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看起來挺邪惡,但文章絕對正經,我要講的確實是中華民族要實現復興的“必由之路”。
01工業為王
講到“必由之路”,你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制造業升級。制造業升級當然重要,這是前提。只有較高的工業化水平,掌握更上游的工業環節,才能創造更多利潤,提供更多的高薪崗位,這點毋容置疑。
譬如汽車制造業,如果我們只是停留在玩合資車,搞代加工,我們掙的錢肯定不如日本、德國多,人家吃肉我們喝湯,猴年馬月也攆不上。
不僅攆不上,以中國的體量,僅靠代加工也不可能邁進發達國家的門檻,這個門檻就是人均2萬美元。
一些人經常拿韓國、新加坡,甚至拿臺灣省舉例子。
講實話,這些地方沒太大的參考價值,它們的人口基數太小,僅靠一兩個支柱產業就能活得很滋潤。有的甚至不需要支柱產業,只要喝點湯就能飽。
例如最近鬧得挺兇的捷克,這個國家就是靠喝湯成為發達國家的。2021年捷克人口1070萬,人均GDP是2.64萬美元,屬于入門級發達國家。
嚴格來說,捷克只能算德國經濟衛星國,德國投資占到捷克外國直接投資的4成以上,汽車和金屬加工是德國投資的重點領域。而捷克有1/3的出口流向德國,其中有相當部分是大眾汽車和配件??梢哉f,捷克就是德國的汽車加工廠。
德國人均5萬美元,它們分流出去的產業就足以帶著捷克這樣的國家飛。
中國不是這樣的小地方,中國有14億人口,誰能帶的動?要飛只能自己裝翅膀,而且不止一對。
中國這些年為什么在各個領域死磕?就是為了給自己裝翅膀。
汽車領域已經靠新能源闖出一片天地了。除了汽車終端生產和零配件以外,動力電池世界前20名廠商里面起碼15個是中國廠商。而且已經深入到更上游的領域,目前全世界大概6,500萬噸已探明的鋰礦儲備中,起碼50%都屬于中資股權。
除了汽車領域,還有大型客機領域。我們為什么要死磕大飛機?就是因為這是個萬億產值的大肉,一旦咬下來,會增加大量高薪崗位。
好消息是國慶前C919成功領證,這標志著國產大飛機可以商飛了。按照中國人的辦事特點,拿下國內市場后,十有八九會用價格優勢碾壓競爭對手,擠入國際市場。波音空客雙雄爭霸的局面將被打破。
除了大型客機,還有個領域大家可能很少關注,那就是生化環材。
我也是在查巴斯夫材料的時候才了解到,這個傳統四大天坑專業如今異常火爆。各大公司挖人跟錢有仇似的。在深圳,材料學的碩士只要專業過硬,起薪都在30萬以上。一個化工材料的博士,畢業簽約就可拿50萬。
材料領域拼到何種程度?以半透膜為例,這個領域是日本的傳統強項,但中國現在好幾個團隊在攻關,每個團隊基本都有近百名博士。
場面就是這么慘烈。
沒辦法,中國人多,要想整體都上去,沒有產業支撐是不行的。
但是,要實現復興,成為發達國家,達到人均2萬美元,甚至4萬美元,僅靠啃硬骨頭就夠了嗎?
當然不夠。
02歐洲的現狀
前文說了,對于中國來說,韓國、新加坡、捷克這種小地方的發展方式沒太大的借鑒意義,真正有借鑒意義的是美國、日本、歐盟。
這些都是人口過億的體量。日本人口一億多,但它的人均高,所以它的發展模式是有借鑒意義的。
歐盟算一個整體,剛才提到的捷克,只能算歐盟經濟體里的一個部分,離開歐盟,它啥也不是。
歐盟體量和中國差不多,2021年的GDP總量是17萬億美元。不過,它的人口總量比中國少,所以人均要比中國高。
中國現在的情況跟歐盟有點像,我指經濟發展不均衡的特點。
要說人均2萬美元,中國一些地區是已經達到了的,例如珠三角、長三角、首都經濟圈這“三大圈”。
但是,在這些地方生活的人體驗并不好。我自己就生活在廣州,每天幾個小時的通勤時間,各種支出壓力,卷到吐。
中國目前三大經濟圈的生活模式絕不是發達地區的理想模式。
太卷了,還沒小縣城安逸。之所以這樣,是幾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社會整體不富裕,保障能力有限;二是區域發展不平衡,差異很大。
三大經濟圈擁有大量的就業機會、醫療教育資源,全國各地的勞動人口自然都會涌入這里。人一多,大家都想留下來,競爭就大了。
如果以后人均兩萬刀的生活就是今天一線城市這種體驗,那是不是太慘了一點?
