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立春,中國年就已來到元宵佳節,這一天,古人也叫上元節、元夕或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從古至今,人們都有吃元宵/湯圓,賞花燈,猜燈謎的習俗,甚至還有踩高蹺、舞獅子、劃旱船等民俗表演。在元宵節的保留節目——賞花燈、猜燈謎時,人們會看到很多古代詩詞佳句,在熙熙攘攘、火樹銀花的氣氛下,靜心讀一讀這樣的詩詞,也會讓自己更能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和韻味。
描寫元夜的最有名的兩首,莫過于宋代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大家不要把這兩首混淆了,因為它們都實在太美了。
《青玉案·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生查子·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果然是絕!每讀一次,都不得不感嘆宋人的唯美浪漫。
那么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小眾卻驚艷的吟詠元宵節的詩詞佳句呢?
《上元夜里俗粉米為蠶絲,書吉語置其中以占一歲之禍福,謂之蠶卜,因戲作長句》
宋·楊萬里
今年上元家里住,村落無燈惟有雨。隔溪叢祠稍簫鼓,不知還有游人否?
此詩描寫了古人在正月十五的蠶卜習俗,也就是占卜蠶事的好壞。這一習俗在《荊楚歲時記》里有比較有趣的記載。白話《荊楚歲時記》元宵節:古人正月十五迎廁神?
《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
唐·李商隱
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niǎn/隘通衢/qú/。
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詩人在元宵里知道人們在京城熱熱鬧鬧地賞花燈,香車寶馬川流不息、堵塞街道,而自己卻只能在鄉下跟鄉人一起迎紫姑。紫姑就是廁神,古人有在正月十五迎紫姑的民間習俗。
《錦城竹枝詞》
明·六對山人
為游百病走周遭,約束簪裙總取牢。偏有鳳鞋端瘦極,不扶也上女墻高。
這里描寫的是古代女子在元宵夜登上城頭、逛城墻的習俗。
《念奴嬌·宏光》
清·鄭板橋
燕子銜箋,春燈說謎,夜短嫌天窄。
古人們猜燈謎竟也能沉浸其中,樂此不疲,不知不覺就夜深了。古代立春,有的地方的人們會制作燕子形狀的剪紙戴在頭上,燕子迎接春天,并為人們帶來福氣。春已至,燕歸來。
正月十五夜
唐代·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火樹銀花是形容元宵夜燈火燦爛、絢麗,五光十色。唐睿宗時,元宵節制作一種高二十丈的燈樹,燃燈五萬,稱為“火樹”。星橋鐵鎖開是指在元宵節夜里,京城取消宵禁,放下吊橋,城內外百姓可以隨意往來觀賞燈火。
好事近·春雨撓元宵
宋·朱敦儒
春雨撓元宵,花綻柳眠無力。風峭畫堂簾幕,卷金泥紅濕。
王孫開宴聚嬌饒,越山洗愁碧。休說鳳凰城里,少年時蹤跡。
春雨撓元宵,其實也是燈謎,打一四字常言。就是:有點過節。“雨”指的是“雨點”,即“點”,“元宵”是節日,扣:“節”。本詩描寫了人們在元夜的酒筵歡歌之樂,但形成對比的是詩人淡淡地無奈地憂郁之感。
- 完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