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校舍最安全;地震,校舍是避難場所;地震,不能讓兒童倒下,日本人在努力地做,不停地做。他們知道,這不能停留在口號上,必須實實在在的做。
文/姜建強
1995年1月17日,日本發生了阪神大地震,6434人死,10萬幢住宅遭到毀壞,這其中有數所幼兒園房屋和小學校建筑。幸好地震發生在凌晨5點24分。大地震發生后,日本人痛定思痛,最緊迫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提高建筑的抗震化,發誓不再讓幼兒園和小學建筑在地震中倒塌。28年過去了。日本政府最近向國民交出了一份答卷。
阪神大地震28年
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的數據顯示,公立中小學校建筑的抗震化率達到了99,4%,公立幼兒園建筑的抗震化率是96,3%。托兒所建筑的抗震化率,公立是90,4%,私立是93,1%。對這份我們看上去還不錯的答卷,日本地震專家們并不感到滿意。他們認為托兒所設施的抗震化還不充分,必須搶時間盡快改修,因為地震不等人。
眾所周知,日本是個多地震國家。從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起,日本就致力于結構抗震的研究,一直居于世界領先地位。1950年頒布《建筑基準法》取代原有的《市街地建筑物法》。1981年6月又對之前的《建筑基準法》中想定的震度5強(5,4級)的搖晃(舊抗震基準)進行了前所未有的重大修改,采用新抗震基準,即可抗擊震度6或7強的地震,造就了日本建筑抗震能力的“安全神話”。1995年發生震度7的阪神大地震,據事后政府調查發現,被毀壞的10萬幢房屋大都基本集中在舊抗震基準的建筑上,而根據1981年6月新抗震基準法規建成的建筑,只有3幢建筑發生了可修復的中度破壞,有9幢建筑只遭受小的或輕微破壞。為此在1995年12月,鼓勵建筑物提高抗震能力的《抗震改造促進法》開始生效。依據這個法規,用舊抗震基準建造的托兒所,兩層以上、總面積在1500平方米以上的建筑,必須進行地震診斷,以測試其抗震能力。在相同的500平方米以上的區域,有義務在地震診斷的基礎上努力進行改造。
阪神大地震有被毀壞的托兒所
日本厚勞省每年都會對全國兩層以上或總面積超過200平方米的福利設施的抗震狀況進行調查,其范圍比這個標準要廣。日本的《每日新聞》將其數據進行統計。在統計出的44030幢托兒所建筑中,按照舊抗震基準建造的有10154幢。這其中若排除那些通過改新而達到抗震效果的設施,發現有3315幢托兒所建筑(公立托兒所930幢,私立托兒所2385幢)要么沒有達到抗震標準,要么其抗震效果沒有得到驗證。截至2020年3月底,在接受調查的3315幢建筑中,約有330幢表示已經關閉或計劃在20-21年內進行翻修。雖然比2016年3月的4813幢有所減少,而且目前可能正在進行翻修的也不在少數,不過仍然有許多兒童保育設施沒有進行抗震化處理,這是個不爭的事實。
托兒所的戶外活動
日本神戶大學防災規劃名譽教授宮崎益輝對此發表看法,對于不屬于義務教育對象的的托兒所,行政部門有一種潛在的意識,認為它們的公共性不強,加上財政資源有限,抗震化的事務就被擱置了。如果是私人經營的托兒設施,經營態度和資金能力可能是一個問題,不過,即便如此我們也絕不能忽視兒童面臨危險的事實。雖然這主要是地方政府的責任,但中央政府也應提高重視程度,爭取盡快實現100%的抗震率。其實,日本政府早就設定了補貼制度,提供高達二分之一的抗震重建費用,并鼓勵地方當局活用這一制度。
地震,校舍最安全;地震,校舍是避難的場所;地震,不能讓兒童倒下,日本人在努力地做,不停地做。他們知道,這不能停留在口號上,必須實實在在的做。而且還必須與地震搶時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