這種不平衡其實在歐盟也存在。西歐國家有點類似中國的一線都市圈,因為掌握著整個聯盟的上游資源,它們的人均要比其他國家高出不少。
最富的第一梯隊人均GDP高達10萬美元,相對窮的地方,諸如希臘、匈牙利,人均只有1.7萬美元,差距5倍之多。
歐盟之所以要不停的東擴,就是要掠奪東歐的各種資源,包括市場、人才、礦產、能源。
但是,由于歐盟是個松散的經濟聯盟,西歐國家不會容許人員隨意流動,所以在掠奪東歐、南歐的同時,又限制人口涌入。人均GDP越高的國家,對外來人口限制越嚴,想成為當地居民自然越難。
也就是說,西歐拿著整個歐洲的資源,占據工業鏈最掙錢的那些環節,卻把多數人拒之門外,自己享受高福利。
這就好比中國三大經濟圈,享受著全國的資源,卻不肯搞轉移支付,還限制外地人使用當地的教育、醫療資源。這么干了,三大經濟圈的人口固然過得瀟灑,其他地區的人怎么辦?
歐盟現在就是這樣。德國人一直認為他們是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取得今天的成績,嫌棄南歐人懶惰,東歐人野蠻,他們絕口不提對后兩者資源的占有。
如果整個歐盟真的像中國各省一樣打通人流,像中國三大經濟圈一樣向欠發達地區搞轉移支付,那西歐和北歐同樣會卷到吐。
但是,這是不可能的。
西歐不可能容許東歐的老百姓隨便在西歐定居,中國三大經濟圈也不可能置欠發達地區于不顧。
那么歐盟對于中國而言又有什么借鑒意義呢?
這就是中國未來的必由之路:中國要成為發達國家,僅搞工業升級是不夠的,必須在亞洲形成自己的“雁型陳列”。
03曾經的日本路線
“雁型陳列”最先是日本在上個世紀80年代提出來的。
按照日本人的戰略,東亞地區的經濟發展應該像大雁飛行一樣,排出有序,層次分明的陣型。
而在這一模式下,日本處于領頭雁的位置,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及中國臺灣省即所謂的“亞洲四小龍”緊隨其后,處于第二梯隊。
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印尼等東盟國家處于第三梯隊;
而處于雁行陣列最后面的,是中國大陸,越南等。
這個戰略本身并沒有問題,或者說從中你能看到很多經濟發達體所遵循的潛規則。
事實上,歐盟內部就是“雁型陳列”。疊加兩次工業革命積累的技術成果和殖民財富,對外優勢明顯,整體過得還不錯。
美國和它的盟友們,也是一種“雁型陣列”。西歐和美國的關系就是盡量保持飛行方向一致,西歐在涉及方向問題上被美國左右,形成大雁型陣列。
一旦跑偏,西歐就會被美國教訓。
“雁型陳列”的好處是領頭雁能享受整個陣列的資源,人才、市場、能源,其他成員也能沿著關頭雁的路線飛得更遠。
上世紀80年代,日本憑借自己的“雁型陳列”在亞洲吃香喝辣,從人均1萬美元發展到4萬美元。
領頭雁對其他梯隊的人才有天然的吸引力。上世紀80年代,中國民間對日本的評價和現在完全不同。潤往日本的比例也遠高于其他地方。
但這一切隨著日本失去領頭雁地位開始發生改變。
因為它低估了兩件事,一是美國對亞洲的重視程度,二是中國的崛起速度。
當日本發展到足以威脅美國地位的時候,作為藍星頭號頭雁,會毫不猶豫地打壓。
美國通過制裁閹割,徹底廢掉了日本的芯片技術。又通過廣場協議,迫使日元大幅升值,迎來失去的十年。
總之,在美國的極限施壓下,日本失去了在東亞繼續當領頭雁的資格。
對于美國來說,雁群只能跟著它走,它不僅要當美洲的領頭雁,它還要當全世界的領頭雁。
在日本被收拾之后,東亞失去了自己的“領頭雁”,東亞國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甘當美國的小弟。
這個過程中,中國苦練內功、猥瑣發育,用一種驚人的速度成長起來。
并且逐步從雁型陣列的最后一個梯隊擠進第一梯隊。
當然,中國并沒有提出自己的雁型陣列,但并不能改變中國已經領著整個亞洲飛的事實。
舉個例子,大家知道,美國一直想制裁我們的光伏產品。今年3月,有美國國內的太陽能面板公司舉報,說大量中國企業投資泰、馬、柬、越,走三角貿易變相逃脫關稅制裁。然后美國商務部接受了,開始發起調查。
可是后面卻不了了之,因為東盟國家沒有生產太陽能面板所需要的技術和能力,所以不得不依賴中國技術投資建廠生產。
如果美國商務部堅持調查東盟,并且實施制裁,那意味著占市場80%的供應商就會受到影響,美國太陽能市場根本承受不起這種沖擊。
最后,白宮不得不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還宣布豁免東南亞四國光伏組件24個月的進口關稅。
