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記載最早的是元代熊夢祥《析津志》:“二月二,謂之龍抬頭。五更時,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糝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內,男子、婦人不用掃地,恐驚了龍眼睛?!备V莸拇汗潖呐D月十六尾牙開始,到次年二月二(喝咸粥)結束。二月二這天,福州人會有哪些習俗?有什么講究?二月二龍抬頭,福州人要吃咸粥。
二月二喝咸粥,是福州地區的特色習俗。因為古時的福州,物質不豐富,大家的生活水平很低,平時難得雞鴨魚肉,只能在過春節前,才有可能采購一番,為大年三十和正月備足“糧草”(因為正月期間,許多商家也停工休息,市場上不好買到合適的食品)。儲存了將近一個月的食品,能吃的已經吃完了,吃不完的也到了即將腐爛變質的時候了。節儉的家庭主婦就在二月二這天,把正月尚未吃完的食品都混在一起,加一些糯米,煮成稀飯,全家人圍在一起把它吃完,以免浪費。二月二之后,又開始了平常百姓粗茶淡飯的日子。久而久之,二月二煮咸稀飯的習俗就形成了。這主要也是為了弘揚福州人勤儉持家的傳統美德。
由于二月二源于清理、烹調正月富余下來的食物,所以,有的人家有富余食物的就煮,沒有富余食物的就不煮。這就是二月二不如“拗九節”熱鬧、規范的緣故。但是,二月二畢竟弘揚了福州人不鋪張浪費、勤儉持家的傳統美德。咸粥是以糯米、芹菜、蔥、蒜、蝦米、海蠣、肉絲等為原料,煮成的咸味稀飯。有的家庭也會根據個人喜好,增加其他配料,熬制各種口味的咸粥。另外二月二還要把小孩子上年祭灶時買的花面殼(面具),正月里買的花燈(特別是有動物造型的)一起燒掉。
古時福州郊外農家還有個習俗,“二月二,食粿餌,耕田選秧地”。因這時節春耕正忙,要選好秧地,谷種落土,希望育秧快速,早接插秧。所謂“粿餌”,有的磨米漿,煎成“春餅”,即用豆芽、蔥、蝦皮等調成咸味,制作后切分成幾個小塊,也有調糖為甜味的,有的人直接用過年余下的年糕,切片煎炸,替代粿餌。
民間還有二月二“理發去舊”的說法,“二月二,龍抬頭,孩子大人要剃頭?!睘楹⒆永戆l,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子健康成長,長大后出人頭地,為大人理發,叫“剃龍頭”,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
各地普遍把這天吃的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北京人二月二講究吃春餅,又把吃春餅叫做“吃龍鱗”。這是一種用自面烙成的雙層荷葉餅,可以揭開,一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一片龍鱗,涂上甜面醬,卷上木須肉、豆芽拌粉絲、醬肘子等“盒子萊”,味道可口,吃著順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