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歲時記》,作者南朝梁宗懔,是我國最早記錄荊楚地區(qū)歲時節(jié)令、風(fēng)物習(xí)俗的筆記體散文集。
都說現(xiàn)在的過年,越來越?jīng)]有年味,早在100多年前的朱自清先生也曾吐槽過,他那時過年已全然沒有了年味。真不知以前的年味究竟是什么樣的一番景象。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南北朝以前,我們先祖是如何過年的,年味究竟都體現(xiàn)在哪里。
原文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
按:《神異經(jīng)》云: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長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則令人寒熱,名曰山臊;以竹著火中,烞熚/pò bì/有聲,而山臊驚憚。《玄黃經(jīng)》所謂(山巢)鬼也。俗人以為爆竹起于庭燎,家國不應(yīng)濫于王者。
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jìn)椒柏酒,飲桃湯。進(jìn)屠蘇酒,膠牙餳/xíng/。下五辛盤。進(jìn)敷于散,服卻鬼丸。各進(jìn)一雞子。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凡飲酒次第,從小起。
按《四民月令》云:過臘一日謂之小歲。拜賀君親,進(jìn)椒酒,從小起。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身輕能老。柏是仙藥。成公子安《椒華銘》則曰:“肇/zhào/惟歲首,月正元日。厥味惟珍,蠲/juān/除百疾。”是知小歲則用之,漢朝元正則行之。桃者,五行之精,厭伏邪氣,制百鬼也。
董勛云:俗有歲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貢樽。正月飲酒先小者,以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后與酒。
周處《風(fēng)土記》曰:“元日造五辛盤。正元日五熏煉形。”五辛,所以發(fā)五臟之氣。《莊子》所謂“春日飲酒茹蔥,以通五臟也”。敷于散出葛洪《煉化篇》。方:用柏子人、麻人、細(xì)辛、干姜、附子等分為散,井華水服之。又方:江夏劉次卿以正旦至市,見一書生入市,眾鬼悉避。劉問書生曰:“子有何術(shù)以至于此?”書生言:“我本無術(shù)。出之曰,家?guī)熞酝杷幗{囊裹之,令以系臂,防惡氣耳!”于是劉就書生借此藥,至所見鬼處,諸鬼悉走,所以世俗行之。其方:用武都雄黃丹散二兩,蠟和,令調(diào)如彈丸。正月旦,令男左女右?guī)е?/p>
周處《風(fēng)土記》曰:“正旦,當(dāng)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膠牙者,蓋以使其牢固不動。今北人亦如之:熬麻子、大豆,兼糖散之。
按:《練化篇》云:“正月旦,吞雞子、赤豆七枚,辟瘟氣。”《肘后方》云:“旦及七日,吞麻子、小豆各二七枚,消疾疫。”《張仲景方》云:“歲有惡氣中人,不幸便死。取大豆二七枚,雞子、白麻子,酒吞之。”然麻豆之設(shè),當(dāng)起于此。梁有天下,不食葷。荊自此不復(fù)食雞子,以從常則。
帖畫雞戶上,懸葦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按:魏議郎董勛云:“今正、臘旦,門前作煙火、桃人,絞索松柏,殺雞著門戶逐疫,禮也。”《括地圖》曰:“桃都山有大桃樹,盤屈三千里,上有金雞,日照則鳴。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壘,并執(zhí)葦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則殺之。”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曰:“黃帝書稱,上古之時,兄弟二人曰荼與郁,住度朔山上桃樹下,簡百鬼。鬼妄搰/hú/人,援以葦索,執(zhí)以食虎。”于是縣官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索,虎畫于門,效前事也。
釋義
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農(nóng)歷十二個月開始的第一天。《春秋》將正月稱為端月。這一天雞叫頭遍時,人們就紛紛起床,在院子里燃放爆竹,用來驅(qū)辟山臊惡鬼。
