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6月,德國占領了整個西歐,目光旋即瞄準英倫三島。1940年8月,不列顛上空風行電掣,德國空軍損失慘重,英德戰爭陷入相持階段。
德國為孤立英國,遠交近攻。派遣特使施塔莫出訪東京,與日本談判同盟事宜,9月27日,德意日三國在柏林簽訂《三國同盟條約》,第3條約定:
“三國保證如締約國一方受到目前未參與歐戰或中日“沖突”中的一國攻擊時,應以一切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相援助”。
為了拉攏日本,德國向日本許諾:一旦日英發生戰爭,德國將以一切手段援助日本;德國同意將其在太平洋地區的前殖民地由日本管轄;并承認和尊重日本在“大東亞”建立新秩序的領導權。
但同時,德國也留了個心眼,對條約第3條作了限制:“關于是否發生條約所指的攻擊,必須通過三個締約國協商來解決”。這就為觸發同盟軍事行動,增添了一道門檻。
德國的想法其實很簡單:“所謂“一國攻擊”的假想敵,只能是美國。美國不好對付,德國也不能因為日本和美國開戰。所以日本的作用是輔助攻擊英國,在戰略上威嚇住美國。”一言以蔽之,通過公開締約的姿態,壯大軸心國的聲勢,把美國嚇回孤立主義,好專心對付英國。為達成這個目的,德國特使專門叮囑日方:“不尋求日本在德英戰爭中提供軍事援助,只希望日本盡一切可能,牽制美國以阻止其參戰。”
可事實證明,美國非但沒有如愿被嚇到,反而加大了對英國的支持力度。9月3日,美國政府宣布,向英國提供50艘驅逐艦以換取英國在西半球的海、空軍基地,公開站在英國一邊。12月29日,羅斯福總統在爐邊談話中宣稱:“美國必須成為民主制度的偉大兵工廠,美國已經向英國提供了巨大的物資援助,將來還提供更多的援助”。
富蘭克林·羅斯福像嘮家常一樣,通過“爐邊談話”節目銳評世界局勢
不僅如此,美國還順手禁止了對日本的廢鋼鐵出口,11月又向重慶的國民政府貸款1億美元。意思已經很明白了:“就憑這幾個爛番薯,臭鳥蛋,也想嚇住我,未免太兒戲了吧”。美國這一硬,反倒把日本嚇退縮了。1940年11月,日本派遣具有親美傾向的野村吉三郎擔任駐美大使,以緩和日美關系。希特勒得知后大怒,責怪日本實在太過軟弱,嚴重偏離了《條約》的政治目標。
一計不成,希特勒又生一計。干脆假戲真做,催促日本進攻英國在遠東的殖民地,以轉移美國對歐洲的注意力,這樣即使美日開戰,也可為希特勒吞并英國爭取時間。
1941年希特勒正式下達了“關于與日本合作的第二十四號指令”,該指令強調:
“以三國同盟條約為基礎的合作必須以盡快促使日本在遠東采取積極措施為目標,英國軍隊將因此受到束縛,美國的利益中心將轉移到太平洋地區...奪取新加坡這個遠東陣地意味著三大國贏得戰爭的決定性勝利。”
新加坡是英國在遠東的核心,太平洋的石油物資需經新加坡運往英國
1941年2月,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向日本大使表示:日本應盡快在新加坡發動決定性打擊。3月,日本外相松岡洋右訪問柏林,希特勒對松岡洋右說:“盡管有風險,但這(進攻新加坡)是日本千載難逢的機會”。并催促他向德方作出承諾。
面對德國人的輪番催促。松岡表示,他也認為應該進攻新加坡,但自己說得不算,還要回國向天皇報告。希特勒看出了松岡的憂慮,向他許諾:“如果日本與美國發生沖突,德國將立即采取行動。”
松岡一面穩住了希特勒,使他相信日本會進攻新加坡。一面在結束對德訪問后,火速與英國駐蘇聯大使克里斯普斯爵士進行會晤。松岡見到爵士后,對后者保證:“日本不會對南方(新加坡等地)采取任何軍事行動”。在這期間,日本高層也達成一致,“對南方作戰就是對美國作戰,鑒于日本的國力,這不得不令人擔憂。”松岡回國后,馬上開始著手與美國談判,以緩和日美關系。5月,日美秘密談判的消息傳到德國,希特勒大失所望,計策再次失敗。
1941年6月,德國久攻英國不下,轉頭突襲蘇聯。在這種背景下,德國對日本政策上作出調整,不再要求日本向南進攻新加坡,改為向北進攻蘇聯。
早在1940年7月,希特勒就認為,英國能繼續抵抗是因為寄希望于蘇聯。只要德國摧毀蘇聯,英國就會絕望并且屈服,美國也就不敢參戰。到12月,希特勒下達了進攻蘇聯的第二十一號指令,要求德國武裝力量在對英作戰結束前迅速打垮蘇聯,行動代號為“巴巴羅薩”。
