們都是藏族,當地孩子從小學一年級才開始學習漢語,所以在課堂上,能聽懂自由撰稿人楊曉龍講課的孩子并不多。
在西藏支教過程中,除了教學工作,自由撰稿人楊曉龍還聯系內蒙古家鄉社會各界,在內蒙古媒體的呼吁下,西藏的孩子得到內蒙古人民的關注和關愛,大家為當地13所小學的1708名小學生送去了很多教學物資和生活物資。“我非常激動,熱情善良的內蒙古家鄉人民能夠向西藏的小朋友們伸出援助之手,西藏的學生們都有過冬衣物和學習用品和體育用品。自由撰稿人楊曉龍訴說道:“我會一直記得內蒙古家鄉人民的善舉,真的很令人感動。”
從川藏結束支教后,自由撰稿人楊曉龍并沒有選擇進入一家單位或企業工作,而是又一次完成他在支教期間為自己定的目標:自由撰稿人。如今除了自由撰稿人,他還是一名戶外旅行攝影師兼領隊,也一直在利用新網絡和新媒體宣傳支教,在網絡回答分享宣傳支教領域的話題,傳播正能量。在這個期間,也有很多支教老師通過看他撰寫文章,追隨他的腳步,前去西藏,新疆,內蒙古,四川和云南等地進行支教,這也是楊曉龍堅持利用互聯網宣傳支教的動力。
自由撰稿人楊曉龍在支教追夢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來自山東菏澤的小伙子曹忠軍和云南大理的姑娘羅國嬌,他們兩個人之前都在新疆和田地區支教,而有趣的是支教結束,他們又一次選擇回到新疆,建設邊疆,用志愿服務點亮青春。之前分別在《支教故事|有一種青春叫支教 記錄95后的他們在貴疆川藏支教生活》《點贊!支教兩年,為新疆和田地區貢獻,羅國嬌老師讓人感動!》《支教采訪|他們的青春在支教 他們的青春在祖國需要的地方在教書》《支教故事:曹忠軍那年我跨越千山萬水~只想在新疆好好教書》,進行采訪報道過,感謝在支教追夢路上遇見你們。
你是誰,就會遇見誰。那些與你靈魂相似的人,之所以能夠穿過茫茫人海與你相遇,說到底,就是因為你們頻率相同,三觀契合,因為在西藏援藏支教,也認識了很多好朋友,像湖南耒陽的谷元、重慶的張忠老師、河北秦皇島的趙晨含、遼寧盤錦的羅云霜、江蘇連云港的黃業博、新疆石河子的馮紫恒等人,因為西藏援藏支教讓我們相遇,而他們也用自己不同的方式完成了青春支教夢想,現在也做一些愛心公益活動。
2021年10月內蒙古呼和浩特疫情爆發,當時自由撰稿人楊曉龍認識了呼和浩特青年志愿者武世龍,同時武世龍也是一名寵物美容師,武世龍通過自由撰稿人楊曉龍的朋友圈了解認識了支教,后來他們相約一起討論交流支教,自由撰稿人楊曉龍以為武世龍在開玩笑,在自由撰稿人楊曉龍的推薦介紹下,武世龍選擇報名到四川大涼山支教,今年上半年武世龍在四川大涼山支教了半年,前不久他們還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又一次相聚討論交流大涼山支教趣事,看見武世龍的改變自由撰稿人楊曉龍也非常高興,這就是通過支教讓自由撰稿人楊曉龍和他的朋友們認識,其實像這樣的支教朋友還有很多,自由撰稿人楊曉龍在這里就不一一分享,總之感恩遇見,感謝支教。
這些天,自由撰稿人楊曉龍看見很多支教老師開始支教培訓,張炎老師在云南紅河支教,這個暑假他在昆明培訓。還有很多朋友在西昌培訓,培訓結束他們都會前往各自支教學校,開啟他們的新學期,新未來。在這,也歡迎更多支教青年和我認識,自由撰稿人楊曉龍也會繼續分享支教那些事,提前祝福大家2022年教師節快樂。(楊曉龍 青春支教夢想完)
張炎:“支教是我畢生的夢想”
“張老師,我馬上要升初中啦。”打電話的男孩叫小亮,是貴州畢節市黔西縣中建苗族彝族鄉中建小學的學生。聽著電話那邊陽光男孩開朗的笑聲,張炎帶著回憶帶著我們,時間倒退,回到2019年。