無論是被動還是主動,中國出技術、出服務,把一些人力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地區已經成為事實。
而國內則全力死磕芯片、大飛機、汽車制造這種高附加值的產業,成為整個亞洲,乃至世界的領頭雁。
04必由之路
作為領頭雁有兩點最重要,一是創新能力;二是工業能力。
創新靠人才。這些年隨著國內待遇越來越好,工業鏈完整性越來越強,崗位越來越多,很多人才開始回流。包括一些西方學者也開始到中國尋找機會。
這勢必帶動國內在科研方面的躍升。
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下屬的研究所發布的報告顯示,2021年,在全球被引次數排名前10%的科學類論文中,中國論文的數量首次超越美國,位列世界第一。
其中,中國在材料科學、化學、工科、計算機·數學、環境·地球科學5個領域超越了美國。在材料科學領域,中國占據48.4%,遠超14.6%的美國?;瘜W和工科領域同樣,在化學領域,中國占據39.1%,遠超美國(14.3%);在工科領域,中國占據37.3%,也和美國(10.9%)甩開了差距。
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方面,根據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報告,中國相關論文在20年首次實現逆轉,超越美國,占到20.7%,而美國為19.8%。
等中國慢慢把這種理論優勢變成制造業優勢的時候,中國的創新能力將得到世界的認可。
當然,中國有些偏科,臨床醫學方面和美國的差距還比較大。
除了創新能力,還有工業生產能力。中國要成為領頭雁,不僅要在研發上傲視群雄,還要在工業生產上獨占鰲頭。
這就要求我們在具備良好的工人素質、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和生產技術的同時,還要有廉價的能源。
而且廉價的能源比其他要素更重要。
西歐國家之所以享受著高福利,工人拿著高薪,每天工作5小時還能吵著鬧著罷工,就是因為他們的企業利潤足夠高。
這利潤很大一部分是能源成本換來的。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西歐特別是德國開始大力推進歐俄能源合作。1998年,德國總理施羅德,冒著得罪英美的風險,搞定“北溪1號”。
該管道年輸氣量高達550億立方米,足以滿足德國一半的用氣需求。
正是憑借這些管道運輸,歐盟獲得了極低的能源價格,歐盟的能源成本僅為東亞的二分之一。
這是歐盟可以在人工成本較高的情況下維持制造業競爭力的關鍵。
而中國當下的能源價格還是太貴,產品優勢主要還是靠擠壓產業工人待遇換取。
中國要成為發達國家,就必須解決能源問題。只有一個低物價、高收入的社會狀態才稱得上美好生活。
所以,中國的“雁型陳列”應該是這樣的:
中國處于領頭雁的位置,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及臺灣省緊隨其后,處于第二梯隊。
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印尼等東盟國家處于第三梯隊;當然,考慮到印度的人口優勢,三哥應該也在第三梯隊。
而俄羅斯、伊朗,以及中亞五國作為護航編隊,提供最重要的能源。
由中亞提供能源,東南亞提供勞動力,東亞提供人才,最后中國提供市場和技術,只有形成這樣的“雁型陳列”,中國人才可能真正擺脫內卷的厄運。
同時盤活整個亞洲。
05尾聲
在國際上有個共識,就是人類的未來在亞洲。因為這里人口最密集,潛力最大。工業文明說白了還是人的文明。
人類接下來能發展到什么程度顯然不能指望那些把性別搞成N類的國家。
今天在英國求職,性別一欄你有15個選項。
說白了,他們安逸太久了,已經失去了前進的動力,把太多的精力耗在這些政治正確上。
如今俄烏戰爭爆發,勢必給整個世界帶來沖擊,真正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中國沉著應對、積極布局,相信會在下一個十年完成自己“雁型陳列”構建。
這樣定能在本世紀中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完成第二個百年目標。
全文完,謝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