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豫北冀南地區的后崗一期文化就是蚩尤族群留下的生活遺存,距今大約6500~6000年。約在距今6300年左右,許是迫于人口增長的壓力,蚩尤族群中的一支北上,經河北平原,穿越燕山地區,抵達西遼河流域,與當地使用筒形罐傳統的趙寶溝文化碰撞,吸收了當地筒形罐、之字紋等因素而創造出了一種新的紅山文化類型——后崗期紅山文化。
后崗一期文化濮陽西水坡大墓
遼河流域西部屬于內蒙古高原向華北平原傾斜過渡的丘陵地帶,其東是松遼大平原,再往東是由橫亙東北大地的長白山脈逶迤形成的漫長海岸線。對古地理氣候環境的研究顯示,這個原屬于半干旱的地區,在大約距今 8200 ~ 8039 年的時候,經歷了一次暖濕氣流事件,環境由此改變,出現了溫帶落葉林。
迄今,在這里已經發現了數百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它們一般規模較小,從數千至數萬平方米不等,大多坐落在山間盆地或山前沖積平原上。西遼河流域從 8200 年前開始,就形成了大約有百十處遺址分布的興隆洼文化聚落群;約 7200 年前,延續了興隆洼文化傳統的趙寶溝文化取而代之。
約 6500 年前,紅山文化繼承趙寶溝文化傳統,首先在西拉木倫河以北地區興起,如白音長汗遺址第四期早段遺存——該文化陶器制作顯示的是趙寶溝文化特有的泥圈套接法,即筒形罐的平底采用幫包底的制作方式。
類似的遺存還見于內蒙古巴林左旗二道梁遺址 和轉山子遺址 等。顯然,創造了這類文化遺存的主人當屬從興隆洼、趙寶溝文化以來就一直在西遼河流域繁衍生息的土著居民。
一般而言,一支考古學文化系統的器物外表,諸如器形等,在與其他文化交往過程中,較容易被對方吸收并使之文化面貌發生變化,而內含在器物中的技術信息,譬如工藝及工藝流程等,由于需要傳承和學習,顯得相對比較私密、保守,是該文化系統中較為穩定的因素,所以,在一定意義上說,這種相對穩定技術的背后,體現的是該文化系統的人群承載主體。
后崗一期人,或者說蚩尤的某個支族在不遠萬里跋涉到西遼河流域西拉木倫河以南地區時,或許觀察到這里是一個可漁可獵可耕的宜居環境,再加上此地人煙稀少,容易避免和當地土著發生沖突,遂在此安營扎寨,開始了他們的定居生活,并因此留下了紅山后、西臺、西水泉、小東山、平安堡、哈達梁、元寶山、四棱山、上機房、海金山、蜘蛛山、烏根包冷、查日斯臺嘎查、雙水泉、南嶺、萬軍山等紅山文化代表性遺址。
從地層關系及類型學觀察,紅山文化可以分為早、中、晚三期,鑒于其早期表現出諸多與后崗一期文化的聯系,張星德先生稱其為后崗期紅山文化。
后崗期紅山文化同后崗一期文化在陶質、器形、彩陶特征等方面表現出極大的共性,如二者都以泥質紅陶為主,都以缽、盆、甕、壺為主流,都是紅頂器和素面陶器。彩陶圖案多是由直線條構成,流行由紅彩平行直線、斜平行線組成的三角紋等。
遼寧喀左東山嘴出土的筒形彩陶器
最主要的是,在陶器制法上,二者采用的都是泥條盤筑法,如其代表性陶器之一的筒形罐就是在用泥條盤筑法做出圜底器的基礎上,在底部外周貼泥帶,再在其下貼圓泥餅形成平外底。 二者一脈相承,源流關系一目了然。
紅山文化因首次發現于赤峰紅山而得名。以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為中心,分布面積達 20 萬平方公里,距今 6500 ~ 5000 年。紅山文化社會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氏族集團。
紅山文化的生業經濟是一種兼營農業、狩獵、采摘等的混合型經濟。對興隆溝遺址紅山文化堆積浮選樣本定量分析表明,植物果實主要是堅果,如橡子、山核桃等;紅山文化遺址同時還出土了大量的細石器,說明狩獵采集生活方式如同之前的趙寶溝文化一樣,在生業經濟中占有一定比重。碾磨器比較常見,但在各遺址工具組合中所占比例相差較大,如在赤峰西水泉遺址中,只占 5% 的比例,但在林西白音長汗遺址中的占比卻高達 57%。
碾磨器一般來說以野生植物果實為主要加工對象,而各遺址中生產工具不同組合的變化則意味著該聚落社群可能具有不同的生業經濟模式。白音長汗遺址中碾磨器的比例最高,石刀一類工具的比例較低,只有 6%。而在碾磨器比例較低的西水泉遺址中,石刀一類工具的比例高達 23%。
石刀,尤其是葉形刀,一般被認為是收割工具,這暗示赤峰西水泉遺址所在地區的農業化程度較高,而另外一些聚落,如白音長汗遺址一類,則是“繼續依賴傳統的狩獵采集方式”。
另外,對興隆洼遺址出土的不同時期 7 具人骨的穩定同位素分析表明,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興隆洼人食譜中,堅果和塊莖植物等 C3 一類植物所占比例為 14. 7%,而在同一個遺址較晚時期,C3 植物所占比例卻下降為 0,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由采取粟類農業果實造成的人體中的 C4 攝取量有了明顯的上升。換言之,在紅山文化生業經濟模式中,農業所占比例大體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處于一種上升的趨勢。當然,由于所選樣本量過少,難以代表整個紅山社會,但窺一斑而知全豹,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遼寧喀左東山嘴出土的孕婦陶塑像