2019年的秋天,正在讀研三的張炎同學報名加入學校組織的短期支教項目,成為貴州省黔西縣短期支教志愿者中的一員,去當地一所山區小學開展短期支教服務。這也是張炎老師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接觸支教。出發前,張炎對貴州山區有諸多想象,但當抵達了目的地,通過一段時間的支教教學工作和當地孩子彼此交流了解后,他對支教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
在貴州期間主要是教學生們一些副科。雖然支教時間比較短,但在與當地留守兒童的交流過程中,“感覺自己的思想被改造了,回來之后就特別想做支教這樣有意義的事情”。在2019年底,他申請了一個支教組織,計劃畢業后去進行長期的支教,但遺憾的是那次面試沒有通過。“雖然參與過學校組織的短期支教活動,也去過貴州山區,見過那些留守兒童,但是對于支教到底需要做哪些準備,需要具備什么樣的能力,可以說腦袋里還完全沒有概念。”張炎說道。
2020年研究生畢業。這一年張炎做了件有意義的事情,在四月份報名了三支一扶和西部計劃,家人的態度從一開始的不支持變為最后的理解和支持。六月份通過了西部計劃的面試,于是畢業以后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做了一年志愿者。不過,因為去新疆的主要目的想去支教,卻沒有被分到支教崗,所以在兵團服務了一年后就選擇離開。“希望能通過別的方式實現這個夢想。”
2021年服務期滿后,張炎回到家鄉南京找了一份工作。“但總感覺西部那邊還有我要做的事情”,于是今年年初辭職,又一次選擇去西部。這一次通過一個民間公益組織來到了云南紅河州綠春縣支教,家人對張炎的選擇也非常支持,不管是去新疆還是云南,只要自己喜歡就一定支持。
今年二月底臨近開學,張炎老師開始為支教生活忙碌起來了。張炎老師所在的學校不是完小,只有一至四年級,每個年級一個班;全校107名學生、4個老師,他和另外一個老師包班,負責三年級,其中張炎老師負責語文和英語。這個班級一共有31名學生,均為哈尼族或拉祜族,學生們普遍比較靦腆。張炎老師琢磨著,后面還要想想辦法讓他們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當然也需要和學生們處好關系。
除了日常的教學工作,有趣的就是家訪了,從學校到學生家里需要一段距離,經過三個小時的徒步、爬山、轉路,才能到達學生們家中。學生家長非常熱情,總是極力挽留我們在村里吃飯。支教老師們并不想麻煩別人,并且后面還有好幾家要去,所以試圖婉拒。但就在后續走訪的的途中接二連三地接到這位家長的電話,盛情難卻,于是在結束后續的走訪后又回到了那一家。家訪最大的感受是,學生在學校和家里還是不太一樣,大部分家長對于老師的突然來訪顯得有些意外又非常熱情,但他們對于自家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情況卻幾乎一無所知,也極少過問;孩子們回到家通常也不會向家長說學校里的事情,就連這學期換了老師這種事情也沒有幾個人說過,當地家長對學生學習不是那么重視。
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愿意留在城市,而從小生活在城市的張炎,愿意將他的青春一直留在西部。眼下還有不到20天時間又要迎來新的一學期,張炎也開始了為期近一個月的培訓,為下半年的支教做準備。
