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在分裂分子李登輝連任之際,中國海空軍曾在臺灣海峽組織了一次規模空前的聯合軍事演習。在行動遭到間諜劉連昆泄密之前,我方的確有意“假戲真做”,將軍事演習變為真正的“武統”行動。
后來,隨著美軍的介入,我方被迫妥協,行動方針采取了“三不原則”。
有人說,96年臺海行動,是距離我國收復臺灣,完成兩岸統一最接近的一次。
那話就說回來,如果當年我們一鼓作氣,和美軍死磕,有幾成勝算呢?
為了對當時的中美軍力有一個較為清晰的對比,我們可以參考危機爆發前兩年,在黃海發生的一次中美艦機對峙事件。那也是時隔40年之后,中美兩國的現代化海空軍力量首次正面“交鋒”。
1994年10月,美國就朝鮮問題發難,派遣太平洋艦隊的小鷹號航空母艦駛入黃海,對朝鮮西海岸實施封鎖。
當時的中美關系,因為銀河號事件、對臺軍售等問題,已經陷入低谷。黃海有部分海域屬于公海,按照國際慣例,任何國家在公海執行大規模軍事部署,都有義務向周邊國家報備,避免誤判。但傲慢的美國人顯然覺得沒這個必要。
于是,在小鷹號駛入黃海的當天,就恰巧遭遇到一艘返航的中國海軍091“漢”級攻擊型核潛艇。美軍非但沒有避讓,反而出動反潛飛機投擲聲吶浮標,對中國潛艇進行定位追蹤。
在巨大的實力差距面前,091只能選擇避其鋒芒,企圖擺脫美軍的追擊。但小鷹號卻變本加厲,徑直追入中國領海,死咬住中國潛艇不放,并先后發動了7次模擬攻擊。
對于這種明目張膽,近乎宣戰的舉動,091潛艇立馬向青島基地發起求援。
面對“打”到家門口的敵人,當時的中國海軍完全沒有應對辦法,只能出動航空力量前來掩護支援。
令人汗顏的是,首批出動的殲-7戰斗機,由于性能落后,作戰半徑有限,還沒能與美軍打個照面,就得掉頭返航。無奈之下,解放軍只能拿出壓箱底功夫——出動了兩架殲-8Ⅱ和兩架蘇-27戰斗機。
美軍針鋒相對,立刻命令F-14艦載機起飛,與中國戰斗機展開空中對峙。
這種行為徹底激怒了中國飛行員,一架蘇-27玩命似地切斜向F-14,殲-8Ⅱ的火控雷達也瞄準了航母編隊。
小鷹號指揮官一看這架勢——關鍵時刻,中國軍人敢來真的啊!于是選擇偃旗息鼓,命令F-14降落甲板,航母編隊駛離了中國海域。
這一次海空對峙,雖然沒有擦槍走火,但雙方海空軍力量的差距卻一覽無余。
兩年后,臺海危機爆發
對中國軍隊大致摸清的美國海軍,一口氣出動了第七艦隊的兩支航母戰斗群:
第5航空母艦戰斗群——包括“獨立號”航空母艦,配套艦艇4艘。
第7航空母艦戰斗群——包括“尼米茲號”航空母艦,配套艦艇4艘。
貝洛伍德號兩棲突擊艦。
兩艘航母,總共百余架戰斗機、預警機、電子戰飛機。而像“提康德羅加”、“基德級”這種搭載了“宙斯盾”系統的大型驅逐艦,更是當時全球獨一檔的海上防御陣列。
這股海面力量,足以讓美軍橫行亞太,制霸東南海。
而反觀當時的我軍,海軍方面噸位最大的052型驅逐艦,僅搭載了射程幾十公里的亞音速、輕型反艦導彈鷹擊-8,連同歸于盡的資格都沒有。
空軍方面,即使最先進,能與F-18艦載機匹敵的蘇-27戰斗機,也僅有20余架,就算傾巢出動,也是杯水車薪。
至于殲-7,殲-8等主要列裝機型,在美軍預警機與四代機組成的先進攻防體系面前,將毫無還手之力。
二炮部隊雖然已經列裝了射程較遠的東風-11、東風-15導彈,可在當時并不具備反航母作戰能力,哪怕一口氣打光庫存,預期效果也不會太理想。
總而言之,面對來勢洶洶的美國海軍,我們即便拼盡家底,勝利的機會也很渺茫,更談不上后續的對臺行動。這在當時是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
臺海演習轉變作戰方針,是退讓,是隱忍,也是無奈之舉。
但時過境遷,20多年過去,中國海空軍力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海上有航母編隊,萬噸大驅。
空中有五代機、轟炸機群。
陸上更有讓美軍聞風喪膽的“航母殺手”東風-21D、東風-26。
當年,美軍敢明目張膽地駛入臺灣海峽;現如今,去趟南海都要面臨被“團滅”的風險。
果真就應了那句老話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