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后世來看,歷史的走向就好像黃河,九轉十八彎。曹操,一個胸襟廣闊,求賢若渴的英雄人物,也在關鍵時刻轉了個灣,留給我們一個波瀾壯闊、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如果沒有曹操的傲慢與偏見,曹操之后,再無三國,四大名著將無《三國》。
赤壁之戰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咱們今天就用數據來講赤壁之戰:
第一個數據是:兵力。曹操總兵力約40萬,在前線兵力應該在20-30萬之間;孫劉聯軍總兵力約12萬,前線兵力約3萬。
第二個數據是:年齡。這一年孔明28歲,孫權27歲,周瑜33歲,曹操55歲。
第三個數據:經歷。曹操橫掃黃河流域,打敗了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平了西涼,征了烏桓,威震天下。孫權,剛接班的富二代;周瑜,沒有出色戰績的前任高管;諸葛亮,剛剛棄農從政,第一年參加工作的帥哥。
程昱的三次提醒:
第一次提醒是“船皆連鎖,固是平穩;但彼若用火攻,難以回避”。
第二次提醒是“今日東南風起,宜預提防”。
第三次提醒是“來船必詐。且休教近寨”。
反常的投降儀式:
受降,一般要放下武器,軍官與士兵分開,在我方約定的時間到達指定的位置。再看黃蓋投降曹操,黃蓋選定好刮東風的時間,帶著武器、軍官指揮著士兵,開船去往曹操的指揮戰船。
從以上三組數據,三次提醒與反常的投降,明顯可以看出,曹操從心里面看不起孫權、周瑜與諸葛亮,都是黃口小兒,怎么能跟身經百戰相比;部下的提醒不放在心上;對敵方投降不做防范,充分的體現了此時的曹操,得意忘形,自大傲慢,認為勝利手到擒來。殊不知,這一仗成就了這三個年輕人,自己反而變成了失敗的強者,一統天下的局面分崩離析。
再說張松獻圖,這是曹操統一天下最后一次機會,假如曹操接納了張松,得到了益州地圖,那么在打敗漢中張魯后,他完全可以直接揮師進攻益州,一戰而定,這樣的話,就不會再有劉備什么事了,在曹操有生之年可能就會完成一統天下!
為人心胸寬廣,海納百川的曹操,在張松一事上,竟然另起了三行。
第一行:曹操以貌取人。《資治通鑒》中記載:張松為人短小,放蕩不知節操。意思是說張松個頭不高,但卻不修邊幅,相貌丑陋卻又十分狂傲。曹操見到張松后,心想,這也太丑了吧。曹操不僅想了,臉上與行動都還表現了出來,這讓自尊心強的張松哪能受得了。
第二行:曹操以名取人。楊修勸曹操容忍張松。原文:修曰:“若以貌取人,恐失天下之士。丞相尚容一禰衡,何不納張松乎?”操曰:“禰衡文化播于當今,吾故不忍殺之。松有何能?”當初禰衡當眾辱罵他,他都沒敢動禰衡,此時如此待張松,就是因為張松名氣太小了!
第三行:曹操恨短處被揭。原文:松曰:“丞相昔日在濮陽敵呂布之時,宛城戰張繡之日,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羽,割髯棄袍于潼關,:此皆無敵于天下!”操大怒曰:“豎儒怎敢揭吾短處!”俗話說,罵人不揭短,何況是此時大權在握春風得意的曹操。
結果,因為曹操的偏見,張松被劉備截胡,張松感動之余感覺終于遇到了知己,地圖獻給了劉備,導致劉備最終取得了西川,三分天下,鼎足而立。
三國中,還有兩人因為傲慢自大丟了姓名,一個是禰衡,一個是關羽。即便是天才,英雄如關羽,都因傲慢失地斷頭,我們還有什么傲慢的理由呢?
傲慢與偏見,最危險的結果就是讓人變得盲目,變得無知。
傲慢讓你無法去接受別人,偏見讓別人無法接受你。正如《駱駝祥子》里一句很經典的話:“一個人愛什么,就會死在什么上?!?/strong>
參考資料:《三國演義》、《三國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