張炎告訴我們,未來一年還會繼續留在云南支教,當然也會努力學習復習帶著考教師資格證,延長自己支教時間。在問到張炎個人職業規劃的問題時,張炎笑著說:“未來我會繼續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會努力嘗試報考考西部省份的正式老師或者特崗教師,在祖國最需要我的地方,完成我的夢想,而西部長期支教教學工作,也是是我必生追求的夢想。”(張炎 青春支教夢想完)
特約嘉賓:援藏支教電影《藏草青青》 主演之一:范家其的采訪
在文章結束最后,我們邀請了援藏支教電影《藏草青青》 主演之一(韓松老師扮演者)范家其,也是我們本期的特約嘉賓。范家其,演員。主演作品有:《渣能天團之巨能足球》、《完美基因》、《沙丘》、《背骨罪 》、《特戰王妃1之幻境之爭》、《成名奇遇記》、《深圳在路上》。2021年11月5日,與旺卓措主演的援藏支教電影《藏草青青》在愛奇藝上線 。也是因為《藏草青青》這部援藏支教電影才讓筆者有了靈感,再一次感謝《藏草青青》 創作團隊和每一個付出辛苦的工作人員。
“拿到劇本的時候,那一刻我震驚了,我也是第一次嘗試這樣的題材的電影,一次次看臺詞,一次次熟悉拍攝地,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體會,我不知道現在援藏支教的青年志老師還多不多,一定要把這部電影演好。沒想到電影上線以后,反響很大,受到了很多援藏支教老師的認同,也希望通過這部電影有更多青年志愿者去參與援藏支教活動,讓感動無處不在。”演員范家其說道。
結束語:
轉眼間文章進入尾聲,首先感謝您閱讀:《青春支教|用支教書寫青春 他們在堅持最初支教夢想》,同時也感謝:李進、王楠、楊曉龍、張炎各位老師愿意分享你們的支教故事,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位支教老師背后的生活;然后要特別感謝《藏草青青》中韓老師的扮演者范家其先生,為我們分享在拍攝支教電影時的精彩故事;最后我要感謝在背后一直默默支持我的好朋友們,也是我的編輯部團隊成員:曹忠軍、羅國嬌、張星和周鑫。未來我們會繼續分享宣傳更多支教故事,也希望通過我們的宣傳讓更多年輕人加入支教大家庭。希望下一位為我們分享支教生活的老師就是您。
你是誰,你才會遇見誰?因為我們對支教的那份熱情和執著,所以在公益支教的夢想路上,我們遇見了,或是為友,或是完成一段很美好的支教生活,那就讓我們成為一生最好的朋友,支教老師,你還好嗎?
如果您也想支教或想了解支教,那么我告訴您一些有用信息:
什么是支教?
支教:支教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是zhī jiāo。是指一項支援落后地區鄉鎮中小學校的教育和教學管理工作,也稱扶貧支教。
怎么參與支教?官方途徑如下:
(1)如果是應屆畢業生,可以參加團中央教育部等四部委聯合發起的"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這個計劃是從03年開始的。
(2)如果是應屆畢業生,還可以參加由本省組織的志愿者支教活動,其實就是各個省仿照團中央的西部計劃而在本省開展的支教活動。黑龍江和吉林好像都有,一般這樣的信息在本省團省委的網頁上都有,可以去看下。
(3)如果是應屆畢業生還可以參加本校組織的研究生支教團活動,一般是支教回來后就讀研,這個自己得向所在的系院咨詢。
(4)如果是在職的,可以參加團中央的"扶貧接力計劃",一般是服務半年至兩年,想要了解這方面更多的信息,可以向團中央咨詢。
(5)如果有一定的條件,自己可以找個在西部的貧困學校來實現支教。
通常參加有組織的計劃是要報名審核的。例如西部計劃,個人通過體檢和培訓后即可上崗。另外,西部計劃的項目辦設在每個高校的團委。
怎么參與支教?
