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支教宣傳主題以“青春、支教、夢想”為主題,今年邀請到了:曾經在新疆和田地區洛浦縣援疆支教的李進志愿者,今天和曉龍一起去了解認識李進老師青春在新疆援疆支教追夢故事。
在我第一次問到李進為什么會選擇去新疆和田地區洛浦縣進行援疆支教?李進回答我,只有兩個字:夢想。首先提到新疆和田,您會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那和田脆皮核桃和和田大棗,還是美麗動人的新疆姑娘,亦或是烏魯瓦提風景區。這些雖然都是讓人流連忘返的景色,但在那沙漠的邊緣,李進就是因為援疆支教夢想,從大東北一路向西前往和田地區洛浦縣,完成他的援疆支教夢想。
和田地區,位于新疆的南部,南抵青藏高原,北部為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總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卻只有250余萬人。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得夏季風無法抵達,降水稀少,從西北刮來的風攜帶著塔克拉瑪干的黃沙經常光顧于此,此地也備受沙塵天氣的困擾。由于身居內陸,氣溫日較差較大,晝夜溫差達到二三十度也是常有的事情。我們今天所講的主人公:李進,就是在這樣的環境當中援疆支教了一年的時間。
他叫李進,遼寧沈陽人,現居廣東深圳,畢業于山東一所普通大學。“我曾在新聞中看到一張照片,那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不禁讓我動容,他們渴望學習,渴望看到外面的世界,渴望改變現在的生活,或許我的到來能夠幫助到他們,或許他們也正需要我的幫助,所以我并未做太多的考慮便辭去了工作,踏上了新疆的征程。”李進說道。
由于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初到和田的他首先要面對的是氣候的反差。“剛到這里第一個星期,嘴唇都是裂開的,因為在相對濕潤的環境中待久了,突然到這里就感覺十分干燥。尤其是刮風沙的時候,不敢去講話,怕沙子吹到嘴里。但是過了半個月左右吧,就基本適應了當地的氣候環境和飲食習慣。”
“我和幾個小伙伴一起被分配到了洛浦縣下面的一所小學,我就任三年級三班的班主任,第一件讓我頭疼的事情就是記住這些孩子的名字。像我們漢族,名字都是兩個字,三個字的,一個學校里頂多會有一兩個孩子名字是四個字的,但是這些孩子的名字普遍都是七八個字的,這就給我們這些新老師帶來了難度與挑戰。”李進老師回憶說。“再有就是語言溝通方面,班里32名學生中只有兩三名學生可以做到和我正常溝通交流,其他的學生只能去猜他們說的是什么,還有兩三名學生是幾乎不會講漢語的,所以在教學方面遇到的問題也是十分棘手。”
面對這些棘手的問題,李進老師馬不停蹄的開展了工作,向當地老師學經驗,與語文老師交流心得,就這樣逐步總結了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因為孩子的漢語比較弱,所以每天我至少要給孩子們上7節語文課,時間一長發現有些急功近利,并不是每天高強度的補充低年級落下的知識就會有好的效果。所以我每天拿出兩節課的時間讓孩子們教我當地語言,這讓做呢,第一能夠讓我了解當地的語言習慣從而更好的教學;第二能夠激發孩子們對我的喜愛,因為我也在主動學習他們的文化,做他們的榜樣;第三也讓孩子體驗一把當老師的感覺,角色互換,在教的過程當中讓孩子感覺教的不容易,在學的時候就會學的更認真。”李進老師打趣的說到“現在自己的當地語還沒有忘太多,去新疆朋友加開的餐廳時吃飯也要跟人家聊幾句,老板也是蠻驚訝的。”
作為一名班主任老師,家訪是一項相對復雜的工作,既要了解每個學生家里的基本情況,也要給到家長專業的家庭教育建議。李進老師告訴我們,學校里幾乎每個班主任老師最害怕的就是家訪,倒不是因為這項工作辛苦,而是到每個孩子家里都會感到心酸。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雖然近些年大家都已達到小康生活,但是受到于其他因素,很多家庭都有五六個孩子,這也加重了家庭的負擔,有部分家庭還是經濟會困難一些。“有一件事情讓我比較觸動,有次早上我帶了一個巧克力到班級,下課的時候我就想給孩子們分了。我打開包裝給第一個孩子,她用她那小黑手去摳下來一點點,整個手指放在嘴里吸吮,我又遞給了第二個孩子,他則說“老師,我不吃,你吃吧。”給到第三個孩子,第三個孩子搖了搖頭。隨后我就把巧克力放在了講桌上,誰想吃就自己去拿吧。話音未落,巧克力直接被孩子們搶空了,每個孩子都眼巴巴的看著我。相比于城里的一些孩子,他們或許更懂得珍惜和感恩,明明很想吃,但又覺得自己吃了老師就吃不到了。”說到這些,李進老師有些哽咽,或許是因寒冷而發顫的人,最能體會到陽光的溫暖。
一年之后,李進老師回到了深圳,在深圳的他依然想為當初的那些孩子做點什么。于是他讓班長來進行協調和分配,發動身邊的親朋好友為他們捐贈物資,累計捐助近百次。“雖然都是一些衣物和學習生活用品,但是我要做的是告訴孩子們,李進老師并沒有離開,還一直陪在他們身邊。這只是一件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事情,力所能及的愛為何不給呢?”
就像李進老師所說的那樣,力所能及的愛為何不給呢?支教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要去經歷的事情,但是在我們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也可做很多事情來幫助他人。很顯然,李進老師在支教的過程中找到了他的快樂,就像詹姆斯·卡斯所說的那樣,無限游戲的參與者在所有故事中都不是嚴肅的演員,而是愉悅的詩人,這一故事永遠在繼續,沒有盡頭,而他援疆支教夢想也完成。( 完)
什么是支教?
支教:支教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是zhī jiāo。是指一項支援落后地區鄉鎮中小學校的教育和教學管理工作,也稱扶貧支教。
怎么參與支教?官方途徑如下:
(1)如果是應屆畢業生,可以參加團中央教育部等四部委聯合發起的"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這個計劃是從03年開始的。
(2)如果是應屆畢業生,還可以參加由本省組織的志愿者支教活動,其實就是各個省仿照團中央的西部計劃而在本省開展的支教活動。黑龍江和吉林好像都有,一般這樣的信息在本省團省委的網頁上都有,可以去看下。
(3)如果是應屆畢業生還可以參加本校組織的研究生支教團活動,一般是支教回來后就讀研,這個自己得向所在的系院咨詢。
(4)如果是在職的,可以參加團中央的"扶貧接力計劃",一般是服務半年至兩年,想要了解這方面更多的信息,可以向團中央咨詢。
(5)如果有一定的條件,自己可以找個在西部的貧困學校來實現支教。
通常參加有組織的計劃是要報名審核的。例如西部計劃,個人通過體檢和培訓后即可上崗。另外,西部計劃的項目辦設在每個高校的團委。
作者介紹:楊曉龍,自由撰稿人,內蒙古呼和浩特網絡公益志愿者,曾經先后在四川大涼山/甘孜康定/西藏那曲市安多縣支教,現為戶外旅行攝影師,家庭教育指導師,經常組織策劃不同類型家庭教育公益活動以及在互聯網做知識科普文章撰寫,也是多家旅游網站/雜志撰稿人。
撰稿整理/楊曉龍
口述圖片/李 進
海報設計/薄瑞瓊
文字整理/Eric
審稿主任/周 鑫
本期主編/劉譯鍇
內容出品?曉龍帶你去旅行新疆和田地區洛浦支教記憶 李進完成青春援疆支教夢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