紅山文化早期,聚落結構比較單一,主要是分層簡單、尚未出現階級的普通村落。這些村落大都散布在水源地附近的二級臺地上或河谷中,面向陽坡,呈現出依山傍水的態勢。聚落形態大致可分為環壕聚落和非環壕聚落兩種。所有的房址均沿西北—東南方向成排分布,除聚落中心部位的特大型房址外,每排中各有一座顯示為中心的大房址。房址中大都設有灶膛,均為圓形土坑式。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曾對教來河上游地區、少郎河流域、半支箭河中游地區進行過一次聚落考古調查,共發現紅山文化遺址 127處。從調查情況看,這些聚落遺址呈現出明顯的階梯狀組群分布,從特大型聚落到第五等級聚落,共 6 個等級。
赤峰中美聯合考古項目組根據以往調查資料,利用遺址面積與陶片數量這兩項指標進行人口指數測算,結果是興隆洼文化期指數為 0.16,趙寶溝文化期為 1.06,紅山文化期則增加到了 2.78,說明紅山文化期人口出現了大幅度的增長。
就同一聚落組群內部來說,大中小型聚落主從分明,呈現出環繞分布的特點,聚落分布數量與規模明顯超越以往。 以目前保存最完整、發掘面積最大的魏家窩鋪遺址為例。該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區文鐘鎮魏家窩鋪村東北約 2 公里的臺地上,面積 9. 3 萬平方米,外圍環繞有不規則長方形壕溝,距今 6000 年左右。
魏家窩鋪遺址
發掘顯示,魏家窩鋪遺存不僅保留著以筒形罐為代表的遼西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傳統,還接受了來自燕山以南地區的后崗一期文化和西陰文化的影響。
遺址所出房址較多,皆為半地穴式,呈圓角長方形、梯形或平行四邊形等,所有房址基本呈西北—東南向排列。其中編號為 F 18 的房址面積最大,面朝西南。以其為中心,東、西、北三面都分布有數座西南向房址。這種狀況表明,以魏家窩鋪遺址為代表的紅山文化聚落可能存在多個由大小不同房址組成的單元或中心。
——摘自李琳之:《前中國時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華夏大地場景》,有增刪,因閱讀流暢需要,刪去了注釋部分。
李琳之著,商務印書館,2021年9月
本書利用最新考古學研究成果,并輔之以文獻學、民俗學、人類學、地理學、生物學等研究方法,一定程度上揭開了半坡、后崗一期、西陰、大汶口、紅山、凌家灘、良渚、屈家嶺和龍山等諸多考古學文化族屬之謎,梳理出了公元前4000~前2300年華夏、東夷和南蠻三大集團成長、發展、壯大,以及相互之間交往、沖突和融合的發展脈絡,揭示了炎、黃、蚩尤及其之后顓頊至帝堯各族群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首次系統地還原了早期中國誕生之前這1700年中國大地上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還原了中華文明濫觴、形成和發展的璀璨歷程。
作者簡介
李琳之,歷史學者,出版有《中華祖脈》《家國往事》《祖先,祖先》等十余部著作。其中,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前中國時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華夏大地場景》《元中國時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華夏大地場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歷史視野下的早中國時代》三部著作,構成了其從公元前4000至前1046年一個完整的上古史體系,是國內外第一套用考古學結合文獻學揭示出黃帝至周初歷史發展脈絡的系列圖書。
《前中國時代》入選商務印書館官方發布的“2021 歷史好書 60 種”榜單。
《元中國時代》入選“2020 百道原創好書榜年榜·人文類 ”,同時在 2020 年 “商務印書館人文社科好書讀者投票評選”活動中獲得第二名,在“歷史的回響”類別中高居榜首。
《晚夏殷商八百年》自2022年6月出版后,先后入選了長安街讀書會2022年6月第5期好書、百道網2022年7月好書、中國出版集團2022年第4期好書,以及中國社會科學網“社科好書”、今日頭條好書等推薦榜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