民間支教組織:
(1)由需要老師的學校或知道某學校需要老師的人,自行在網上發帖,招募支教老師,提供一定補貼。
(2)常年組織招募、培訓、派遣到定向支持村小的社會團體。提供意外傷害保險、每月補貼、教學支持。如好友營支教、大涼山起航公益助學、天使支教、吉林省青少年之家愛心學校。
(3)依托大學社團發起的短期或假期項目,時間幾天到一個月不等
(4)有一些公益組織專門支持大學生在暑期為鄉村兒童開展夏令營活動 ,補充鄉村兒童缺乏的閱讀、游戲、藝術等課外活動,使大學生和兒童在平等對話中共同成長。
如果你想支教,那么我們給您一些建議:
1,支教時間至少1年,做到對孩子們,對學校負責;
2,想象一下支教結束后的孩子們是什么樣子,支教過程中對照努力,保持初心!
3,去最需要老師的地方,去班級人數相對較少的學校;
4,支教不僅是你個人的經歷,也是孩子們寶貴的學習時光,一定要重視教學質量;
5,要以教師的標準要求自己,責任心很重要!
6,適當了解一些教育學知識,關注孩子們的成長;
7,因為熱愛而去支教,并對支教以及未來的人生做好規劃;
8,不忘初心 ,作為一名支教老師,你的工作遠不止教育教學工作,還有一些額外工作 。保持初心,少一些抱怨,做好每一件事。
9,每一個孩子都是這個家庭的希望,關愛每一個孩子,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
10,保持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選擇支教,你的周圍會有很多聲音。你不必抬高它,凡事都不可能完美,支教也會有一些遺憾。但你也不必貶低它,支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
11,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雖然只是支教老師,但是還是要把提高教學成績放在前面。
12,推薦一家網站:中華支教與助學信息中心(CTA) http://www.cta613.org/
13,要和父母商量討論,父母是否支持者這樣的行為?
14,選擇一家正規支教組織,是否有保險、生活費補助?
15,是否有過志愿者、義工經歷?鄉村生活經歷,我為什么去支教?
那么支教老師志愿者應具備什么的能力:
1,生活自理能力:具備一切生活自理能力,生活上能自己處理日常生活瑣事,比如說做飯吃飯,衛生,購物,學習等,簡而易之就是自己能照顧自己。
2,教學工作能力:具備良好的教學能力,制定符合現在的教學計劃,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應試能力。
3,人際溝通能力:與學生、教師、學校、家長等的溝通交流能力,處理好支教期間人際關系非常重要。
4,學習綜合能力:不斷學習新鮮事物,以最快速度適應當地生活。
5,個人經濟能力:能維持自身生活所需,一般為每月1500元,按照不同地區不同消費,但也應有所結余,以備不時之需。
申請支教隊志愿者的基本條件:
1,如果是應屆畢業生可參加“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參加基礎教育:一般在縣鄉鎮中小學從事教學及教學管理工作,本項也包括研究生支教團。
2,如果是應屆畢業生,還可以參加由本省組織的志愿者支教活動,具體參考每年報名條件。
3,如果是應屆畢業生還可以參加本校組織的研究生支教團活動。
4,如果是在職的,可以參加加加加加加加“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一般是服務半年至兩年。
5,如果自己有一定的條件,也可以自己找個西部的貧困學校來去實現支教。
6,如果是自由職業者滿足以上條件,也可以申請支教公益組織,組織支教活動。
作者介紹:楊曉龍,自由撰稿人,內蒙古呼和浩特網絡公益志愿者,曾經先后在四川大涼山/甘孜康定/西藏那曲市安多縣支教,現為戶外旅行攝影師,家庭教育指導師,經常組織策劃不同類型家庭教育公益活動以及在互聯網做知識科普文章撰寫,也是多家旅游網站/雜志撰稿人。
撰稿采訪/楊曉龍
海報設計/薄瑞瓊
文字整理/楊進友
本期責編/張 星
審稿校對/曹忠軍、羅國嬌
內容出品?曉龍帶你去旅行
本期主編/周 鑫、馬子秀
資料參考/澎湃新聞、青春上海、內蒙古日報、中國西藏網、中華支教與助學信息網、北京百川公益基金、百度貼吧西部支教吧、杉樹支教
圖片提供/李進/王楠/楊曉龍/張炎/《藏草青青》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