根據(jù)《神異經(jīng)》上說:西方山中有一種怪人,身長一尺多,只有一只腳,生性不怕人。若冒犯了它,它就叫你發(fā)冷發(fā)熱,這種怪人叫作山臊。如果用竹筒子放在火中燒,便會發(fā)出噼里啪啦的聲音,山臊就會又驚又怕。這就是《元黃經(jīng)》里稱作山[猶巢]鬼的怪物。
一般人都以為爆竹起源于帝王的庭燎,諸侯大夫和普通老百姓不應(yīng)該隨便濫用王者的儀式。
正月初一,一家老小穿戴整齊,依次拜賀,敬椒柏酒,喝桃湯。飲屠蘇酒,吃膠牙糖,上五辛盤。服“敷于散”和“卻鬼丸”。每人吃一個雞蛋。制作桃木板懸掛于門上,稱為仙木。喝酒的次序從年齡最小者開始。
根據(jù)《四民月令》說:過了臘月的第一天叫小年。家里從小到大向尊長雙親祝賀、喝椒酒。喝椒酒從年紀(jì)小的開始。椒是玉衡星之精,吃了能使人體健耐老。柏是百木之精,簡直是一劑仙藥。魏朝人成公綏的《椒花銘》則說:“一年開始的日子,正月初一。飲美味椒酒,則能祛除百病。”由此過小年要喝椒柏酒,到了漢朝正月里就開始很流行了。桃木,是五行之精,可以壓住邪氣,制服百鬼。
魏朝人董勛說:古有習(xí)俗,在一年之首要飲用椒酒,因椒花芬香,所以采來浸酒。正月飲酒先從年紀(jì)小的開始,祝賀他又長了一歲。老年人因為又老去了一歲,所以之后再進(jìn)酒。
周處所作的《風(fēng)土記》里說:“正月初一制作五辛盤,用韭、薤/xiè/、蒜、蕓苔、胡荽這五種帶辛味之物來歷練身體。”五辛菜可以疏通臟腑,散發(fā)臟氣。《莊子》上講的春天飲酒吃蔥,就是為了疏通五臟。“敷于散”出自葛洪《煉化篇》。處方是:用柏子仁、麻仁、細(xì)辛、干姜、附子等研碎,隨井水吞服。另一個方子:江夏劉次卿在正月初一來到集市上,看見一個書生來到集市,眾鬼都避開他。劉次卿問書生說:“你有什么法術(shù)能做到這樣?”書生說:“我本來沒有什么法術(shù),只是出來的那天,家?guī)熡眉t色的袋子包裹了一顆丸藥,讓我系在胳膊上,以防邪惡之氣。”于是劉次卿就向書生借了這種丸藥,到曾見過鬼的地方,各種鬼都紛紛躲避,所以這個藥方便流行開來:用武都雄黃丹散二兩,用蠟調(diào)和如象彈丸一般。在正月初一,男的佩戴在左臂上,女的佩戴在右臂上。
周處在《風(fēng)土記》里說:“正月初一,要生吞雞蛋一個,這叫作修煉形體。”膠牙糖是因為粘住牙齒,牢固不動,現(xiàn)在北方人還在做:熬麻子、大豆,撒一些糖。
根據(jù)《煉化篇》說:“正月初一,吃雞蛋和七粒赤豆,可以驅(qū)除瘟疫。”另外,《肘后方》也說:“從正月初一和初七,吞服麻子、小豆各十四顆,能消除疾病。”《張仲景方》也說了:“年年有邪氣傷人,不幸遇上邪氣就會身亡。可用大豆十四粒,和雞蛋、白麻子同酒一起吞服。”所以說,吃麻豆的習(xí)俗,則來源于此。因梁朝有不吃葷的規(guī)定,故荊楚之地從梁以后正月初一就不再吃雞蛋,以遵從常規(guī)。
(正月初一)在帖子上畫只雞貼在門上,畫上方懸一只葦索,旁邊插上桃符,各種鬼都會害怕。
魏朝議郎董勛說:現(xiàn)在正月初一和臘月初一,門前燒香紙、桃人,把松柏樹枝扭成繩索掛在上面,殺只雞把雞掛在門上,用以驅(qū)逐瘟疫,這是一種禮俗。《括地圖》上說:“桃都山上有一棵大桃樹,盤旋彎曲三千里,樹上有只金雞,每天太陽一升起,金雞就啼叫。桃樹下有兩位神仙,一個叫郁,一個叫壘,倆人一起拿著葦索以伺察不祥之鬼怪,抓到就殺死。”應(yīng)劭在《風(fēng)俗通》里說:“據(jù)黃帝時文字記載,上古時有兄弟二人,一個叫荼,一個叫郁,住在度朔山上的桃樹下面,伺察各種鬼怪,如有鬼怪妄圖掠人,就用葦索捆住,抓去喂老虎。”
因此,王侯將相在臘月除夕制作桃人,懸掛葦索,并畫只老虎在門上,來仿效以前的作法。
結(jié)語
這幾段描寫古代過年的習(xí)俗,引經(jīng)據(jù)典,全面翔實,且有趣易懂,描述了很多干貨內(nèi)容,解答了很多我一直以來對于古代慶賀新年的一些疑問。很多禮儀習(xí)俗也流傳至今。我們以前過年在大門上貼門神,就是由古人過年時用紅色桃木板分別寫上“神荼”、“郁壘”二神的名字用來守門辟邪而演化而來。現(xiàn)代人在立春時吃春餅,或春卷,也是由五辛盤演化為春盤而來。
過年時讀上這么一段,真真地在想象中平添了很多年味。
附幾個小名詞解釋:
正月一日:這一天也叫履端。
庭燎:古代宮殿中用于照明的火炬。
膠牙餳:用麥芽制成的糖,食之黏齒。
薤:冬蔥
桃湯:用桃木煮成的液汁。古人迷信用以揮灑驅(qū)鬼。 后俗于春節(jié)飲桃汁以辟邪。
玉衡星:北斗七星里面的第五顆星。
屠蘇:古代一種酒名。相傳農(nóng)歷正月初一飲屠蘇酒,可以避邪祛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