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蜂互助小組組長張江美
我是張江美,生活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我們這里有34戶人家。我們是1997搬到這里的,那年我們從云南西雙版納國家級保護區核心區搬出來,把世代居住的村寨留給了保護區和亞洲象們。
她的故事
這是我們認識張江美的第三個年頭了。
對她的第一印象就是我們進村推廣養蜂項目時,她夸張的表情擺手“我不要我不要,會蜇人,疼!”
我叫中華蜂
三年過去,張江美成了家里的養蜂主力,雖然很多工作是和老公一起完成,但養蜂的每一環節她都能獨立操作了。
每次養蜂交流會上,江美都會有很多問題,
大家都說她“真的很會提問題”。
關于蜜蜂
張江美說是蜜蜂改變了她,養蜂不止帶來了收益,也改變了她的生活。大家對蜜蜂的印象是“忙忙碌碌”“勤勞的小蜜蜂”,但是養蜂以后張江美的生活卻是慢了下來,養蜂帶來的收益讓她不必再經常跑去森林里,空下來的時間可以收拾房間、陪伴家人。
怕蜜蜂蟄?不會了,懂得了蜜蜂的習性,日常搞好防護裝備,輕拿輕放就不會被蟄了。以前說起蜜蜂是“太恐怖了”,現在張江美看來是“還好還好”,說起被蜜蜂蟄,她笑笑說“沒事”。
對張江美和鄰居們來說,養蜂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小組里有日常的養蜂討論會,平常打招呼大家也會互問候“你家蜂子咋樣,我家蜂子咋樣”,蜂子有了問題大家都會過來幫忙想辦法;有了心得也會立刻和大家分享。養蜂讓鄰里間有了共同的話題,更讓大家有了共同的事業和目標。
我問張江美,現在你的養蜂技術怎么樣了?
在勞動的江美穿著民族服裝(彝族)
“就一般一般吧,總覺得不是很好,蜂子也會跑。”
我們聊天這一會兒功夫就有村民過來請教怎么區分大雄蜂,張江美給他講得頭頭是道。在村里這些日子,我發現村民們常常會議論誰家養蜂技術好,誰家收的蜜多。
養蜂月度監測交流會上村民積極發言
養蜂和護象
我問張江美,你的蜜要不要起個名字,叫“江美蜜”啊,還是叫“大象蜜”呀?
她笑說沒想那么多,“我跟大家說你買我的蜜,你嘗到了甜味,我也得到了好處,大象也得到好處了。
“另外,養蜂還保護了森林,因為我們西雙版納就有大象的,我們的原始森林就有大象,我們養蜂就是為了不要去打擾大象。
“我很小的時候就見到過野生象,它們會來我家這里的。我不會很怕大象,象來了就不要出門了,它們也是餓了才來的,你不要去打擾,它們吃飽了也就回去啦。
剛種下芒果的地中,村民收獲套種的玉米
“我家糧食這兩年被大象吃的少了,現在的大象不像以前會把所有能吃的全都吃完,現在它們吃了一點就回去了,也不會糟蹋。”
在林中穿行的亞洲象
人、象、森林
張江美覺得,大象來村里吃糧食比往年少了,是因為森林里食物更充足了。村子附近的林地里有竹筍,筍和嫩葉是大象喜歡的食物。
自從養蜂項目開展以來,村民們的收入增加了,幾乎不再有人會冒著風險去山里砍筍子賣。山上的嫩筍子留給了大象,大象也就不再靠近村子找食物了。就這樣保護了森林保護了自己,又保護了大象。
亞洲象安全防范培訓現場
在張江美的口中,人和大象的關系似乎更像是鄰里間的矛盾“它在它的家里沒有吃的了,所以來你家找吃的;就像我們一樣,我家糧食不夠了會去你家借一點。”
張江美說:“我覺得不是單單這個蜜蜂啊,就像大象也一樣,也不只是大象,森林也好人也好,你對他好,他就對你好。大象也是一樣,你不要去打擾它,它就不會來鬧你。”
村民收獲蜂蜜
這一年來張江美家已經采了近100千克蜜,企業收了一部分,剩下的也很快賣光了。尤其讓張江美開心的是有了回頭客,去年就買過她家的蜜的顧客,今年又來買了。
也許過兩年江美家的蜜真的要出名了呢!
讓人與動物共享生命之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