1941年6月,蘇德戰爭前夕,希特勒召見日本大使說,德國可能與蘇聯開戰,并暗示德日可以就此合作。7月1日,里賓特洛甫致電松岡稱,蘇軍主力的很大一部分已經摧毀,日本歷史性的機遇已經來臨。7月14日,希特勒再次召見日本大使:蘇軍已經崩潰,6周內蘇聯將被終結,德國希望日本出于自身利益盡快加入對蘇作戰。
希特勒的想法其實很簡單,蘇聯并沒有他想象中那么脆弱,蘇德戰爭很可能演變為持久戰。因此德國需要日本從遠東發起進攻,以減少德軍在正面戰場的壓力。
面對希特勒的一廂情愿,日本卻有自己的打算。日本認為,隨著蘇德戰爭的爆發,蘇聯遠東軍將會西調。日本屆時沒有后顧之憂,就可以大膽進攻法屬印支南部,獲得原料供給。
但為了使希特勒滿意,日軍還是在偽滿洲國部署16個師團,舉行了一場“關東軍特別大演習”。并向德國許諾:“待日軍解決一系列困難后,與德國一道進攻蘇聯。”
8月22日,希特勒在“狼穴”聽完有關日本的匯報后興奮異常,確信日本將對蘇聯發動進攻。現在的平靜,只是因為“日本想不受干擾地完成部隊集結,以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但當晚,柏林方面就收到了日本方面的絕密報告。報告指出,日本更傾向于在南太平洋地區采取行動以確保原料安全。另一份報告也顯示,日本不會進攻蘇聯。
希特勒如夢初醒,停止了對日本的催促。無奈的德國只能以宣傳手段替代外交手段,夸大德軍的戰績,塑造蘇聯已經崩潰的假象,誘使日本進攻蘇聯。但一直到二戰結束,日本都無動于衷,希特勒的計策又一次失敗。
一步錯,步步錯。蘇德戰爭爆發后,美國趁德國無暇西顧,在大西洋方向加大了對英國的支持。羅斯福總統宣布:“在美國防務關系重大的水域,對軸心國艦艇一見面就開火”,同時向蘇聯運送了大量戰爭物資。
美國的強勢行為使日本深感惶恐。日本一面不阻礙美國向蘇聯運送物資,一面積極籌備與美國談判。1941年8月,日本首相近衛文麿向羅斯福傳達了一封私密信件,拒絕向德國透露相關內容。
希特勒因此作出判斷,如果日美繼續接觸,一旦德美開戰,日本很有可能會反水。
緊接著,德國對日本政策上作出調整,不再要求日本進攻蘇聯,改為進攻美國。1941年9月,里賓特洛甫向日本政府提出請求,要求日本向美國聲明,如果羅斯福繼續對軸心國家的敵對行為,將導致《三國同盟條約》生效,使日本立即對美宣戰。
面對德國這一要求,日本無動于衷,加緊對美國的談判,并拒絕向德國透露日美談判的任何細節。
但局勢的發展還是使日美談判破裂。1941年9月,羅斯福發表對軸心國的強硬演說后,廢除了《中立法》的部分條款,實際上已經對軸心國宣戰。面對日本的談判請求,美國要求日本撤出中國,并凍結了日本的巨量海外資產。日本熱臉貼了冷屁股,最終決定倒向德國,跟美國殊死一搏。
10月4日,日本軍部向德國表示,年內日本將會對南部(新加坡)發起軍事行動。10月13日,裕仁天皇告訴內大臣木戶幸一,如果勢必要與美國開戰,務必要拉上德國。不久,近衛內閣垮臺,東條內閣開始著手加強與德國的關系。
1941年11月,里賓特洛甫向日方許諾:“元首已經下定決心,如果日本進攻美國,德國將立即參戰。”1941年12月6日,里賓特洛甫再次向日本許諾:“無論采取哪種戰術行動,德日都將命運與共。”事已至此,已經沒有別的選擇。次日,日軍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希特勒得知消息后如釋重負。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消息傳到希特勒大本營后,第一時間見證希特勒反應的納粹高級官員是德國教育與宣傳副部長奧拓·迪特里希,最高統帥部總長凱特爾和其副手耶德爾。在這三個人的回憶錄和在紐倫堡的證詞中,描述希特勒當時的心情是“激動”“興奮”和“如釋重負”。
珍珠港事件半年后,日本在中途島一役損失4艘航空母艦。被美軍打得毫無還手之力。1943年,德國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損失主力84萬,被紅軍打得節節敗退。1944年,美國、英國、加拿大的288萬軍隊在諾曼底登陸,納粹已經回天乏術。1945年,兩個“各懷鬼胎”的邪惡國家相繼滅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